梅光迪
梅光迪(1890年1月2日—1945年12月27日),字迪生,一字觐庄,安徽宣城人,中国学者、文学家。
梅光迪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0年1月2日 大清安徽宣城 |
逝世 | 1945年12月27日 中华民国贵阳 | (55岁)
职业 | 学者 |
配偶 | 李今英 |
亲属 | 大女梅仪慈 二女梅仪昭 三女梅仪芝 四子梅本修 |
生平
编辑梅光迪出生书香世家,宋代梅圣俞、清代梅文鼎等为其先祖。6岁始随父读四书五经,过目成诵,有神童之誉。14岁考上秀才。1905年考取安徽高等学堂,为堂长严复门生。三年后,转学至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秋,由胡绍庭介绍,与胡适认识。1911年,考取第三届庚子赔款留美生考试。同年赴美国,就读威斯康辛大学,1913年转入西北大学。1915年夏天,与胡适、任鸿隽等在绮色佳旅游,胡适首倡“文学革命”,遭到任鸿隽、梅光迪二人的反对。1915年夏毕业,获理学士学位,转往哈佛大学深造,专攻文学。时白璧德以新人文主义倡于哈佛大学,于东方学说,独近孔子。梅生受业门下,最有深契。1921年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西洋文学系,并和胡先骕、吴宓、柳诒徵、刘伯明等人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之志创办《学衡》,同时也撰文批评新文化运动。1924年,梅光迪经当时于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推荐,赴哈佛任教,担任汉文讲师,并成为继戈鲲化、赵元任之后第三位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华人。1927年曾短暂回国,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翌年再次赴美国,在哈佛大学担任汉文助理教授,直至1936年回国。1936年执教国立浙江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抗战爆发后随校辗转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议员。1945年12月27日在贵阳病世。
家庭
编辑梅光迪与夫人李今英(梅李今英)育有三女一子,大女梅仪慈,二女梅仪昭,三女梅仪芝,四子梅本修。
李今英在1901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郡一个华侨家庭,早年随家人回国。1922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她于1927年与梅光迪在上海结婚后,赴美国麻省拉德克利夫学院、哈佛大学进修教育学及世界妇女等课程,期间曾任美国剑桥中国留学生会会生。1932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国,此后一直任教于浙江大学。1949年梅李今英赴澳门岭南学校任教,1952年与儿子梅本修赴美国与女儿团聚,在美国长时间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和著作工作。她在美国麻省剑桥担任格纳博士(Dr. C. S. Gardner)的助理研究员,并曾编写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和日本部分的章节、《中国报刊精选集》汇编(Selected Articles on China in Various Journals)、《梅光迪信札》(Letters of K. T. Mei),以及担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副编辑,完成编制宋史索引(Sung-Index)。八十年代退休后著有《山高水长——李今英回忆录》、《梅光迪文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