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生(?年—318年),西晋道士,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一作),字元寿涪陵丹心(黔江)人,“蜀之八仙”之一。

成都一带天师道首领,出身土著豪族,西晋流民起义军大成政权(“成汉”,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十六国”之一)丞相,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西山侯。在范长生“休养生息,薄赋兴教”的劝导下,大成政权一度昌盛。

出生至成汉建立前

编辑

后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涪陵郡(郡治在今彭水县郁山镇)反,车骑将军邓芝率兵征讨、平定。[1][2][3]平定后,朝廷为免再生事端,将涪陵五千余户强行迁往成都,其中即有范长生一家。[来源请求][4]当时,一些处于战乱的人们,为摆脱现实苦难的困扰和寻求精神的寄托而皈依宗教。因此,由张道陵创建的“天师道”,在成都一带盛极一时。饱受战乱与歧视之苦的范长生,也加入了天师道,长期住在成都西山(青城山)。因他注重信义,博学多才,深得天师道教徒的敬服,被拥为成都一带天师道的首领。

他从事道教修炼,欲为神仙,得长生久视之术。宋代祝穆方舆胜览》云“先主(刘备)征之不起,就封为逍遥公”,“刘禅易其宅为长生观”。《列仙传》说蜀才“年百余岁,人奉为仙,称曰长生”。《资治通鉴》云:“长生博学多艺能,年近百岁,蜀人奉之如神。”

出仕成汉

编辑

范长生家世世代代掌握部曲,他本人又是天师道的宗教首领。到李流城时,他领有千余户人家,住在青城山下。青城山是天师道的一个治所,是有名的洞天福地。《寰宇记》卷七十三引《道书福地记》说:“上有没溺池,有甘露、芝草”。又引《玉匮经》说:“此(指青城山——引者)第五大洞,宝山九室之天,黄帝所秦(当是奏之误——引者)拜为五岳丈人。黄帝刻石拜谒纂书犹存。又有石日月象。天师立青城治于其中。”青城治不在二十四治之中,或者是别治、游治、下治之类。天师道的治犹如世俗的官府,管理道民的宗教行政机构,组织比较严密,教主与教民的关系,实际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形成一种超乎国家行政组织之外的统治力量。范长生在青城山下拥有部曲,必然也拥有道民。他能拿出粮食供军,这充分显示了他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又是一个拥有武装的道教主。罗尚平西将军府参军徐舆看中了范长生这股力量,他向罗尚要求为汶山太守,联合范长生,共同攻李流;罗尚不许。徐舆怨怒,出降李流;李流用为安西将军。徐舆,涪陵人,与范长生算是同乡。通过徐舆的游说,范长生资给流民军粮食。李流的军粮问题,暂时得到解决,摆脱了饥饿的困境。

经过李特、李流领导流民军三年为实践,李雄认识到不得蜀中土著的支持是危险的。李流通过徐舆的游说,流民军得到范长生的大力支持,使流民军渡过难关,转危为安。尽管范长生原籍是涪陵丹兴,但范氏在蜀中居住已有百年,有土地,有千余家部曲,又是道教首领,与蜀人有千丝万缕联系,即是说,有相当实力。故“李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人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以缓和六郡流民与蜀中土著的矛盾。

范长生认为自己无法领导流民大军,于是,他充分利用披在身上的道袍,传达天意,说“推步大元五行,大会甲子,独锺于李,非吾节也”(《十六国春秋》)。不接受皇帝位,更劝李雄自立。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三月,范长生从青城山来到成都。六月,李雄即皇帝位,国号大成,改元宴平,以范长生为丞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通鉴考异》引《华阳国志》),封西山侯,“复其部曲,军征不预,租赋一入其家”(《华阳国志·大同志》)。这是李雄和流民上层给范长生的酬谢:政治上是丞相,当朝一品;经济上,他的部曲不负担徭役,他的土地也不向大成政权输纳租赋。他成了十足的封建贵族,既有土地,又有依附农民,还获得豁免赋役的特权。范长生从支持流民集团到加入大成政权,标帜着六郡氐叟侯王、汉族大地主与蜀中大地主的合流,构成大成政权的统治核心,这就是大成政权的阶级实质。范长生在大成政权内所享有的经济特权与西晋的贵族王公并无两样,也就是大地主特权在大成政权中的合法化。

此时的范长生已是耄耋之年,李雄则年方三十,老少同心,君臣和谐。在范长生“清心寡欲,敬天爱民”的涉世宗旨影响下,在其“休养生息,薄赋兴教,切莫穷兵黩武”的劝导下、大成宽和政役,轻徭薄赋,建官学,兴文教,端风化,罚不妄举,刑不滥及,恩威远播。来称臣依附的人增多,大成一度昌盛。

公元318年(东晋元帝太兴元年)四月,范长生卒于成都。

范长生死后,其子范贲被李雄封为丞相。

347年,成汉被东晋大将桓温所灭,成汉将领邓定隗文等人因此推范贲为帝,根据史书记载,范贲“以妖异惑众”,因此蜀地很多人归附。

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龙骧将军朱焘攻击范贲,范贲被杀,遂平定益州。

评价

编辑

范长生“博学多能”(《资治通鉴》语),尤精书法。其笔触豪放,饱满大方,与慕容倍、王猛齐名。在道教中拥有相当的历史地位。他著有《道德经注》,《周易注》(见李鼎祚《周易集解》)。旧时四川青城山有“长生宫”,为范长生的纪念之地。宋代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吟诗说:“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

而青城传说人物中,晋朝谯秀《蜀记》记有“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范长生、李八百、严君平(严遵)、尔朱洞。又有“青城五隐”:薛昌、范长生、勾符台张愈杨慎。他均列其中。

张陵、范长生在氐羌的巫术基础上创立了道教初型的“五斗米道”。从“夷事道;蛮事鬼”与“荆人鬼;越人魍”两种分类看来:荆楚的蛮苗是信鬼主的,巴夷(及蜀)是信道术的,海滨越人是重魍祥的。长江上(巴蜀)中(荆楚)游的老君(彭祖)之道术是道教的先启,东海(齐鲁与吴越)的魍祥与中原的圣贤是方术与人物神的前因,各兄弟民族的巫术合成综杂的道教。

后人在青城山为其立庙,尊崇他为“长生大帝”。故里黔江县城,也建有范公祠,直到1990年扩建新城才拆迁。康熙初年,彭水于迁乔乡水田坝,为纪念双丞相范长生父子而修建遂家寺院----长生观,占地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88平方米,现为小学校舍。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三国志·后主传》:“延熙十一年秋,涪陵属国民反,车骑将军邓芝往讨,皆破平之。”
  2. ^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延熙十一年秋,涪陵属国民夷反,车骑将军邓芝往讨,平之。‘此依《后主传》补’”
  3. ^ 资治通鉴·魏纪七》:“邵陵厉公中正始九年秋……陪陵夷反,汉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之。”
  4. ^ 华阳国志·卷一》:涪陵郡,……延熙十三年,大姓徐巨反。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之。……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
  1. 《资治通鉴·晋纪》司马光
  2. 《成汉王朝史略》
  3. 中国道教协会《青城道教仙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