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重定向自自身

自我(英语:Self),或自己自身,指的是自己所能操纵的一具肉体,或者对其存在、人格、特色所产生的一种有意识的认知,与“他者”有着明显的区分。

自我
上级分类同一性 编辑
主题标签me 编辑
主题词位L3584 编辑
相对概念其他人 编辑

通常[谁?]人类个体会认为他们自身是一个连续性、整合、不可分、而且具备独特的自我,对自己的意象、人格特质会持有的整体知觉态度。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和展现,是作家、文学家、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甚至是宗教(如佛教等)长期关注的课题。

宗教上

编辑

佛教

编辑

宗教范畴中对自我的讨论以佛教为代表,佛教最基础教义的总结——“三法印”中就出现了“诸法无我”,义为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执著如同空中无花而眼睛生病看到花一般虚妄,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组成,无一真正属于自己,人也没有永恒的灵魂,而是暂时的神识业力流转而已,神识也不是永恒的,因此佛教从根本上否认自我的存在,称其只是神识暂宿的旅馆[1];且认为人对自我的执著是痛苦之来源、恶业之开端,而若断灭对自我的执着,便可以证得声闻圣果,脱离轮回。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

编辑

婆罗门教及演变后的印度教中,自我古时常译为“我”,现代多译为“梵我”以作区别;义为真正的、内在的我,是常住不变、清净不染的,人需要苦修苦行,追求达到“合一”的境界。

耆那教教义中的“我”与婆罗门教中的“我”同源,亦代称真正的、内在的我。

亚伯拉罕系的一神教

编辑

自我的英文翻译“ego”来自拉丁语,和德语ich和英语I为同源词,本意即我,侧重于内在性和隐秘性,即内在的、超越的我,是内在神性的体现。

文学上

编辑

意象,写的时候常常会说:“这诗表达的意象很饱满”、“诗,最重要的是意象[2]。 意象可以说是一种画面(想像里的,真实或虚构皆存在),我们对自己的意象也就是脑海里,我们呈现的画面[3]。 举例来说,一个人上台自我介绍时,脑海里觉得自己表现得很差劲(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意象则会影响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一个人学会弹吉他觉得自己弹起来很帅气(实际上也没有),不过这种意象很可能会促进他的成长、信心。

哲学上

编辑

唯我论认为,自我是唯一可以被肯定的事物。

笛卡儿曾提出一个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拉丁语Cogito ergo sum)。

当我在怀疑一切时,却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 因为这个“怀疑”本身是一种思想活动。而这个正在思想著、怀疑着的“我”的本质也是一种思想活动[4]

仔细来说,可以以真假值来判断或验证这句话: 如果我怀疑我的思想是假,但我“正在怀疑我的思想”这个思想便是真; 如果我以为我真的在思考,我相信我思考是真的,那即使思考是假,“我相信我的思考”却是真的了。 [5]

心理学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佛子行三十七颂》: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2. ^ 台湾现代诗美学- 台湾现代诗理论与批评
  3. ^ 辞章意象论 作者/陈满铭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4. ^ 知识与方法一笛卡儿《规则》之研究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79/硕士 研究生:王仁宏
  5. ^ “自我”与“世界”—《笛卡儿的沉思》与《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南华大学/哲学系硕士班/97/硕士研究生:张雨涵 指导教授:孙云平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