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仔·阿打歪[a]汉名潘敦[b]),1705年—1771年[1])是清治台湾年间,巴宰族岸里社第三任总土官

岸里社头目潘敦仔画像

生平

编辑
 
乾隆御赐潘敦仔之朝珠
 
乾隆御赐潘敦仔之碗、瓶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敦仔阿打歪出生岸里社;敦仔阿打歪的祖父阿穆(亦作“阿莫”)在康熙年间协助清军镇压平埔族通宵社乱事,因而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被封为岸里九社第一任总土官。

康熙六十年(1721年)五月,敦仔阿打歪在朱一贵事件爆发时与通事张达京率领岸里社族人于大肚溪防守并拦截起事分子。

雍正元年起,敦仔阿打歪与张达京及其所代表的六馆业户进行“割地换水”,以土地作为交换将耕作及水利技术引进岸里社,并依各社人口平均分配田地,进而奠定岸里社土地私有化,复使岸里社人生活型态由狩猎游耕变成定居农耕;另外,敦仔阿打歪又招聘业户佃户开垦岸里社部分土地。

雍正四年(1726年),敦仔阿打歪参与围剿水沙连社

雍正九至十年(1731年 - 1732年),敦仔阿打歪协助清军镇压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吴福生事件[2],并因而奉王郡带领前往紫禁城晋见雍正帝,复获其赏赐御衣及“大由仁”。

雍正十二年(1734年),敦仔阿打歪叙封正七品官衔,并被赐与蟒袍等宝物。

乾隆二年(1737年),敦仔阿打歪带领岸里社人随北路参将靳光瀚、淡水厅同知赵奇芳搜山围捕后垅及加志阁社反叛族人。

乾隆五年(1740年),敦仔阿打歪被赐以潘姓十月,巡台御史杨二酉赏赐潘敦“忠勇可嘉”匾额

乾隆七年(1742年),南北投社王永兴计谋反叛,潘敦率领族众前往围剿。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一月,潘敦被任命为岸里社通事,并担任该职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四月;他是岸里社首位非汉人通事。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潘敦招抚东势十三社泰雅族人归顺清廷

潘敦名下田产分布于后神冈丰原周遭,当时每年租金收入达谷数千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3]),潘敦逝世,随后被葬在大社枫仔林,后复迁葬大社潘家墓园。[1]

家族

编辑

潘敦的姑丈张达京;张达京自雍正元年(1723年)起任岸里五社总通事,但因稍后发生多起通事入侵番界开垦事件,且有通事联系高山族出草抵御,当局于是整肃革去张达京等具极大势力的汉人通事,并将其遣回其户籍所在地。[3]

宅第

编辑

潘敦的家族宅第属彷汉式大型三合院形式,其单元包含正厅、虎平、龙平、后陵等规制。[4]

参见

编辑

相关作品

编辑

中文小说

编辑
  • 《敦仔脚下大肚山夕暮》,徐毅振著,台湾,晨星出版,2022。

注释

编辑
  1. ^ 巴宰语原名
  2. ^ 通称潘敦仔,“仔”为闽语外加昵称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潘敦仔.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7-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2. ^ 洪丽完.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 台湾: 联经出版公司. 2009-02. ISBN 9789570831764 (中文). 
  3. ^ 3.0 3.1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memory.ncl.edu.tw. [2017-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中文(台湾)). 
  4. ^ 岸裡社潘敦仔第宅模型. ndmmc2.iis.sinica.edu.tw. [2017-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