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 (佛教)

佛教教义
(重定向自正法時代

正法梵语sad-dharma巴利语sad-dhamma),又称妙法[1]白法梵语śukla-dharma[2],佛教术语,指纯正而且正确的佛陀教法,为三宝中的法宝

概论

编辑

其所谓纯正、正确的佛法,有数个意思,要看上下文而定[3]

  1. 只要符合释迦牟尼佛教义的正宗法义,都可称为正法,常见的评定标准为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符合正法称如法,不符合佛教正法的教义,称不如法、邪法,或也将跟佛法不符的古印度其他宗教称为外道
  2. 经过历来高僧的权威评定,记载释迦牟尼教法的书籍,其内容皆称正法。故可称约等于佛法
  3. 由释迦牟尼佛与其第一代亲传弟子教授并传承的佛教教法,称正法。这段时期,称正法时期(或正法时代)。佛教的正法时期,指佛陀灭度后的第一个1000年,或500年,正法时期内有教、有行、有果,和原始佛法没有偏差。相对应的是紧随其后的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法灭时期

在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后,邪法是指萨满教。

分类

编辑

大乘佛教分为四法宝:教(经教)、理(义理)、行(行门)、果(证果),阐释了“依教而诠理,依理而起行,依行而证果”的次第。[4]

注释

编辑
  1. ^ 如《妙法莲华经》中的“妙法”即sad-dharma
  2. ^ 白法义为清净善法
  3. ^ 《佛学大辞典》【正法】:(一)梵语sad-dharma,巴利语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 -dharma )、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载,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经律论;胜义正法则指圣道,即无漏之根、力、觉支、道支。又俱舍论卷二十九以为世尊正法之体有教、证二种;教正法,指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而三十七品等菩提分法,则为证正法。换言之,教正法即世俗正法之体,证正法即胜义正法之体。[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二)正、像、末三时之一。佛陀入灭后,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
  4. ^ 《佛学大辞典》【教理行果】:教、理、行、果之合称。乃佛、法、僧三宝中法宝之种别,一般称之为四法宝。即指能诠之言教、所诠之义理、能成之修行、所成之证果。佛教一般修证之次第多为依教诠理,依理起行,依行克果,故又连称为教理行果。于诸经论中,分别有对教、理、行、果之不同阐释: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载,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之声、名、句、文,称为教法;有为无为之诸法,称为理法;戒、定、慧之行,称为行法;无为之妙果,称为果法。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载,教,为音声、名、句、文等。理,为二谛、四谛之理,有二种:(一)为根本智(又称无分别智)之境,乃理智平等一如之诸法实性,如二空之理。(二)为后得智(又称权智、俗智)之境,如古代印度正理学派所说之十六谛等。行,谓三乘之因及圣所起之自利、利他诸行。果,即三乘无学所得大涅槃、大菩提之果。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更设四法宝各有三种:教,有无义言、邪妄言、如义言;理,有增益义、损减义、顺体义;行,有顺世因、邪僻因、处中因;果,有谄诳果、虚妄果、出世果。[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参阅‘四法’1715)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