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半岛

香港九龍的半島

22°19′01″N 114°10′59″E / 22.317°N 114.183°E / 22.317; 114.183

九龙半岛
香港岛鸟瞰九龙半岛
繁体字 九龍半島
简化字 九龙半岛
1860年,九龙半岛的一处军营。正前方的山脉位于香港岛上。

九龙半岛(英语:Kowloon Peninsula)是香港境内的一个半岛,连接维多利亚港,与香港岛对望。包括九龙半岛和昂船洲在内的“旧九龙”和新九龙地区统称为九龙。“九龙半岛”在中国古籍内是指包括九龙连同新界的地方[1],但今日一般指九龙在界限街以南的半岛部分,范围包括整个油尖旺区以及九龙城区马头围马头涌土瓜湾何文田红磡等地。

地质与填海工程

编辑

九龙半岛的主要岩石类型是中等粒度的二长花岗岩英语Monzogranite[2][3]早期的地图和照片显示,在尖沙咀海滩后方的平坦低洼土地上,有一个名叫九龙山的小山丘。[4]

香港当局通过填海造陆,九龙半岛面积有所扩大。在九龙半岛南部和西部,在1904年之前就已进行填海造陆。尖沙咀附近的填海工程于1982年完成。1991至1994年政府继续发展红磡湾填海计划连接尖沙咀东,把昔日红磡湾剩余凹入的湾角完全填平为陆地,拉直了海岸线。[5]西九龙的填海计划是香港机场核心计划的一部分,于1995年基本完成。[6]

历史

编辑

至迟在东汉时期,九龙半岛已经有先民聚居。这个地区曾是中国一些王朝的逃亡目的地之一。1278年,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赵昺逃亡至九龙半岛附近。他们在九龙半岛的一个山洞躲藏。 [7]在20世纪初的马头涌尚有金夫人墓宋王台(圣山)等遗迹。在17世纪,明朝灭亡后,许多明朝支持者为躲避清军也逃亡到了九龙半岛。

 
1860年《北京条约》中国割让予英国的九龙半岛部分

1841年英国军队占领香港岛后,已有军方人员指九龙半岛对屏藩维多利亚港有重要作用。[8]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60年3月,英军占领尖沙嘴两广总督劳崇光以每年五百元“暂时租借”九龙半岛给英国。[8]1860年夏季,英军工兵开始修筑九龙半岛第一条道路弥敦道。同年10月,清廷根据《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南部割让给英国,当时半岛的人口只有800。[9]

由于九龙半岛的控制权在军部,在英国统治九龙半岛南部首30多年间一直以半岛作为军事用途保护港岛,并与英商不断争议半岛的用途,直到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后,九龙半岛的用途才改为商业与旅游,而开始大力发展。[10]因此,直到19世纪末,英国除了在九龙半岛建立军营及水警外,主要发展港口设施。在19世纪末,红磡和尖沙咀西端分别设有黄埔船坞九龙仓码头。同时连接香港岛的水路交通亦开始发展,九龙渡海小轮公司于1880年成立(1898年被收购为天星小轮公司),提供来往尖沙咀与中环的渡海服务,尖沙咀逐渐成为欧洲人的新兴住宅区。香港政府亦在1883年成立香港天文台,为船只提供气象观测及授时服务。1898年,立法局通过了一项决议,对九龙半岛的山洞进行保护。[11]

 
1915年的九龙

香港政府自20世纪初期开始大力拓展九龙半岛,包括扩阔主要大道如弥敦道[12]除了继续建设港口设施如油麻地避风塘外,亦因为英国已租借新界而开始建设连接九龙和新界的陆路交通。1910年10月,九广铁路英段通车,1920年代九龙亦开始有巴士服务,尖沙咀成为当时香港交通枢纽。随着人口增加,民生设施如中华电力广华医院九龙医院亦相继为半岛居民服务。1937年起,政府为了开拓市区用地,刊宪将界限街以北至狮子山之南原属新界的平坦土地,划作市区用地发展,并统称“新九龙”,以便和界限街以南原有的“旧九龙”区别。

 
法航一架波音747正飞越九龙
 
曾经的启德机场正位于九龙

二次大战后,九龙地区继续发展。1950年代,香港政府进行九龙湾填海工程以扩建启德机场(包括建造13/31跑道)。在1960至1970年代,九龙半岛的工商业均发展迅速,包括尖沙咀的商场(如海运大厦)及酒店,以及土瓜湾的工业区。1970年代原尖沙咀以东的红磡湾西岸进行填海工程,发展出尖沙咀东及红磡火车站一带的用地。随着尖沙咀的发展,尖沙咀火车站主楼于1978年拆除,原址兴建香港太空馆香港文化中心。1970年代末建成的红磡海底隧道以及地下铁路,进一步改善九龙与港岛的交通。时至今日,油尖旺区仍然是九龙重要的商住区。

1989年,香港政府公布《香港机场核心计划》,包括西九龙填海计划,增加了半岛的面积。在新土地上增建西区海底隧道及多条铁路,以及新的商业设施包括环球贸易广场[13]。连接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西九龙站启用,亦增强了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连系。

城市景观

编辑
香港岛拍摄到九龙半岛的景观


另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香港地理》,苏子夏编,弁言,ISBN 978-962-07-5661-0
  2. ^ CEDD – Kowloon Granite – Klk.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12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3. ^ Geological Map, Sheet 11, Hong Kong and Kowloon (1:20,000), Hong Kong Geological Survey
  4. ^ –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 Land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10.2.1 Geology Information.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5. ^ 《九龙城区风物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大学
  6. ^ –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 Land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10.2.1 Geology Information.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7. ^ Warres, Smith D. [1990] (1990). European Settlements in the Far East: China, Japan, Indo-China, Straits Settlements, Malays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o ISBN Digitized
  8. ^ 8.0 8.1 〈第二章 英占香港和殖民体系的确立〉,刘蜀永,收录于刘智鹏; 刘蜀永. 香港史—從遠古到九七.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1日: 71-74. 
  9. ^ Mayers, William Frederick; King, Charles. The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open ports of those countries, together with Peking, Yedo, Hongkong and Macao. Forming a guide book & vade mecum for travellers, merchants, and residents in general. Trübner and Co. 1867: 17. 
  10. ^ 《香港掌故》造地编 三之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掌故
  11. ^ 15TH AUGUST, 1898 (PDF).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1). 
  12. ^ 弥敦道 见证弥敦爵士的远见头条日报 头条网 - 图说往昔
  13. ^ 环球贸易广场INTERNATIONAL COMMERCE CENTRE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建筑承造杂志 2008年第二期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九龙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