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

成年雄性人類
(重定向自男人

男性,是指雄性人类,与雌性人类即女性相对。男性这个名词是用来表示生物学上的性别划分,正式只适用于称呼人类,但有时候也会用作称呼其他生物,同时亦可指文化上的性别角色

男性

和其他大部分的哺乳类一様,男性的基因组中包括一个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以及一个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相较于女性胚胎,男性胚胎会分泌较多雄激素.较少雌激素。而性类固醇量的相对差异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生理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时,荷尔蒙会刺激身体分泌雄激素,造成第二性征的发展,因此两性会有更明显的差异。不过上述的差异可能不会出现在跨性别或是双性的男性身上。

释义、语源

编辑

汉语中,解作

  1. 阳性的人,与“”相对。
  2. 指儿子,如长男
  3. 古代爵位的第五等。

商务字典》中“”字有以下解释:

  1. 古称能在中出力劳动的壮年男子,
  2. 男性、男人,
  3. 儿子,亦为对父母的自称
  4. 古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五位等。直至清代仍沿用。

“男”字是从中国商朝晚期的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亦可追溯至更远古时代的陶文,属象形文字

中文不常区分年龄,所有男性都通称为“男性”。要强调年龄时,刚出生的称为“男婴”,少于12岁的称为男童男孩,12~18岁的青春期男性称为少男或少年,或泛指十几至二十几岁男性,过了青春期的成年男性或在法律上定义为成年的男性(通常是18岁)称为“男人”。

生物学与性别

编辑

人类的性别在受精时就已由精子细胞带的染色体所确定。若由X染色体的精子细胞和卵细胞受精,受精卵之后形成的个体即为女性(XX)。若由Y染色体的精子细胞和卵细胞受精,受精卵之后形成的个体即为男性(XY)。若受精卵的染色体出现其他的情形,则称为是双性人

男性的基因组会从母亲遗传到X染色体,由父亲遗传到Y染色体。男的胎儿所分泌雄激素比女性胎儿多,而雌激素比女性胎儿少。这些性类固醇的相对差异是男性和女性身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人类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会逐渐显示出两性异型,在怀孕期性腺形成后开始。两性异型呈现在许多方面,有些和生育能力没有直接关系。不过有些就和性吸引力有关。大部分的两性异型会表达在身高、体重、身体结构。当进入青春期和性荷尔蒙程度上升,差异更明显。不过这些也常常会出现例外。例如男性一般而言会比女性高,但两性中也有许多的身高是在中性范围。

第一性征(或性器官)是两性出生时就有的特征,也是生殖机能的中心。男性的第一性征包括阴茎及睾丸、第二性征是人类进入青春期时会出现的特征[1][2]。这些特征也是两性异形性状,可以区别两性的不同,不过第二性征和第一性征不同,第二性征和生殖机能比较没有直接关系[3][4][5]。男性的第二性征有:

 
人类男性的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

编辑
 
雄性人类生殖系统解剖及附近结构图

男性的性器官生殖系统的一部分,包括阴茎睾丸输精管前列腺[8]其功能旨在生产精液,携带遗传讯息与女性卵子结合。精液中的精子进入子宫卵子受精,之后受精卵着床,成为胚胎。之后的妊娠过程是在女性体内进行,就不需要男性生殖系统的参与。不过人类社会中有父亲家庭的概念。

医学专科中研究男性健康,特别关乎生殖系统及泌尿外科问题的为男科,亦涉及外科手术输精管切除、输精管吻合术等。

男性荷尔蒙

编辑

哺乳类动物中,影响性别的发展为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在性别未分化的胚胎中,睾固酮刺激中肾管日语中腎管阴茎的发育[9],将阴唇阴囊隆起演变为阴囊。其他展现性差异的激素是抗穆氏管荷尔蒙,由睾丸细胞产生,抑制中肾傍管日语中腎傍管的发育。[10]

男性踏入青春期后,体内黄体成长激素的分泌会刺激睾丸中的细胞制造睾固酮。刚开始时,有非常规律的每日分泌模式:黄体成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出现在睡眠当中,尢其是午夜到早上八点之间。随身体逐步发育,身体也开始在白天分泌黄体成长激素。

 
男性的核型使用吉姆萨染液染色,男性特别有一个XY染色体

肾上腺开始加速分泌脱氢表雄酮的男性荷尔蒙,会刺激皮脂腺的生长,皮脂腺负责分泌润滑皮肤,保持皮肤柔软的皮脂。皮脂腺快速生长则会造成皮肤油腻,体味浓重,还会刺激毛囊以利日后阴毛生长,这个时期称为肾上腺雄性素增生期英语Adrenarche(Adrenarche)

男性荷尔蒙还会增加性欲,男性和女性都会分泌男、女性荷尔蒙,而一个成年男子的男性荷尔蒙分泌量一般是成年女性的20倍[11]。有大约10%的男性没有视觉性的性幻想能力,而约30%的女性没有视觉性的性幻想能力[12]

男性荷尔蒙二氢睾酮(DHT)会使毛囊萎缩导致男性脱发。

总括而言,男性荷尔蒙主要会使生殖器官(阴茎、睾丸)发育及增大,也造成声音的变化及喉结的产生。睾固酮会 增加肌肉量、促进体毛与胡须生长,并且促进长骨末端的成长。脱氢表雄酮会制造身体各类类固醇荷尔蒙,并且刺激皮脂腺的生长。

男性在青春期时,睾酮垂体释放的促性腺激素促使精子发生,也让成年男性有性别分化,和成年女性不同,而成年女性的性别分化是由雌激素孕酮产生。

健康

编辑

一般而言,男性的很多疾病都和女性相同。有些疾病是男性专有的,例如像男性生殖器官肿瘤或是前列腺肥大等疾病,也有一些疾病或是症状只对男性造成困扰,例如男性乳房发育症,或是早泄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因为只有一个X染色体,男性比较容易得到一些性联遗传疾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蚕豆症

男性的平均寿命较女性略短[13],但其差异越来越小。另外,男性的自杀率比女性要高[14]

性和性别

编辑

男性的性行为以及性吸引力呈现的方面因人而异,性行为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演化心理学人格养育方方式文化。大部分的男性是异性恋,而其中也有些是同性恋双性恋[15]。有些男性会认为自己“绝对是异性恋”[16]

有少数的人在出生时性别指定为女性,但其性别认同为男性(这种称为跨性别男性)。相反的,也有些人出生时性别指定为男性,但其性别认同为女性(这种称为跨性别女性)。有些出生时性别指定为男性,而自我性别认同为非二元性别[17]。也有些人的性别认同是双性人

性别角色

编辑

近代大型社会大多为父系社会,男性的权力较大,社会认为男性应守护自己身边的人、家园及族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男性普遍负责外出工作或下田耕作供养家庭食宿、负担家庭生活中大部分的开支,女性在怀孕生产的时间以外,负责做家事,有时做简单的工作增加收入。自1960年代女权运动以来,社会正慢慢趋向性别平等,男女平等在《联合国宪章》序言中与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大小各国平等被并列重申。现代都市社会倾向双薪,二人都需工作赚钱,共同维系家庭。也有夫妇实行财政独立,两人的收入各自保管。

男性发式

编辑

中国

编辑
 
隋文帝杨坚

在100至几千年前的古中国,扎髻或留发梳齐为普遍男子的发式。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春秋战国时流行垂髻,分发而挽成髻为鬈;时期已演变至梳辫、挽髻的阶段,发梢散垂于后。梳在两旁的髻称为抓髻,发式的妆饰品也开始出现,朱鬕是绕在发髻上作为装饰的带子。民国以后大多男性为短发,有些职业如军人、警察规定男性不能留长发。

靺鞨男子普遍梳后束成多条辫,或者剃去四侧的头发,仅留头顶一束发,会以细绳扎起,见于宋代时的金国武士。满清于1644年10月30日入关,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于六月再次下剃发令。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成年男子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以恫吓抵抗军民。

参见

编辑

医药

社会及心理

政治

参考文献

编辑
  • Vivienne Parry. The Truth About Hormones. Atlantic Books; Reprint edition. 1 Jan 2009. ISBN 978-1843544296 (英语). 
  • 刘学铫. 蒙古帝國 - 蒼狼與白鹿. Intelligence Press. Dec 2011. ISBN 978-962-8904-28-0 (中文). 蒙古族男性的性格、行为, 部族的扩张。 
  • Delahay, R.J., Smith, G.C., Barlow, A.M., Walker, N., Harris, A., Clifton-Hadley, R.S. and Cheeseman, C.L. The Veterinary Journal. 2007 (英语). 
  • 薇薇安·派瑞. 都是荷爾蒙惹的禍. 商周出版. 9 Jan 2008. ISBN 978-986-124-987-2 (中文). 
  • 尼尔 书太姆. 男性保健大全. 东方出版. Feb 1999. ISBN 7506012286 (中文). .
  • 佩雷菲特. 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台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3. ISBN 9787108026934 (中文). 清代下令执行剃发令,汉人跟随满人剃发留辫。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elmed S, Polonsky KS, Larsen PR, Kronenberg HM. 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E-Book.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1: 1054 [2020-09-07]. ISBN 1437736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2. ^ Pack PE. CliffsNotes AP Biology, 5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6: 219 [2020-09-07]. ISBN 05447841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3. ^ Bjorklund DF, Blasi CH.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engage Learning. 2011: 152–153 [2020-09-07]. ISBN 113316837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4. ^ 4.0 4.1 4.2 Primary & 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 Sciencing.com. 30 April 2018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5. ^ Encyclopedia of Reproduction. Elsevier Science. 2018: 103 [2020-09-07]. ISBN 978-0-12-81514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6. ^ 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 TheFreeDictionary.com.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7. ^ 7.0 7.1 Berger, Kathleen Stassen. 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the Life Span . Worth Publishers. 2005: 349. ISBN 978-0-7167-5706-1. 
  8. ^ # Gallagher TF, Koch FC. The testicular horomone. J. Biol. Chem. 84 (2):. November 1929: pages495–500 (英语). 
  9. ^ Ball B, Conley A, Grundy S, Sabeur K, Liu I. Expression of anti-Mullerian hormone (AMH) in the equine testis. Theriogenology. 2011-07-27, 69 (5): 624–631. 
  10. ^ Rey R, Grinspon R. Normal male sexual differentiation and aetiology of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Male 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y. 2011-07-27, 25 (2): 221–238. doi:10.1016/j.beem.2010.08.013. 
  11. ^ 存档副本. [201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5). 
  12. ^ 提升夫妻性緻的方法. shutien.org.tw. [2015-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3. ^ 寿命:女人比男人长一截. [2014-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14. ^ Walton, Alice G. The Gender Inequality of Suicide: Why Are Men at Such High Risk?. Forbes.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5) (英语). 
  15. ^ Bailey, J. Michael; Vasey, Paul; Diamond, Lisa; Breedlove, S. Marc; Vilain, Eric; Epprecht, Marc. Sexual Orientation, Controversy, and 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6, 17 (2): 45–101 [2020-09-07]. PMID 27113562. doi:10.1177/152910061663761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16. ^ Savin-Williams, Ritch C. Mostly Straight: Sexual Fluidity among M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2020-09-07]. ISBN 978-0-674-9810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英语). 
  17. ^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Express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dited by Deana F. Morrow and Lori Messinger (2006, ISBN 0-231-50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