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模因

互聯網文化
(重定向自网络梗

网络模因(英语:Internet meme),又称网络哏网络梗[1],简称[2],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文化集合(如一种思想、行为或风格),通常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

由于互联网缺乏实体界线的特性,各种信息与概念传播的速度也因而更快速及广阔,例如幽默、令人好奇的事物等等。不过,网络名气衰退的速度通常与其成长的速度一样快速。罗马尼亚流行曲Dragostea Din Tei》就是一个例子。

在华人网络界的语境下对“模因”一词的诠释,已与模因本身内涵有些变化,使得“网络模因”已经有类似“网络”的意思。

概述

编辑

“模因”一词的概念起源于1976年。当时,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于其作品《自私的基因》中描述和定义模因,尝试解释文化信息传播的方式[3]。而网络爆红特别指网络上的模因,因此是模因的一种[4]

潮流和感受往往能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全因互联网的一些即时通信服务使人们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递信息。在早期的互联网,这些模因主要经电子邮件或Usenet讨论社区传播。留言板和新闻组亦是传播介质之一,全因它们的操作方式简单,使模因能迅速传播至不同地方。在现代,模因则主要透过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影片分享网站。例如Youtube等传播。而搜索引擎亦能令不起眼的信息受人关注。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存在,不起眼的个人网页上的信息将不会有人发现,全因鲜少有人会到该网站访问。因此,如果搜索引擎不存在的话,互联网的传播模因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5][6]

至于在中文网络地区,像是隔壁猫叫日记等,也都是网络快速传播现象的例子。同时,网络推手是该现象的重要参与者。

描述

编辑

一个网络模因存在的形式可以是超链接、影片、图片、音乐和网站等。它可能只是一个单词或短语,包括故意将单词或拼写错误,如将“more”写成“moar”、“me”写成“meh”、“the”写成“teh”和“what”写成“wat”,“wut”、“that”和“dat”、“for”和“4”、“too/to”和“2”、“too”和“图”、“young”和“样”、“simple”和“森破”等。这些小动作往往都会透过社交网络、博客、直邮或新闻来源传播。它们之中不少与现有的各种网络文化次文化有关[7]

网络模因可能会保持不变,亦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化。网络模因会因评论、戏仿、或新闻报导而变化。网络模因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和传播,有时更加可以在几天之内散播到世界各地。网络模因的快速增长和影响力有时会引起了研究人员和业界的关注[8]。在学术方面,研究人员会研究网络模因如何演变,并预测模因能否成功在网络上传播。在商业方面,公司则会利用其普及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廉价的大规模的广告形式[4]

演变历程

编辑

早期阶段

编辑

网络模因的根源可追溯至互联网的早期时期,以简单的图像和文字组合为主。其中典型例子包括“汉堡”和“星际日历”等,这些早期模因为后来的网络文化奠定了基础。

社交媒体崛起

编辑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模因的传播速度显著提升。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成为模因的主要传播渠道,用户通过转发、点赞和分享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用户生成和参与

编辑

网络模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广泛的用户生成性质。任何人都有能力创造、修改和分享模因,推动了网络文化的民主化。模因的产生和演变不再受限于特定创作者,而是由广大的在线社群共同参与。

国际化和文化交融

编辑

网络模因的传播已经超越了地域语言的限制,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语境。翻译和重新创作使得模因能够适应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语境,展现了互联网作为文化交流介质的强大力量。[9]

分类

编辑

图像模因: 包括带有文字或不带文字的图片,如“莫斯科骚乱Distracted Boyfriend”和“白脸喵Grumpy Cat”。

视频模因: 涵盖了通过短视频传达幽默或讽刺信息的模因,例如“螃蟹默默地走开”和“汤姆和杰瑞”的派生模因。

短语模因: 包括流行的口头禅、标语或短语,例如“我太难了”和“你行你上”。

行为模因: 涉及到具体动作或行为的模因,如“哈利波特跳舞”和“替身自拍”。[10]

产生

编辑

“模因”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 道金斯在他1976年的大众科学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使用的。这个词既可以指在用户间传播的内容,也可以指隐藏在内容背后的理念或者其转播的这种现象。

2003年,由15岁的克里斯托弗·普尔(Christopher Poole)创办的4Chan网站迅速走红,与其他社区网站不同,4Chan的用户不通过语言,而是通过上传和转贴图片、幻灯片、原创绘画作品等手段相互交流[11]

4Chan有个传统,每周六网友们会大量上传有关猫的图片并配上搞笑“注释”,“周六”(Saturday)变成“Caturday”。曾有位网友发了张一只小猫咧着嘴的照片,旁边的文字是:我能吃三明治么?(I CAN HAS CHEEZBURGER?)后来在这张照片的演绎下,有人创办了以猫咪等小动物的可爱图片与幽默注释为主题的博客网站“ICanHasCheezburger”,网友们可以欣赏这些有趣图片,拍摄、编辑自己的动物图片上传进行分享。

2007年9月,本·哈尔耗资200万美元买下了“ICanHasCheezburger”,而之前他已经拥有了一些类似的有趣内容分享类网站。

随着4Chan与“ICanHasCheezburger”人气飙升,一个名词出现——网络模因。

内容传播

编辑

网络模因的内容可以是个笑话、一句引语、传言或某个事实、图像、一段视频、甚至可以是某个网站,基本上只要是能够通过电子通讯技术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模因。网络模因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所有的传播过程都是自发的,没有任何强迫或自动发送属性。

在传播过程中,模因的内容可能保持原样,也有可能会被后来的接收者加以改造或延伸。它们在网络上消逝的速度可能跟爆红的速度一样快,几天之内就有可能不见踪迹了。

种类和用途

编辑

公共关系、广告和营销专业人士均将网络模因定义为一种病毒营销游击营销英语Guerrilla marketing方式。而使用模因来推广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则被称为“模因营销”[12]。网络模因因为通常都符合时尚潮流,所以被视为有成本效益的。

在市场营销方面,营销人员会使用网络模因制作影片,使大众对产品或服务产生兴趣。2006年电影《航班蛇患》便是一例子[13]。营销人员亦会使用网络爆红的短语或单词作宣传,目的是引起他人注意[14]

传播与影响

编辑

传播机制[15]

编辑

社交媒体平台

编辑

网络模因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TikTok。用户通过这些平台的分享、转发和点赞机制,快速推动模因传播,形成病毒式效应

用户生成与参与

编辑

网络模因的独特之处在于用户生成的特性,任何人都可以创造、修改和分享模因。这种用户参与度不仅增加了模因的多样性,也促进了模因的传播速度

群体动力学

编辑

网络模因的传播常受群体动力学的影响。一旦模因在一个社交圈内变得流行,它往往会快速扩散到其他社交圈,形成广泛传播的局面。

社会与文化影响

编辑

反映时事与社会观点

编辑

网络模因不仅仅是娱乐,还常常反映时事和社会观点。通过幽默和讽刺,模因成为人们表达对社会现象看法的工具,引发广泛关注。

品牌营销与商业应用

编辑

品牌和商业机构已经意识到网络模因的影响力,积极将其纳入品牌营销策略。成功的模因营销不仅能够提高品牌知名度,还能促使用户与品牌形成更紧密的互动关系。

粉丝文化的推动

编辑

一些模因与特定的娱乐作品或名人相关联,推动了粉丝文化的形成。粉丝团体通过创造和分享相关模因,加强了粉丝之间的社交联系。

范例

编辑
  • LOLcats——猫咪形象,旁边配有半文盲似的标题,如“我能吃吉士汉堡么?”
  • “疯狂青蛙”视频[16]
  • “Bride Has Massive Hair Wig Out”视频[17]——由美发产品制造商Sunsilk秘密推出,旨在为即将揭幕的广告大战造势
  • 2003年推出的关于当时在任总统的一个图像——George Bush falling off a Segway[18](这一模因旋即引来众多关于各式脊椎动物成功驾驶车辆的视频,其中包括布什夫人和一只猩猩)
  • 通过Facebook 进行传播的“关于我的25件事”(25 random things about me)
  • The Dancing Baby
  • 单词“pwn”(意为“战胜”或“支配”)
  • 根据得克萨斯大学生物学教授Lauren Ancel Meyers的观点,通过在线社会网络进行传播的网络模因与在线下人群中传播疾病的方式大致相同。
  • Rick roll”音乐

争议与监管

编辑

敏感话题与不当内容

编辑

一些网络模因涉及敏感话题或不当内容,引发了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社区的争议。监管机构可能采取措施限制或删除具有争议性的模因,引发言论自由与内容审查的讨论。

数据隐私问题

编辑

模因的传播往往伴随着大量用户数据的流动。这引发了对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关切,促使监管机构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管理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未来展望

编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模因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将继续演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可能为模因的创意提供更多可能性,使其在未来仍然保持其在网络文化中的独特地位。[19]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22-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9). 
  2. ^ 【每日一字】梗:这是个什么梗?-中央纪委网站. m.ccdi.gov.cn. [14 August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4) (中文). 
  3. ^ Dawkins, Richard, The Selfish Gene 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 1989 [2013-02-09], ISBN 0-19-28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4. ^ 4.0 4.1 Gary Marshall, The Internet and Memet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cademic article about Internet and memes.
  5. ^ Memes On the Internet. Oracle Thinkquest. [201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 
  6. ^ Marshall, Garry. The Internet and Memetics. School of Computing Science, Middlesex University. [201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7. ^ Blackmore, Susan. The Meme Machine. Popular Science Series. Volume 2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00年3月16日: 288 [2013-02-09]. ISBN 019286212X, ISBN 9780192862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8. ^ Kempe, David; Kleinberg, Jon; Tardos, Eva. Maximizing the spread of influence through a social network. Int. Conf.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ACM Press. 2003 [201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9. ^ 贺月华. 迷因:网络传播的一种文化解读. 微信公众平台.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10. ^ 外媒盘点过去十年top 15网络迷因_社交. www.sohu.com. [2023-12-20]. 
  11. ^ 互联网的黑暗角落:你所不知道的那部分4chan| 果壳 科技有意思. www.guokr.com.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12. ^ Flor, Nick. Memetic Marketing. InformIT. 2000-12-11 [201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4). 
  13. ^ Carr, David. Hollywood bypassing critics and print as digital gets hotter. New York Times. 2006-05-29 [2012-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4. ^ memes.org i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2-06.
  15. ^ 现代广告杂志社. “星期四”为何“疯狂”不停:网络迷因对品牌传播的实证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16. ^ Crazy Frog档案,Crazy Frog资料,Crazy Frog图片 - 5nd音乐网. www.5nd.com.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17. ^ Bride Has Massive Hair Wig Out (Web Video). TV Tropes.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18. ^ Bush falls off a Segway. www.bikexprt.com.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19. ^ 网络迷因前世今生:我们的每一次迷之模仿,都是有原因的_传播. www.sohu.com. [2023-12-20].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网络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