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志

(重定向自艺文志

艺文志》始见于班固汉书》,删定刘歆七略》而成,为后代正史“艺文志”之始祖。是史传书籍开创“九流十家”之祖,“九流十家”一词便出自《汉书艺文志略序》。

体裁流传

编辑

刘歆《七略》本是增补其父刘向别录》而来,其中记载了许多失传先秦古籍的纲要。《艺文志》紧随刘向刘歆父子创立的书目系统,例外很少。总序称:

刘歆划出第七略《辑略》记录自己写的书。班固在引用刘歆《七略》时,重新用回刘向的《六略》系统,并重新将刘歆的作品依六个类别分类。另外,班固还给《七略》诞生后(?-23)、《汉书》撰写前(?-92)的其他作品重加标题,其中也包括班固自己的作品。

相较于《史记》,《汉书》新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四个志目。其中《汉书·艺文志》以《七略》“六分法”方式,“删其要,以备篇籍”,记载自先秦西汉学术发展的状况,分类记录当时存世的典籍,共6略38类,计著录596家、13269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例如“九流十家”的称呼及其派流,即出自于《汉书·艺文志》。二十六史中,之后大部分正史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例如《旧唐书》有《经籍志》,《新唐书》则改为《艺文志》,但并非每一部史书都有,如《新元史》没有。

隋书》则有《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总序曰:“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隋书·经籍志》则是第一位把经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另附佛、道两类典籍,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与《汉书·艺文志》相仿。一直到清代编《四库全书》仍以四部沿用。《隋书·经籍志》的成就在于对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首次给予全面总结。《旧唐书·经籍志》将训诂书、文字书、音韵书、书法书等图书著录,又将钱谱、竹谱从史部《谱牒类》中移除并划归至子部。

内容

编辑
《汉书·艺文志》内容
篇/卷
六艺略 9 103 3,123
诸子略 10 189 4,324
诗赋略 5 106 1,318
兵书略 4 53 833
术数略 6 190 2,528
方技略 4 36 868

后世考证

编辑

宋代王应麟作《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对三百八十多种图书进行了详细考订,“所考证者,汉书著记即起居注,家语非今家语,邓析子非子产所杀、庄忽奇严助之驳文,逢门即逄蒙之类,不过三五条而止”,又收未录之书二十七种,“《易》类增《连山》、《归藏》、《子夏易传》;《诗》类增《元王诗》;《礼》类增《大戴礼》、《小戴礼》、《王制》、《汉仪》;《乐》类增《乐经》、《乐元语》;《春秋类》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归》、《素王妙论》;法家增《汉律》、《汉令》;纵横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传》、《甘氏岁星经》、《石氏星经》、《巫咸五星占》、《周髀》、《星传》……”[1][2],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书艺文志》的学术著作[3]。王应麟认为《汉书·艺文志》中将于长《天下忠臣》归入“阴阳家”是不恰当的[4],又考定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5]。又如:“老子指归[6]不着录隋志:十一卷,严遵撰。列子释文云:遵,字君平,作指归十四篇,演解五千文。”

清人姚振宗又作《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补书三十四种。

评价

编辑

王鸣盛评价《汉书·艺文志》时,引金榜语:“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7]

胡适评《艺文志略序》时评,班固为文太过主观,不够客观。

注释

编辑
  1. ^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汉艺文志考证提要》记二十六种有误,少了《黄石公记》。姚振宗认为“其书考证本文者二百七十六条,考证篇叙者七十八条,考证本志所不着录者二十七条,即就所作《玉海》观之,似乎所得不止于此,反复详勘,似其未成之作”。(《汉书艺文志拾补叙》)
  2. ^ 余嘉锡表示王应麟所增之书有部分是“一书而二名”,如《子夏易传》,即《汉志》《易》家之《韩氏》;《大戴礼》、《小戴礼》即《礼》家之《记》百三十一篇;《鬼谷子》即纵横家之《苏子》。又如《王制》在《礼记》中,《乐元语》为河间献王所传,《食货志》注引邓展语。当在《乐》家《王禹记》二十四篇之内。(《余嘉锡说文献学》)
  3.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王应麟“捃摭旧文、各为补注、不载汉志全文,惟以有所论辨者、摘录为纲,略如《经典释文》之例”。
  4. ^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12《考史》
  5. ^ 姚振宗《后汉艺文志·张仲景方十五卷》条指出:“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
  6. ^ 参见 庄遵
  7. ^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二

延伸阅读

编辑

[]

 汉书/卷030》,出自班固汉书
 新唐书·卷057》,出自《新唐书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