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略》,中国第一部已知的国家藏书目录。汉朝宗室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图书近20年,编纂《别录》20卷,成书后,刘歆又将其节略成《七略》7卷。二书对中国后世史学与目录学皆有重大影响。

背景 编辑

汉朝自武帝时开始征集天下图书,宫廷和官府中,图书堆积如山,分散收藏。高祖武帝时,只曾校理兵书[1]大部分典籍都无人整理。前26年,汉成帝下令光禄大夫刘向领导整理图书,加以校对,并编写目录,建立中央图书馆。刘向不但整理了宫中的图书,也运用了民间私人藏书,加以补充。[2]

成书经过 编辑

前26至前7年近20年间,刘向校定图书,过世后由刘歆续成,于前5年完成目录《七略》。[3]

分工 编辑

当时宫中藏书大概可分六类:经传、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刘向负责经传、诸子、诗赋三类图书的整理,步兵校尉任宏负责兵书,太史令尹咸负责术数,侍医李柱国负责方技,而由刘向总其成。[4][5]

工作程序 编辑

同一书名的图书,往往有多份不同的钞写本。刘向等人先从内容较丰富的钞本中,选定篇目,然后校定文句。校对时,先选出最好的一本作底本,和其他的“复本”相校,把异文脱句都一一校录在底本上。篇目订定、文句校定后,便缮写新本。图书其后藏于天禄阁[6]

一书缮写完毕后,刘向便为该书撰写一篇“叙录”,先列出所有篇目,其次说明校定过程,如书本来源、篇数、文句脱误情况等,然后撮述全书大意,包括作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或评述大意等,类似后世的解题、提要。最后,把六大类图书再分为多个小类,编为目录《七略》。[7]

内容 编辑

《七略》著录图书603家,13219卷,分为以下六类38种:[8]

  1.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2.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3.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4.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5. 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6.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各书名下都附有简略说明,乃节录“叙录”而成。此外,《七略》还有一篇“辑略”,说明六略38种图书类别的内容和意义,合为七略[9]。名义上《七略》是一份目录,实际上也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史[10]

地位 编辑

《七略》体制严密而有系统,著录和总结了重要的文化典籍,反映当时的学术流派和思想体系,是《史记》以外西汉史学上的最大成就。刘向所撰的叙录,成为阅读指南,推动图书的流通。《七略》是后世目录学的典范,影响历代目录的编纂,班固撰《汉书》时,节录《七略》,写成“艺文志”,正史从此而有艺文志的体例。[11]南朝时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都仿效《七略》。[12]到了《中经新书》,改称为“甲乙丙丁”,而隋书,则改为“经史子集”,后来历代史书都用此将书籍分类,在四库全书应用的最是成功。

存佚 编辑

《七略》节录为《汉书·艺文志》,保存了内容大概。[13]《七略》和《别录》原书都于唐代亡佚,清代有洪颐煊严可均马国翰顾观光姚振宗5家辑本,其中姚振宗辑本内容最多。[14]

注释 编辑

  1. ^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页78。
  2.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16-17。
  3.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3。
  4.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17-18
  5. ^ 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页1。
  6.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18-19、30。
  7.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0-21、23。
  8.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4-25。
  9.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4。
  10.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页219。
  11.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8-30、33。
  12.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55、67。
  13. ^ 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页4。
  14.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页27;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页3。

延伸阅读 编辑

[]

 汉书/卷030》,出自班固汉书

参考资料 编辑

  •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
  •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成都:巴蜀书社,1991)。
  • 长泽规矩也著,梅宪华译:《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