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波卡化石库

坐标45°33′54″N 11°12′34″E / 45.56500°N 11.20944°E / 45.56500; 11.20944

位于意大利威尼托大区蒙特波卡化石库(Monte Bolca lagerstätte)是16世纪以来欧洲研究人员最早发现的化石矿床之一,但直到19世纪,当人们意识到这些化石确实是动物遗骸时,才开始对其进行科学研究。此地化石丰富,加上保存状态十分优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始新世化石产地之一。蒙特波卡化石库的海拔约为900米,其坐标为北纬45° 33′ 54″ ,东经11° 12′ 34″。

蒙特波卡化石库
蒙特波卡
蒙特波卡
蒙特波卡化石库在意大利的位置

历史 编辑

蒙特波卡的化石至少在16世纪就已经为人所知,[1]并且它们在19世纪被确定为动物遗骸后得到了科学家的深入研究。

蒙特波卡的化石通常由商业化石经销商出售,并且由于它们的受欢迎程度和保存状况非常好,价格通常能达到数百美元。

地质学 编辑

严格来说,蒙特波卡是意大利波卡村的一个特定地点,俗称佩夏拉(Pesciara,意为“鱼缸”或“水池”),因为这里发现的始新世鱼类化石品质非常优秀。[2]不过波卡村附近的另外几个地区也拥有丰富的化石,如蒙特波拉尔和蒙特维根(Monte Vegroni),[3]但”蒙特波卡“通常依旧被用于指代波卡村附近的所有化石产区。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中,蒙特波卡地区从特提斯洋底隆起,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5000万至3000万年前,第二个阶段在2400万年前。整个地层由19米(62英尺)的石灰岩层组成,所有这些石灰岩都含有化石,化石保存非常完好的化石库散布其中。

地层类型与年代 编辑

蒙特波卡的两个主要化石产出地层在始新世时期是热带浅海沿岸海域和泻湖,分别为较老的蒙特波拉尔和较年轻的佩夏拉。

蒙特波拉尔(Monte Postale) 编辑

蒙特波拉尔的地层系列厚度为130米,粒灰岩、珊瑚藻石灰岩和粒泥灰岩在其中交替出现,后两者中包含许多鱼类和植物的化石,与“佩夏拉”地层中的化石类似。[4]化石层状相的水平厚度根据其在沉积演替中的位置而不同,但其中的大多数厚度为1米。

该地层的年代是由石灰石微型浮游生物测年法确定的,大约在50.5到49百万年前之间。[5]根据V·卢奇亚尼(V. Luciani)和他的同事的研究,这段时间是早始新世气候最佳的时候。[6]

佩夏拉(Pesciara) 编辑

佩夏拉的地层是周围环绕着火山沉积物的石灰岩,它的露头厚度为20米,面积非常小,只有几百平方米。它们是细小的泥晶石灰岩,与鱼类、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化石紧密层压,基本上位于五个公制水平,与保存有底栖动物的颗粒灰岩交替出现。[4]绝大多数保存完好的蒙特波卡动物化石都发现于佩夏拉的灰色层压石灰岩中。

该地层的年代是由石灰石微型浮游生物测年法确定的,大约在49到48.5百万年前之间。[5]

化石 编辑

两个地层的层压化石库都是富集化石库(Konservat-Lagerstätten)。层状沉积物没有受到生物扰动的影响,表明沉积地点可能是缺氧泥滩,[7]缺氧和微生物膜在动物体内迅速生长阻止了动物组织腐烂和坏死。[8]

在这些地层中,鱼类和其他物种保存非常好,以至于不仅可以找到器官的化石印记,有时甚至还可以复原动物生前的皮肤颜色。[8][7]

古生物学 编辑

 
扁体帕萨鱼Pasaichthys pleuronectiformis)的化石,它是一种小型的银鳞鲳科鱼类
 
羽状仙鲹Ceratoichthys pinnatiformis)的化石
 
金棘皮鱼Acanthonemus subaureus)的化石
 
波卡梭鱼Sphyraena bolcensis)的化石
 
古蛇科宗始古蛇Archaeophis proavus),化石位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
 
薄身始尖吻鲈Eolates gracilis),一种已灭绝的尖吻鲈科鱼类,化石位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

蒙特波卡化石库的沉积物和化石表明,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中,蒙特波卡地区是一片生物多样性非常高的浅海珊瑚礁海域。缺氧环境中的层状沉积物经过多次循环,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了这里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

蒙特波卡化石库已经发现了270多种植物,其中既有热带陆生植物(棕榈树等)又有海洋植物(藻类、显花植物等)。[9]

蒙特波卡化石库目前发现了大约有250种鱼类(分属19目90科140属),[10][9]除了数量非常多的鱼类外,动物群还包括甲壳类水母多毛纲蠕虫、有孔虫软体动物珊瑚碎片,它们可能经历了二次掩埋。[9]蛇、鸟类羽毛、龟壳和许多昆虫也包含于其中。

以下是较为知名的蒙特波卡动物:

辐鳍鱼纲 编辑

真鲈形系(传统分类中的鲈形目) 编辑

鲱形目 编辑

它们是蒙特波卡种群数量最多的鱼类,但种类并不多。

埃笠姆鲱目 编辑

海龙鱼目 编辑

鳗鲡目 编辑

硬齿鱼目 编辑

叉颌鱼目 编辑

骨舌鱼目 编辑

非耳鳔派 编辑

仙女鱼目 编辑

月鱼目 编辑

鼬鱼目 编辑

𩽾𩾌目 编辑

银汉鱼目 编辑

颌针目 编辑

金鳞鱼目 编辑

鲽形目 编辑

鲀形目 编辑

棘鳍亚派地位未定 编辑

软骨鱼纲 编辑

真鲨目 编辑

鼠鲨目 编辑

须鲨目 编辑

犁头鳐目 编辑

电鳐目 编辑

燕𫚉目 编辑

鳄鱼 编辑

编辑

软甲纲 编辑

昆虫 编辑

腔肠动物门 编辑

软体动物 编辑

腕足动物门 编辑

植物化石 编辑

遗迹分类学(ichnotaxonomy)中一个更有趣的谜题是来自蒙特波卡的化石,最初名为曲张动藻迹(Zoophycos caput-medusae),以前认为它们是遗迹化石,但后来被发现是植物,法国动物学家亨利·米尔恩·爱德华兹英语Henri Milne-Edwards于1866年将其描述为一种藻类[1]意大利古植物学家阿布拉莫·巴托洛梅奥·马萨隆戈英语Abramo Bartolommeo Massalongo将他在1855年之前收集的模式标本保存于维罗纳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Verona),其被保存在平版印刷用石灰石上下板中。[1]

1926年,意大利植物学家阿希尔·福蒂(Achille Forti)(1878年11月28日——1937年2月11日,维罗纳人)研究这些标本时将它们描述为一种曾生活在始新世的沿海水域的海棕榈属英语Postelsia褐藻。他将该物种重新命名为曲张海棕榈(Postelsia caput-medusae),[1]该属只有一个现存物种,其发现者弗朗兹·约瑟夫·鲁普雷希特英语Franz Josef Ruprecht在1852年将其描述为棕榈形海棕榈(Postelisia palmaeformis)。鲁普雷希特的模式标本来自加利福尼亚州酒窖湾,但该地区位于太平洋沿岸。[1]海棕榈的底部附着在岩石上,距底部大约5厘米(2.0英寸)到10厘米(3.9英寸)的复叶之间有一个茎状的柄,叶子在涨潮时垂直悬浮于水中,但低潮时会从柄上掉落。[1]

奇怪的是,马萨隆戈于1855年在该矿床收集并描述的其他标本实际上是遗迹化石,只有这一个是植物。[1]

参考书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William Miller, III. Trace Fossils: Concepts, Problems, Prospects: Chapter 13 "Zoophycos and the Role of Type Specimens in Ichnotaxonomy by Davide Olivero. Elsevier. 13 October 2011: 224–226 [1 April 2013]. ISBN 978-0-08-047535-6. 
  2. ^ D.J. Bottjer, W. Etter, J.W. Hagadorn, and C.M. Tang, editors. Exceptional Fossil Preserv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 Williams, Matt, Location of Monte Bolc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Bristol
  4. ^ 4.0 4.1 (英文) Papazzoni, C.A., Fornaciari, E., Giusberti, L., Vescogni, A. & Fornaciari, B. 2017. Integrating shallow benthic and calcareous nannofossil zones: the Lower Eocene of the Monte Postale section (Northern Italy). Palaios, 32, 1–12
  5. ^ 5.0 5.1 (英文) Agnini, C., Fornaciari, E., Raffi, I., Catanzariti, R., Pälike, H., Backman, J. & Rio, D. 2014. Biozonation and biochronology of Paleogene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from low and middle latitudes. Newsletters on Stratigraphy, 47, 131–181
  6. ^ (英文) Luciani, V., Dickens, G.R., Backman, J., Fornaciari, E., Giusberti, L., Agnini, C. & D’Onofrio, R. 2016. Major perturbations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photosymbiont-bearing planktic foraminifera during the early Eocene. Climates of the Past, 12, 981–1007
  7. ^ 7.0 7.1 Bellwood D.R., The Eocene fishes of Monte Bolca: the earliest coral reef fish assemblage, Coral Reefs 15, Springer-Verlag 1996, pages 11-19
  8. ^ 8.0 8.1 Williams, Matt, Taphonomy of Monte Bolc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Bristol
  9. ^ 9.0 9.1 9.2 Williams, Matt, Fauna and Flora of Monte Bolca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27., University of Bristol
  10. ^ (英文) Friedman, Matt & Carnevale, Giorgio. (2018). The Bolca Lagerstätten: shallow marine life in the Eocene.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75. jgs2017-164. 10.1144/jgs2017-164,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11.0 11.1 11.2 11.3 (英文) Day, Julia. (2002).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of the Sparidae (Teleostei: Percoidei): integrating fossil and Recent data.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93. 333 - 353. 10.1017/S0263593300000468,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英文) Tyler, James & Bannikov, A. (2002).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deep-bodied perciform fish (Teleostei) from the Eocene of Monte Bolca, Italy, representing a new family, the Zorzinichthyidae, related to the caproid- and sorbinipercid-like clades. Studi e ricerche sui giacimenti terziari di Bolca. 9. 23-35
  13. ^ 13.0 13.1 (英文) Kenneth A. Monsch, 2006 A revision of scombrid fishes (Scombroidei, Perciformes) 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 Monte Bolca, Italy, 49, 4, 873–888.[3]
  14. ^ (英文) Marramà, Giuseppe & Carnevale, Giorgio. (2018). Eoalosa janvieri gen. et sp. nov., a new clupeid fish (Teleostei, Clupeiformes) from the Eocene of Monte Bolca, Italy. Paläontologische Zeitschrift. 92. 107–120. 10.1007/s12542-017-0378-0
  15. ^ (英文) G. Carnevale and T. W. Pietsch. 2012. †Caruso, a new genus of anglerfishes from the Eocene of Monte Bolca, Italy, with a comparative osteology and phylogeny of the teleost family Lophiidae.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10(1):47-72
  16. ^ (英文) Carnevale, Giorgio & Pietsch, Theodore. (2011). Batfishes from the Eocene of Monte Bolca. Geological Magazine. 148. . 10.1017/S001
  17. ^ 17.0 17.1 17.2 (英文) Marramà, Giuseppe & Carnevale, Giorgio & Kriwet, Jürgen. (2018). New observations on the anatomy and paleobiology of the Eocene requiem shark †Eogaleus bolcensis (Carcharhiniformes, Carcharhinidae) from Bolca Lagerstätte, Italy. Comptes Rendus Palevol. 17. 443-459. 10.1016/j.crpv.2018.04.005
  18. ^ (英文) G. Carnevale, A. F. Bannikov, G. Marramá, J. C. Tyler, and R. Zorzin. 2014. The Pesciara-Monte Postale Fossil-Lagerstätte: 2. Fishes and other vertebrates. Rendiconti della Società Paleontologica Italiana 4:3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