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
经方,中医术语,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以《汤液经法》为代表的医家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确有疗效的“经验之方”,一是指在张仲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过的“医经之方”。验方用于指“经验之方”,但与《汤液经法》不全属同一理论系统。[1]
在明清之前,经方一词主要是指“经验之方”,在汉朝时曾经存在的经方派,所指的也是前者。在清朝初叶,出现另一支,尊古的经方派,他们称张仲景著作使用过的方剂是“经方”,而后世医家及温病学派设计的方剂则是“时方”,他们推崇使用经方而轻视乃至贬斥时方。因为他们的影响,近代中医界所说的经方,其意义则转而成为后者,张仲景医经之方。
发展历史
编辑在中国历史上,在先秦两汉时期,《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所记载了四个主要的医学流派,亦即“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家。[2]其中,经方十一家的著作,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 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原书今俱已失传。梁代·陶弘景曾经亲眼见过《汤液经法》,从中摘抄部分方剂,写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卷。
经方的另一种说法,也是现今中医学界最为普遍的说法[来源请求],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共计178方,用药151味。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使用这种经方的医家,通常也被称为伤寒学派,在中国北方具有主导地位[来源请求]。
先秦两汉
编辑伤寒学派
编辑经方分类
编辑- 桂枝汤类
- 麻黄汤类
- 葛根汤类
- 柴胡汤类
- 泻心汤类
- 白虎汤类
- 承气汤类
- 陷胸汤类
- 抵当汤类
- 五苓散类
- 苓桂剂类
- 四逆汤类
- 理中汤类
- 附子汤类
相关文献
编辑- 明·吴绶,《伤寒蕴要全书》
- 清·徐彬,《伤寒原方发明》
- 清·文梦香,《百一三方解》
- 清·魏念庭,《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 清·莫文泉,《经方例释》
后世验方
编辑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e Images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编辑- ^ “验方”一词可见于唐《备急千金要方》,以“大验方”、“神验方”区分有效程度。南宋有《叶氏录验方》、《洪氏集验方》等以“验方”为题的著作。
- ^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死为生。[...]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今其技术晻味,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钱超尘著,《伤寒论文献通考》,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重印,ISBN 7507705579
黄煌著,《经方的魅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2009重印。ISBN 978-7-117-074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