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哲逊

(重定向自艾哲遜

小乔治·艾哲逊(英语:George Atcheson, Jr.,1896年10月20日—1947年8月17日),又译艾其森[1]艾哲生[2],美国职业外交官,中国通。曾任美国驻华代办,驻日盟军总司令政治顾问等职。[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艾哲逊曾建议美国政府提供国民党及中共双方武器及装备的方式来调解双方矛盾,但未受采纳。[4][5]

乔治·艾哲逊
George Atcheson, Jr.
长沙领事
任期
1923年—1924年
加拿大安大略省北湾副领事
任期
1926年—1927年
天津领事
任期
1927年—1928年
天津领事
任期
1928年—1928年
福州领事
任期
1928年—1929年
天津领事
任期
1929年—1932年
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
任期
1934年—1939年
美国国务院远东事务首席助理
任期
1941年—1942年
美国驻华大使馆美国驻华代办
任期
1942年—1945年9月6日
驻日盟军总司令政治顾问
任期
1945年9月7日—1946年4月17日
驻日盟军总司令外交科科长
任期
1946年4月18日—1947年8月17日
个人资料
出生(1896-10-20)1896年10月20日
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
逝世1947年8月17日(1947岁—08—17)(50岁)
美国夏威夷
配偶Mariquita de Laguna
儿女儿子 George Atcheson
母校柏克莱加州大学

生平 编辑

 
1937年12月12日帕奈号英语USS Panay (PR-5)在南京被日军击沉

乔治·艾哲逊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1919年从柏克莱加州大学毕业后当过记者,1920年在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担任翻译。1924年至1939年在中国担任外交官,历任长沙天津领事,天津、福州领事等职。1926-1927年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北湾担任副领事。[6][7]

1934-1939年间担任在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1935年升格前为美国驻南京公使馆二等秘书[8]南京保卫战期间,艾哲逊留下协助美国侨民,直到1937年12月11日随美国“帕奈号英语USS Panay (PR-5)”撤离南京,悬挂大幅美国国旗的帕奈号却于12月12日被日军击沉。艾哲逊获救后被送往上海,1938年3月11日返回南京。[7][9]

1941年担任美国国务院远东事务的首席助理,1942年担任重庆的美国大使馆美国驻华代办。[10]

艾哲逊支持美国与中共合作抗日。[11]艾哲逊建议美国政府,以供应中共及国民党武器及装备的手段,鼓励这两方和解,获取在战争中各方力量的合作,并避免把中国共产党送入俄罗斯的怀抱。[5]

1942年,美国战略情报局特工伊利亚·托尔斯泰英语Ilya Andreyevich Tolstoy中校布鲁克·多兰二世英语Brooke Dolan II中尉作为罗斯福总统特使从印度到西藏[12],12月12日到达拉萨,之后托尔斯泰提出送给噶厦一部无线电台。[13]艾哲逊对此表示反对,他指出中国在1941年11月就要求美国提供无线电台,而至今没有收到,先给西藏会触怒中国。而且中国政府宣称对西藏拥有宗主权,因此中国政府很可能不欢迎不受中国实际控制的无线电台进入西藏。[14]尽管艾哲逊反对,1943年下半年,三部可移动式无线电台还是运到拉萨,送给了噶厦政府。[15]

1943年9月4日艾哲逊电告国务卿赫尔利,转述刚从延安回来的瑞典人 Gustav Soderbom 的见闻:“在山西共产党地区种植鸦片所得之金钱,用以垫支共产党的岁收,维持共产党发行的货币,和购日本占领区的商品……大部分鸦片似乎是在敌人控制的区域内出售或易货”[16]

1943年9月15日,艾哲逊电告赫尔利:意大利投降后,中国认为可坐待美、英击败日本。[17]1945年2月28日,艾哲逊和谢伟思英语John S. Service等外交官员向罗斯福总统提出一份报告,建议罗斯福通知蒋介石,声言美国基于对日军事上的需要,要与中共合作并提供援助。如果蒋介石拒不采取政治和军事改革,就对他采取“像丘吉尔南斯拉夫问题采用过的政策。”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赫尔利闻知此事后游说罗斯福,罗斯福决定非经蒋介石同意,美国不能援助中国共产党。[18]赫尔利在1945年11月27日宣布辞职的新闻稿中指控,国务院的中国通们告诉中共,他的主张并非美国政策,以阻挠他调解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而艾哲逊就是其中一员。[4][19]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国务院于1945年9月7日任命他为驻日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政治顾问。[3]1945年10月4日麦克阿瑟与曾任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见面后,近卫文麿8日约见艾哲逊,征询他对修改日本宪法的建议,艾哲逊以私人身份指出旧宪法几个要改进的问题:日本国会权力有限,内阁并不对它负责;宪法缺乏对基本人权的保障等。[20][21]虽然艾哲逊支持近卫文麿修宪的努力,由于此事在日本与国外广遭反对,盟军总司令于11月1日宣布,修宪一事不是由近卫文麿进行。11月之后,麦克阿瑟下令修宪之事完全由盟军总司令处理,不让国务院插手。[20]1946年4月18日,他被任命为驻日盟军总司令新成立的外交科科长。4月22日起,他在对日理事会日语対日理事会代表麦克阿瑟将军。[3]

 
1947年8月17日B-17轰炸机失事地点

1947年8月17日,他搭乘B-17轰炸机从日本回美开会途中,因为飞机在夏威夷海面迫降失事而死亡。[3][22]

家庭 编辑

艾哲逊1921年认识来中国旅游的 Mariquita de Laguna。1922年6月28日结婚。儿子 George Atcheson 于1923年4月16日在北京出生。[6][23][24][2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美艦PANAY號在華遇襲案等. 文化部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7). 
  2. ^ 中國命運‧關鍵十年 - 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 [202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1). 
  3. ^ 3.0 3.1 3.2 3.3 Historical Figures - 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日本国会图书馆.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8). 
  4. ^ 4.0 4.1 Christopher R. Lew; Edwin Pak-wah Leung.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Scarecrow Press. 29 July 2013: 95. ISBN 978-0-8108-7874-7. (英文)
  5. ^ 5.0 5.1 Frank Manchel. Film Study An Analytical Bibliography.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 Press. 1990: 204. ISBN 978-0-8386-3412-7. George Atcheson ... recommend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supply arms and equipment as a means of encouraging a settlement between the two factions, as a means of obtaining the cooperation of all forces in China in the war, and as a means of avoiding throwing the communists into the arms of the Russians –a result that otherwise, he believed, would be inevitable in the event that the Soviet Union entered the war against Japan. 
  6. ^ 6.0 6.1 Index to Politicians: Ashley-cotleur to Ather. The Political Graveyard. Atcheson, George, Jr. (b. 1896). [2014-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英文)
  7. ^ 7.0 7.1 Minnie Vautrin. Terror in Minnie Vautrin's Nanjing: Diaries and Correspondence, 1937-38.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8: 239. ISBN 978-0-252-03332-2. (英文)
  8. ^ David Shavit. The United States in Asia: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0年: 17–18. ISBN 978-0-313-26788-8. (英文)
  9. ^ Suddenly and Deliberately Attacked! The Story of the Panay Incident. usspanay.org. [2014-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2). (英文)
  10.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6: 696. ISBN 978-962-201-352-0. 
  11. ^ HENRY OINAS-KUKKONEN. Tolerance, Suspicion, and Hostility: Changing U.S. Attitudes toward the Japanese Communist Movement, 1944-1947. ABC-CLIO. 30 March 2003: 1–2. ISBN 978-0-313-05241-5. 
  12. ^ OSS Operated in Five Theaters of War. 《生活杂志》 (Time Inc). 1945-11-19: 118 [2020-11-10]. ISSN 0024-3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13. ^ 胡岩. 美國托爾斯泰—杜蘭「使團」1942-1943年入藏考. 《中国藏学》. 2010年, (2期) [202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14. ^ Document 550. Memorandum by the Assistant Chief of the Division of Far Eastern Affairs (Atcheson) [Washington,] March 30, 1943.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43, China.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7 [202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5. ^ 胡岩; 周新. 《二战时期美国军方赠送西藏地方政府无线电设备事件的来龙去脉》. 《中国西藏》. 2015年, (第3期). 
  16. ^ 艾哲逊于1943年9月4日在重庆呈国务卿1541号函原文来自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 diplomatic papers, 1943, China. 美国国务院. : 325–326页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0). 。中译王健民. 《中國共產黨史稿》. 汉京文化. 1965年: 第269页. OCLC 11175153. ,转引自《1943年中美外交關係文件》. 联合报社译印. : 第154页. OCLC 23241513. 
  17. ^ 1943─中华民国三十二年 癸 未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18. ^ 第四節 重慶國民政府的反共優先外交(1944——1945.8). 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4-09-26]. ISBN 97872150055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20). 
  19. ^ John Paton Davies, Jr. China Hand: An Autobiograph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31 January 2012: 267–269. ISBN 0-8122-0631-2. (英文)
  20. ^ 20.0 20.1 1-19 Memos and Correspondence by George Atcheson, Jr., a political advisor to SCAP, on Prince Konoye. 日本国会图书馆.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4). (英文)
  21. ^ George Atcheson, Jr.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Subject: Revision of Japanese Constitution; Discussion with Prince Konoye. 日本国会图书馆.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文)
  22. ^ FOREIGN RELATIONS: It Can't Be Helped. 《时代》杂志. 1947年8月25日 [2014-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0). (英文)
  23. ^ George Atcheson.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24. ^ US Census Records.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25. ^ Marie Mauzä; Michael Eugene Harkin; Sergei Kan. Coming to Shore: Northwest Coast Ethnology, Traditions, and Visions. U of Nebraska Press. 2004: 45–46 [2019-04-14]. ISBN 0-8032-829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