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巴伯

美国作曲家
(重定向自萨姆尔·巴伯

塞缪尔·奥斯本·巴伯二世(英语:Samuel Osborne Barber II;1910年3月9日—1981年1月23日),美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男中音,音乐教育者。他是20世纪作曲家中作品上演比较频繁的一位,音乐评论者多纳尔·赫纳罕英语Donal Henahan认为其“成名甚早,并且持续受瞩,任何美国作曲家难以望其项背”。[1]

巴伯
Samuel Osborne Barber II
1944年的巴伯,卡尔·范·韦克滕
出生(1910-03-09)1910年3月9日
 美国宾夕凡尼亚州西切斯特
逝世1981年1月23日(1981岁—01—23)(70岁)
 美国纽约
国籍 美国
知名作品两部交响曲,弦乐柔板,造谣学校序曲,三部协奏曲,三首管弦乐随笔,歌剧《伐奈莎》《安东尼与克娄帕特拉》,钢琴奏鸣曲,艺术歌曲《多佛海滩》《诺克斯维尔之夏》
所属时期/乐派20世纪
擅长类型管弦乐,歌剧,钢琴曲,艺术歌曲
签名

卅岁之前,巴伯曾短暂以歌者身份从事职业,这段经验启发他终生对人声创作的喜爱。五〇年代,巴伯偶而会指挥自己的作品录音。此外他在1939年-1942年期间,于柯蒂斯学院教授作曲。

巴伯与意大利裔美国作曲家梅诺蒂之间长达四十年的艺术合作和感情生活一直被传为佳话。他们的关系中止于1970年,然而直到巴伯在1981年因癌症而死之前,俩人仍是密友。

生平

编辑

作品节选

编辑

巴伯的音乐受柯蒂斯音乐学院教授罗萨里奥·斯卡莱罗英语Rosario Scalero,以及自己的亲舅舅、作曲家西德尼·荷马英语Sidney Homer影响。他的作品通常不见当代主义的特色,而多采取浪漫主义手法。在和声、结构等度向上,都更接近19世纪的风格,其音乐抒情而富于情感表达。直到1940年之后,巴伯才开始尝试现代技法。例如在大提琴协奏曲(1945年)和《米底亚的沉思与复仇之舞英语Medea's Dance of Vengeance》(1955年)当中使用不和谐音、半音,或是在钢琴奏鸣曲(1949年)、《齐克果之祷英语Prayers of Kierkegaard》(1954年)和《夜曲》(1959年)当中刻意模糊调性,并引入序列音乐等等。

自养成时期起,巴伯便同时接受器乐演奏和人声演唱的训练。作品很快就扬名国际,《弦乐柔板》(1936年)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后也被改编为《羔羊经英语Agnus Dei (Barber)》(1967年),由合唱团演唱。其他知名的作品尚有《那克斯维勒:一九一五年夏天英语Knoxville: Summer of 1915》。他是二届普利策音乐奖得主,几乎所有的作品在其生前均得到录制保存。[1]巴伯的创作不少皆是著名的团体或人员委托,随而进行首演,这包括了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大都会歌剧院弗拉基米尔·霍罗威茨李奥汀·普莱丝弗朗西斯·普朗克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等。[1]

一般认为巴伯的器乐创作相当杰出,事实上他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都为人声所写,包括艺术歌曲(钢琴、管弦乐)、合唱团作品等。著名者有《在这美丽的夜晚英语Sure on this shining night》(1938年,1961年改写为合唱版本)、《隐士之歌英语Hermit Songs》(1953年)等。以下是他具代表性的作品:

  • 大提琴奏鸣曲,第6号作品,1932年
  • 第1号交响曲,第9号作品,1936年
  • 弦乐四重奏,第11号作品,1936年
    • 《弦乐慢板》,编自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 小提琴协奏曲,第14号作品,1939年
  • 大提琴协奏曲,第22号作品,1945年
  • 《那克斯维勒:一九一五年夏天》,第24号作品,1948年
  • 钢琴奏鸣曲,第26号作品,1949年
  • 《隐士之歌》,第29号作品,1953年
  • 《齐克果之祷》,第30号作品,1954年
  • 《夏乐》,为管乐五重奏,第31号作品,1956年
  • 《夜曲》,第33号作品,1959年
  • 钢琴协奏曲,第38号作品,1962年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Donal Henahan. Samuel Barber, Composer, Dead: Twice Winner of Pulitzer Prize. The New York Times. 1981-01-24 [202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