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是一套于2019年1月由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所发行之学术丛书,其共有12辑。该丛书收录了原先分散在若干期刊中的关于台湾客家研究的重要学术论文。担任该丛书总主编的学者张维安在丛书序中认为,该丛书是“能让国内外客家研究学者乃至一般读者,迅速掌握过去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累积”,其并且通过介绍客家研究的各种面向,以使读者“理解台湾客家社会文化的诸多特质”。[1]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 | |
---|---|
编者 | 张维安总主编 |
类型 | 论文集 |
语言 | 繁体中文 |
主题 | 客家人、客家话、客家研究 |
发行信息 | |
编辑 | 张维安总主编 |
出版机构 | 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9年1月 |
出版地点 | 中华民国台湾省新竹市 |
媒介 | 实体书 |
编辑
编辑在受到客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永得的支持下,《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于2019年1月出版。它共有12辑,其收录了123位学者在台湾客家研究上的130篇重要学术论文。担任它的总主编者,为学者张维安。依照主题的区分,各辑的主编,亦均为在该研究领域中的专业学者。例如,该套丛书的第11辑的《客家戏曲》的主编,为担任首任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校长的学者郑荣兴。[2]
目次
编辑《客家研究与客家学》
编辑该书是《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的第1辑,其主编为萧新煌。包含由总主编张维安所撰写之丛书序与萧氏所撰写之导论在内,它共有11篇论文。目次如下表:[3]
篇名 | 编者与作者 |
---|---|
学术研究与客家发展: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主题丛书序 |
张维安
|
《客家研究与客家学》导论:
台湾客家研究的典范移转 |
|
客家意象、客家研究与客家学
|
张维安
|
族群互动、文化认同与“历史性”:
客家研究的发展脉络 |
庄英章
|
台湾客家族群关系研究的回顾
|
|
现阶段客家学的定位:
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 |
杨国鑫
|
原住民族知识体系与客家知识体系
|
|
以区域观点为运用的客家研究回顾(1960-2010)
|
洪馨兰
|
五十年来的台湾客家研究
|
陈运栋
|
客家界线的游移与想像:
从台湾福佬客议题看中国、台湾、日本的客家研究 |
赖旭贞
|
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台湾Hakka
|
林正慧
|
《客家形成与社会运作》
编辑本书主编为国立清华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助理教授陈丽华和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员庄英章,收录8篇论文(见下表),分为第一部分“客家族群形成”、第二部分“社会运作机制”,前者是客家作为族群概念的建构性,试图对台湾客家形成史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进展,做一初步勾勒;后者则是客家地域社会的建构性,分别以土地开发、商业经营、家族及宗教等不同角度,探讨北、中、南、东不同客家社区如何形成与运转,并在过程中积淀成被视为“文化”和“传统”的因素。二者相配合,共同构成台湾客家如何在学术脉络中再现的历史。
论文名称 | 作者 |
---|---|
从台湾历史地理的研究经验看台湾客家研究 | 施添福 |
清初台湾方志的“客家”书写与社会相 | 李文良 |
从客家族群关系之形塑看清代台湾史志中之“客” | 林正慧 |
清代一个务实拓垦家族的研究 | 吴学明 |
隘粮与大租 | 陈志豪 |
台湾中部“客仔师”与客家移民社会 | 李丰楙 |
客家人的宗族建构与历史记忆塑造 | 陈丽华 |
台东县客家族群之分布及其社会文化特色 | 黄学堂 黄宣卫 |
《客家聚落与地方社会》
编辑本书主编为曾任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的徐正光和“浪漫台三线”专案办公室文化总监陈板,收录9篇论文(见下表),从不同的学术研究取向解析台湾客家与地方社会的历史发展梗概,以此阅览族群边界内外的多元互动关系。编者认为似乎已过了历史巅峰,而普通美好的景色也不再复返,客家聚落风貌因现代都市(计划)与建筑的出现愈来愈黯淡,终于走到必须立法保存维护、活化利用的阶段,也提出未来的台湾客家聚落将会是什么样貌的疑问。
论文名称 | 作者 |
---|---|
从版图之外到纳入版图 | 黄卓权 |
从二次移民看台湾族群关系与地方开发 | 赖志彰 |
方言群的空间分布特性与历史地理区域形塑之关联性探讨 | 张智钦 韦烟灶 林雅婷 |
南庄地区开发与赛夏族群边界问题的再检视 | 胡家瑜 林欣宜 |
清代番地治理与族群地权关系 | 李翘宏 |
台湾南部六堆“界限”的再思考 | 洪馨兰 |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组织 | 许嘉明 |
从忠义亭到忠义祠 | 陈丽华 |
客家聚落的历史与再现 | 罗烈师 |
《客家族群关系》
编辑本书主编为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谢世忠,考量北、南、东研究景况及研究者所属学科代表、期刊多样性、文章品质后,收录8篇论文,其中有论及清治至日治的200年间实质(通婚、收养、风月寻欢、械斗)或抽象(刻板印象)的往来,也有描述与原住民的关系。编者认为目前学界在族群理论和当代族群关系的课题方面仍有待加强,期许未来研究成果能渐趋完善。
《客家、认同政治与社会运动》
编辑该书是《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的第5辑,其主编为许维德。包含由总主编张维安所撰写之丛书序与许氏所撰写之导论在内,它共有10篇论文。目次如下表:[4]
篇名 | 编者与作者 |
---|---|
学术研究与客家发展: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主题丛书序 |
张维安
|
《客家、认同政治与社会运动》导论 | 许维德
|
文化团体vs.政治社群: 试论当代台湾的两种族群政治观点 |
李广均
|
谈泛台湾客家认同: 1860-1980年代台湾“客家”族群的塑造 |
陈丽华
|
认同建构为传播基础概念之初探: 以美浓反水库运动为例 |
林福岳
|
台湾客家运动之政策分析 | 宋学文
黎宝文 |
“义民史观”之建构: 析论台湾1895年(乙未)抗日战争中之义民军统领丘逢甲与吴汤兴 |
薛云峰
|
客家桐花祭的族群意象与消费认同: 以胜兴国际桐花村的发展为例 |
李威霆
林锡霞 |
诏安客的自我描绘与建构: 诏安客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萌生与实践 |
黄衍明
|
当代台湾客家流行音乐的族群再现与文化认同 | 王俐容
杨蕙嘉 |
《客家与文化公民权》
编辑本书主编为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暨本套书总主编张维安,收录9篇论文(见下表),与(客家)文化公民权相关的论文,希望能够进一步提供客家文艺复兴的理论基础。[5]编者以客家语言人权为例,将客家语呼应国家政策列为国家语言之中、各族群有学习和在正式场合使用母语的权利;在制度化层面有学习母语的机制设计,在社会媒体上应鼓励族群文化传播的发展。前者属于文化传播权的主张,是族群文化公民权的一种;后者如学术研究机构、文化中心、博物馆的建置,语言研究和发展,都属于发挥族群文化诠释的重要空间。
论文名称 | 作者 |
---|---|
文化公民权的建构 | 王俐容 |
台湾客家族群文化权的经验性调查研究 | 王俐容 |
文化国与文化公民权 | 许育典 |
设置族群形代表性行政机关的理论论证 | 孙炜 |
台湾民众的家庭语言选择 | 叶高华 |
融入语言人权的弱势语言教育 | 张学谦 |
多元文化社会的族群传播 | 萧新煌 |
多元文化主义与我国广播政策 | 张锦华 |
客家电视台与台北都会客家阅听人族群认同建构之关联性初探 | 蔡珮 |
《客家民间信仰》
编辑该书是《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的第7辑,其主编为罗烈师。包含由总主编张维安所撰写之丛书序与罗氏所撰写之导论在内,它共有11篇论文。目次如下表:[6]
篇名 | 编者与作者 |
---|---|
学术研究与客家发展: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主题丛书序 |
张维安
|
《客家民间信仰》导论
|
罗烈师
|
闽粤移民的协和与对立:
以客属潮州人开发台北以及新庄三山国王庙的兴衰史为中心所作的研究 |
|
粤东三山国王信仰的分布与信仰的族群:
从三山国王是台湾客家的特有信仰论起 |
邱彦贵
|
杨梅的义民信仰联庄与祭典
|
赖玉玲
|
台湾枋寮义民庙阶序体系的形成
|
罗烈师
|
台湾客家三官大帝信仰文化
|
范明焕
|
台中县新社乡九庄妈的信仰型态
|
林美容
方美玲 |
界线、认同和忠实性:
进香,一个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认知他者的社会过程 |
林秀幸
|
“社官”信仰在广东蕉岭与台湾美浓的比较研究
|
洪馨兰
|
台湾中部红头司与客属聚落的醮仪行事
|
《客家妇女与性别》
编辑本书主编为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教授张翰璧,收录8篇论文(见下表),以客家妇女/性别为主轴,希望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鼓励客家文化研究者除了将客家女性视为族群文化的“载体”外,更进一步思考客家女性作为族群文化“主体”的研究取向;并提醒以“男性”观点的族群文化研究,将男性具体的放回讨论的社会脉络中,而非族群刻板印象中的“看不见的手”。前三篇文章从家族角度切入,分析客家文化的性别文化、个人生命史的观点;第四篇文章探讨年轻客家男性,如何在传统影响下扮演父亲的角色、参与学龄期子女教养;第五、六篇文章讨论客家妇女在服饰、命名上所呈现的“客家”;最后三篇文章讨论客家妇女所扮演的经济、文化再生产的角色。
论文名称 | 作者 |
---|---|
客家族群性别制度之研究 | 邱诗婷 陈枝烈 |
性别化叙事里的祖先与家族 | 简美玲 |
剪断肚脐带,要做大人样 | 李文玫 丁兴祥 |
台湾客家父亲的父职认知及子女教养信念 | 姜惠文 陈银萤 |
台湾南北地区客家妇女大襟衫比较研究 | 郑惠美 |
为何客家妇女(不再)以“妹”字命名 | 李广均 |
客家微型创业妇女的劳动初探 | 吕欣怡 |
东南亚女性婚姻移民与客家文化传承 | 张亭婷 张翰璧 |
《客家话的源起与通变》
编辑本书主编为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荣誉教授罗肇锦[7]和同校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陈秀琪,以四县话、海陆话、大埔话、饶平话、诏安话,集合台湾各客家研究单位学者之研究成果,收录14篇具指标性影响的论文(见下表)。[8]14篇文章分属不同领域的客家研究,分为“通论客家话”和“台湾客家话”两部分,前者3篇,后者11篇(细分通论3篇、语音4篇、词汇语法4篇)。
论文名称 | 作者 |
---|---|
客语源起南方的语言论证 | 罗肇锦 |
客语晓匣口变唇齿音(ha→fv)的推断 | |
客家话声母的前化运动 | 陈秀琪 |
台湾客家与闽南族群杂居环境的语言互动空间 | 郑锦全 |
台湾“漳州客”的失落与“四海话”的重构 | 罗肇锦 |
台湾客家话的语言接触现象 | 吕嵩雁 |
台湾东势客家话的卷舌音 | 锺荣富 |
后龙海陆客家话的语音变异 | 黄菊芳 江敏华 郑锦全 |
语言接触下的方言变迁 | 陈秀琪 |
变迁中的方言研究 | 徐贵荣 |
台湾东势客家话的派生词研究 | 江俊龙 |
宜兰壮围诏安客家话的音韵及词汇特点试析 | 吴中杰 |
台湾客家话动趋结构中与体貌有关的成分 | 江敏华 |
台湾海陆客家话处所介词“TU5” 的用法及来源 |
《客家文学》
编辑本书主编为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荣退教授彭瑞金[9],收录14篇论文(见下表),选文范围区分三大部分:民间文学、汉语文言文学、创作文学或作家研究,期望透过选文反映当前已有的客家文学研究现象,也希望指引更宽、更广、更新的客家文学研究领域。编者认为不管定义下的客家文学可分两类,客家民间文学、创作文学,前者靠口语流传而鲜少争议,内容包括传仔、谚语、师傅话、山歌词、采茶剧本、戏文(剧本),几乎是客家特有;后者则有汉语文言文、日文、台湾话文、汉语白话文、客语文的创作,除了客语文创作,其余的都不是在有了“客家文学”旗帜后创作的,显示现阶段的客家文学只是台湾文学领域中的创作现象,而非文学的种类、派别。
论文名称 | 作者 |
---|---|
客家民间文学之美 | 何石松 |
<剪剪花> 之蒋潘故事探析 | 古国顺 |
<渡台悲歌> 史诗研究 | 黄美鸿 |
栗社之苗栗乡土汉诗创作主题探究 | 古国顺 |
吴浊流论 | 叶石涛 |
战后吴浊流的认同观 | 施正锋 |
跨时代跨语作家的战后初体验 | 柳书琴 |
扬帆启航 | 王惠珍 |
“泰利斯曼”式的创作 | 王幼华 |
简朴与清纯 | 莫渝 |
锺肇政短篇小说探秘 | 彭瑞金 |
变色龙的性别为何? | 吴达芸 |
论李乔《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叙事的社会功能 | 许嘉雯 |
曾贵海《原乡.夜合》一书中的女性书写 | 锺屏兰 |
《客家戏曲》
编辑本书主编为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学系教授郑荣兴[10],收录11篇论文(见下表),选文范围区分四大部分:剧种演变、配乐设计、文本形制、演员技艺。从文章中可以发现客家戏曲近年的研究情形,已从早先的“实践面”,即注重个人参与戏班演出经验的模式,衍生至探讨客家戏曲中的配乐、剧本、演出等范畴,对客家戏曲往后的发展增添了不少多元性。[11][12]
论文名称 | 作者 |
---|---|
台湾三脚采茶戏“棚头”之研究 | 庄美玲 |
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唱腔与二弦的运用 | 锺继仪 |
客家三脚采茶戏的喜剧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 李梁淑 |
山歌并采茶 | 范扬坤 |
试论客家大戏(改良戏)之兴起与发展 | 刘美枝 |
论客家“平板”唱腔板腔化的问题 | 欧光勋 |
客家丑戏《万事由天(蛤蟆记)》研究 | 苏秀婷 |
试论戏曲音乐与认知心理学 | 蔡振家 |
客家戏曲的文化经验与创作实践 | 林晓英 |
论客家戏《霸王虞姬》之“三下锅”腔调 | 施德玉 |
论客家大戏《六国封相-苏秦》文本与演出的改编 | 杨闽威 |
《客家文化产业生成与发展》
编辑本书主编为国立联合大学文化观光产业学系副教授俞龙通,收录9篇论文(见下表),透过文章具体而细微地提供读者一个窥探、理解客家产业多重面貌与独特文化特质的视窗,呈现客家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历程、结构、类型与研究视角。客家产业三大重点:文化内涵、产业的缘由,生产与发展、产业转型[13],升级及经营策略为本书讨论范围。[14][15][16]
论文名称 | 作者 |
---|---|
土地、族群与经济活动 | 张维安 张志宇 |
客家族群的迁徙与经济发展 | 赖玉玲 |
北埔与峨眉茶产体制之比较 | 潘美玲 |
客家文化加值产业之研究 | 俞龙通 |
以六级产业理论析探地方产业发展之策略 | 陈定铭 王宣雅 |
客家特色产业消费心理向度与消费满意度之研究 | 刘照金 陈和贤 李梁淑 庄兰英 |
现代消费文化动力下族群饮食文化的重构 | 赖守诚 |
年轻世代客家饮食意象之探讨 | 周锦宏 吴宛桦 |
客家流行音乐独立厂牌经营策略之研究 | 吴翠松 |
参考资料
编辑- ^ 萧新煌主编. 《客家研究與客家學》. 新竹市: 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页7. ISBN 9789869622066 (中文).
- ^ 萧新煌主编. 《客家研究與客家學》. 新竹市: 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页7–8. ISBN 9789869622066 (中文).
- ^ 萧新煌主编. 《客家研究與客家學》. 新竹市: 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页9、117、249. ISBN 9789869622066 (中文).
- ^ 许维德主编. 《客家、認同政治與社會運動》. 新竹市: 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页9. ISBN 9789869719803 (中文).
- ^ 臺灣客家現代族群想像的三種類型-全球客家研究 (PDF). [2019-05-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4-20).
- ^ 罗烈师主编. 《客家民間信仰》. 新竹市: 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页9、25、143、253. ISBN 9789869719841 (中文).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pr.ntnu.edu.tw. [2019-05-17].
- ^ 客家电视台. 回首還我母語運動30年 客語傳承仍須努力. 客家电视台. [2019-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英语).
- ^ 网站引述有提到彭瑞金教授107年1月自静宜大学荣退台湾文学的燃点:彭瑞金教授与台湾文学学术研讨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华民国客家委员. 台灣客籍作曲家-鄭榮興小傳(1953-) - 客家雲 Hakka Cloud. cloud.hakka.gov.tw. [2019-05-17].
- ^ 【客家文化系列報導七~戲曲篇】鄭榮興 改造客家戲新唱腔獲肯定 - 大紀元. 大纪元 www.epochtimes.com. 2007-10-07 [2019-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中文(台湾)).
- ^ 客家电视 HakkaTV, 2013客家新聞「客家貢獻獎」系列報導:0614 投身客戲曲.八音 鄭榮興獲終身貢獻獎, 2013-06-18 [2019-05-17]
- ^ 客家新闻Hakka News, 客庄產業轉型研究心得 俞龍通新書發表【客家新聞20170407】, 2017-04-07 [2019-05-17]
- ^ 台湾客家研究学会第八届秘书处, 場次A2-張翰璧教授 客家形成的經濟邏輯02 & 場次A2-俞龍通教授 從傳統記憶到當代創意:客家產業變遷和客家形成與發展01, 2017-12-27 [2019-05-17]
- ^ 台湾客家研究学会第八届秘书处, 場次A2-俞龍通教授 從傳統記憶到當代創意:客家產業變遷和客家形成與發展02, 2017-12-27 [2019-05-17]
- ^ 台湾客家研究学会第八届秘书处, 場次A2-俞龍通教授 從傳統記憶到當代創意:客家產業變遷和客家形成與發展03, 2017-12-27 [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