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重定向自翼穩脫殼穿甲彈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英语:Armor-piercing fin-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缩写:APFSDS),是目前反坦克火炮的主要弹种之一,一般由大口径滑膛炮发射(英国采用线膛炮发射),脱壳穿甲弹的威力一般也是衡量坦克火炮威力的最重要的标准。[1]

日本自卫队翼稳脱壳穿甲弹
125mm 脱壳瞬间
1.弹筒2.弹体3.稳定环

穿甲弹原理

编辑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由最初的普通穿甲弹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穿甲弹的威力取决于炮弹击中目标时的动能(速度、质量)和炮弹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穿甲弹在炮膛中被发射药加速出膛之后只受阻力和重力的作用,为了使穿甲弹在击中目标时仍然存有较大的速度,穿甲弹在设计时就必须采用有利于减小阻力的形状。

根据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弹体越细,阻力越小。但是考虑到火炮口径是一定的,科学家们想出了用一个轻质弹托把穿甲弹弹体夹在中间,弹托的口径与大炮口径一致,穿甲弹被做成细长的杆状,出膛之后弹托由于阻力的作用自动脱落,弹体沿着炮管指向继续飞行,这就是“脱壳”一词的由来。为了保证细长的弹体在飞行过程中的平稳和精度,在制造穿甲弹时,在尾部安装有四片尾翼,成十字形排列,故称“尾翼稳定”。[2]

动能决定于速度和质量,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弹体的质量就是增加动能的另一种方式,故而穿甲弹一般由密度较大,较为坚硬,同时耐受高温的金属制成。这样还可以保证弹体在与被打击装甲碰撞时不易弯折,碰撞产生的热能不会降低弹体的强度。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材料是碳化钨贫铀,其中,贫铀的密度更大,且具有自锐性(撞击过程中保持尖锐),是更为理想的材料,不过由于使用贫铀贫化铀弹在击中目标后会产生大量高温并带有辐射的粉尘,倍受人道主义人士的谴责,虽然多国有生产,但仅有美国实际使用在战场。

缺点:尾翼会增加风阻,减少动能,易受侧风影响,降低命中率。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尾翼部分因线膛炮和滑膛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 线膛炮使得炮弹本身在发射的时候具有极高的转速,从而最大限度的消除炮弹的章动效应,进而提高射击精度,距离越远越明显(3000以上)。缺点是高速旋转对于有尾翼的弹芯来说有严重影响,因此线膛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需要进行特殊设计,使用滑动弹带等减旋手段。
  • 滑膛炮发射的炮弹因限于炮身没有膛线导致炮弹不能自转,进而炮弹本身的章动效应对精度影响很大,因此滑膛炮装备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所设置的尾翼是为了能够让炮弹在出膛后有一个自转能力,提高飞行稳定性,这点和线膛炮是刚好相反的。
 
APFSDS发射的情况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ADIABATIC SHEAR BANDING IN AXISYMMETRIC IMPACT AND PENETRATION PROBLEMS. J. B. Stevens and R. C. Batr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7). 
  2. ^ 120mm Tank Gun KE Ammunition. Defense Update. 2006-11-22 [200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8月5日). 

延伸阅读

编辑
  • Cai W. D., Li Y., Dowding R. J., Mohamed F. A., Lavernia E. J. A review of tungsten-based alloys as kinetic energy penetrator materials. Rev. Particulate Mater. 1995, 3: 7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