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英语:Lai Chi Kok Drainage Tunnel)位于香港九龙半岛西北部地底,全长3.7公里。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于2008年11月动工,耗资17亿港元,于2012年10月18日启用。

结构

编辑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的直径为4.9米,全长3.7公里,包括由大窝坪沿喃呒山、尖山和琵琶山兴建,长2.5公里的分支隧道,及贯通荔枝角东地底、长1.2公里的主隧道;分支隧道经过大埔道蝴蝶谷等6个进水口,分流收集上游郊区的雨水,中间经过一个静水池沉淀沙石,并且连接至主隧道,主隧道从荔枝角东部将雨水经过位于昂船洲旁边的排水口流出海域。

历史

编辑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于2012年10月18日由行政长官梁振英发展局局长陈茂波渠务署署长陈志超共同主持启用典礼。

工程

编辑

由于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的主隧道穿越闹市,地质与分支隧道的位置环境截然不同,分布于软土花岗岩的不同地质上。故此,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的兴建工程引进了海外先进的高压压缩空气技术,达至最高的安全标准,为香港的工程开创了使用高压技术的新路向。在45米深地底钻挖隧道,最大难度是确保安全地穿越周边的港铁路线及多条公路(包括青沙公路西九龙快速公路等等)的地基;为了防止钻挖隧道时有地下水涌入,以致周边设施下陷,钻挖工程需要于比较正常气压高4.2倍的高压环境下进行,气压比较以往的同类型工程高约一倍,打破了香港隧道钻挖工程的纪录。由于270名工程人员需要于高压环境工作,即使只是进行了半小时的简单工程,施工后亦需要休息一日,及由医生密切监察其身体状况。

隧道工程所用的钻挖机“大长今”为全港首台能应付软土层和石层的隧道钻挖机,以其独特设计,先后顺利在石层建成分支隧道,和在软土层以高压技术建成主隧道,省却了建造多一台隧道钻挖机的一亿港元成本和所需资源。

效率

编辑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采用直接疏导雨水的崭新截流方式,将大幅度地提升荔枝角、长沙湾深水埗等地区的防洪水平至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1][2][3]。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的最高流量为每秒102立方米,即是可以于24秒时间填满一座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标准游泳池水量,即每小时130毫米降雨量;预计能够截取地区4成的降雨量,并且排出海港,大幅度地减低深水埗长沙湾等地区受到水浸风险,受到保护的香港市区范围达到509公顷,令到流经下游、香港市区排水渠的雨水大幅度地减少,减轻水浸风险[4][5]。部分流经隧道的雨水会进行过滤,可用作灌溉和清洗街道等用途。隧道主要在每年4月至11月雨季时所使用,于旱季时就会进行清理及维修,以防止堵塞情况[6]

相关参见

编辑

参考注释

编辑
  1. ^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启用 《星岛日报》 2012年10月18日
  2. ^ 梁振英:每年政府基建工程開支逾700億. [2020-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2). 
  3. ^ 特首主持启用荔枝角排水道 《明报》 2012年10月18日
  4. ^ 西九雨水隧道 24秒填满一泳池 《明报》 2012年10月19日
  5. ^ 荔枝角排雨隧道启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2年10月19日
  6. ^ 荔枝角排雨水隧道启用 《星岛日报》 2012年10月19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