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丁

阿尤布王朝第一位苏丹
(重定向自薩拉丁

萨拉赫·阿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阿拉伯语:صلاح الدين يوسف بن أيوب‎ / ALA-LC英语ALA-LC romanization:Ṣalāḥ ad-Dīn Yūsuf ibn Ayyūb;库尔德语سەلاحەدینی ئەییووبی‎ / ALC-LC:Selahedînê Eyûbî;1130年代[1]—1193年)是一位库尔德人君主和军事指挥官,通称萨拉丁(Saladin),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第一位苏丹叙利亚的第一位苏丹,1174年-1193年在位。阿尤布王朝是得名自他父亲纳伊姆·阿丁·阿尤布

优素福·伊本·阿尤布
萨拉丁画像
阿尤布王朝苏丹
统治1174年-1193年3月4日
加冕1174年于开罗
前任努尔·艾德-丁
继任艾勒-阿齐兹
安葬
叙利亚大马士革倭马亚清真寺
配偶伊斯玛丁
全名
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
صلاح الدين يوسف بن أيوب‎)
朝代阿尤布王朝
父亲纳伊姆·阿丁·阿尤布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

萨拉丁被视为是埃及历史民族英雄,出生在摩苏尔,其本身是库尔德人而非埃及人。他在阿拉伯人对抗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领袖作为、骑士风度、军事才能,因此闻名于基督徒穆斯林世界。他为人慷慨,从不吝惜钱财,死后的财产只有几个第纳尔,还不够支付葬礼费用。

他是库尔德族穆斯林[2][3][4],也是首位成为埃及叙利亚苏丹的库尔德族人,阿尤布王朝的建立者,在黎凡特之役英语Muslim conquest of the Levant中,领导穆斯林及阿拉伯人对抗来自法国欧洲的十字军。在权力最鼎盛时期,其苏丹国包括了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库尔德斯坦希贾兹也门

哈丁战役中,萨拉丁所领导的军队收复了自法蒂玛王朝期间被十字军占领长达八十八年的巴勒斯坦。虽然耶路撒冷的十字军王国仍持续了一段时期,但他们在哈丁之役中的战败,成了这场穆斯林与十字军战争的转捩点。也因此萨拉丁在库尔德族阿拉伯及穆斯林文化中均享有盛名。萨拉丁是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但其义行及高贵的行为在基督教经典中也可发见,尤其是在卡拉克攻防战中的着墨甚多;虽说是十字军的敌人,也赢得了不少对方的敬重,例如狮心王理查,被认为是体现古老骑士精神的最好范例。

早年生活

编辑

萨拉丁出生于今天伊拉克的提克里特,他的本名是优素福,萨拉丁则是一个荣誉性的称号,意思是“信仰的正义”[5]

资料来源

编辑

现代与近代均可找到许多作品描述萨拉丁的生平,偏向正面评价的史学家有Al-Qadi al-Fadil的作品Ascalon,和Imad al-Din al-IsfahaniIbn Shaddad英语Baha ad-Din ibn Shaddad,但美索不达米雅的法学家伊本·艾西尔(Ibn al-Athir)作品里的萨拉丁则呈现比较凶残的样貌。

统一阿拉伯

编辑

1138年,萨拉丁出生于库尔德人的家庭,地点在底格里斯河边的提克里特(今伊拉克萨拉赫丁省省会)。他前往大马士革完成学业,并在努尔丁国王的宫廷服务十年,以其对逊尼派经文的兴趣而著名。

1160年,努尔丁派遣萨拉丁的叔父谢尔库赫去埃及作战,他随行学习军事。1169年,他取代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和他叔父成为埃及总督,那时耶路撒冷的拉丁人国王阿马尔里克正要入侵埃及。

起初,萨拉丁的政权很不稳固,没人认为他能长久待在埃及。因为,在之前多次的权力更迭里,宰相们勾心斗角扶植许多哈里发继承人。其次,萨拉丁领导的是外国军队,无力控制埃及的什叶派军队,后者仍效忠失势的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再者,萨拉丁虽掌控统治权,但名义上附属于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以及赞吉王朝苏丹努尔丁。1171年9月,努尔丁去世,萨拉丁受近卫军支持发动政变。1174年成功夺权,穆斯林教长们宣布他继位为苏丹。阿尤布王朝从此建立。

其后,萨拉丁收复叙利亚两河流域的大部分,发动圣战抵抗十字军。1187年,他俘虏耶路撒冷国王居伊圣殿骑士团团长热拉尔·德·里德福尔英语Gerard de Ridefort,重新收复圣城耶路撒冷。欧洲震动,导致其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2年9月,双方签定三年三个月的和约,狮心王理查带著真十字架撤退,约定三年后回来一决雌雄,但萨拉丁在1193年3月4日病逝于大马士革而无法实践。1199年4月6日,狮心王理查战场中箭后死于伤口感染。

对西方世界的影响

编辑

在十九世纪,萨拉丁因为其对抗十字军以及其慷慨,有着骑士精神的形像。萨拉丁在中古时期并不出名,但在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的剧本《智者纳坦》(1779)及沃尔特·司各特的小说《十字军英雄记英语The Talisman (Scott novel)》(1825)有比较正面的形象。当代对萨拉丁是以这些文学作品为准。依照约纳舍恩·莱里-史密斯英语Jonathan Riley-Smith的说法,司各特对萨拉丁的描述是:“十九世纪自由派的欧洲人,但中古时期的西方人会对其印象不佳。”[6]。十字军在1099年攻克耶律撒冷时曾进行屠杀,但萨拉丁大赦天主教徒,也让一般的天主教徒自由通行,甚至是战败的基督教军队,只要可以付出事先提出的赎金即可(正教会因为反对十字军,萨拉丁对正教会的待遇更好。)塔里克·阿里的小说《The Book of Saladin》提出了有关萨拉丁及当时世界的有趣观点[7]

尽管萨拉丁和基督教的君主的信仰不同,但萨拉丁获得了基督教君主的尊敬,特别是狮心王理查。理查曾称赞萨拉丁是位伟大的王子,是伊斯兰世界最伟大也最有权力的国王[8]。萨拉丁也说没有任何一个基督教的国王比狮心王理查伟大。在二人签订条约后,双方互赠许多礼物以表尊敬,但两人再也没有再见面。在1191年4月,一位法兰克妇人的三个月婴儿从帐篷中被偷走,被卖到市场中。狮心王理查要她去找萨拉丁表达其委屈。根据Bahā' al-Dīn的叙述,萨拉丁自己出钱将婴儿赎了回来。

他将婴儿还给妇人,妇人抱起时泪流满面,将婴儿抱进她的胸前。人们看着他们,开始哭泣,我站在他们之中,萨拉丁找了一匹马给妇人,妇人就骑回营地去了[9]

对伊斯兰教世界的影响

编辑
 
埃及国徽上的萨拉丁之鹰
 
库德地区政府纹章英语coat of arms of the Kurdistan Regional Government上的萨拉丁之鹰

1898年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造访萨拉丁的墓,表示其敬意[10]。此次的造访再加上反帝国主义的情绪,让阿拉伯的民族主义者将萨拉丁视为对抗西方的英雄。他们认知的萨拉丁形象是由沃尔特·司各特及当时的欧洲人创造的浪漫角色,忽略了萨拉丁本身是库尔德人的事实[11]

现代的阿拉伯国家用各种方式纪念萨拉丁,多半也是以十九世纪西方所描绘出来的形象为基础[12]。像伊拉克行政区划中包括萨迈拉提克里特萨拉赫丁省都是因他而得名,而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最大城市艾比尔萨拉丁-艾比尔大学英语Salahaddin University也是纪念萨拉丁。

有些和萨拉丁有关的建筑物仍存留在现在的城市中,萨拉丁最早强化的开罗城堡(1175–1183)有圆顶,景观相当优美。在叙利亚即使最小的城市也有一个可以抵抗入侵的城塞,萨拉丁将这个设施引入埃及。

虽然阿尤布王朝在萨拉丁死后只多存留了57年,但有关萨拉丁的事迹仍在阿拉伯世界中流传,一直到今天。随着20世纪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部分原因也和阿以冲突有关,萨拉丁的英雄事迹成为新的记号。萨拉丁从十字军手中夺回巴勒斯坦的事迹,用来鼓舞今日的阿拉伯人,对抗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锡安主义。而且萨拉丁时期阿拉伯的统一及荣耀也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如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一个完美的符号。像埃及1984年后的国徽上就有代表萨拉丁的萨拉丁之鹰、而阿联伊拉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门的国徽都有类似的萨拉丁之鹰。

相关电影作品

编辑

软件游戏中的萨拉丁

编辑

微软旗下知名的《世纪帝国II:帝王世纪》中的剧情,以一名被俘虏的十字军成员的口中,传述萨拉丁跟他麾下的伊斯兰战士,比欧洲的任何贵族更注重骑士的精神,用来讽刺十字军东征的欧洲人因宗教狂热而引起的嗜血。在游戏中,有关十字军东征的全线剧情,除了萨拉丁之外,另外一个是巴巴罗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在“巴巴罗萨”最后的主线剧情中,将国王的遗体放在醋桶中,运到圆顶清真寺,算是达成国王到达耶路撒冷的梦想。

桌游

编辑

相关作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137年或1138年
  2. ^ A number of contemporary sources make note of this. The biographer Ibn Khallikan writes, "Historians agree in stating that [Saladin's] father and family belonged to Duwin [Dvin]. ... They were Kurds and belonged to the Rawādiya (sic), which is a branch of the great tribe al-Hadāniya": Minorsky (1953), p. 124. The medieval historian Ibn Athir, who is a Kurd and therefore his credibility is questionable, relates a passage from another commander: "... both you and Saladin are Kurds and you will not let power pass into the hands of the Turks": Minorsky (1953), p. 138.
  3. ^ Humphreys, R. Stephen. From Saladin to the Mongols: The Ayyubids of Damascus, 1193–1260.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77: 29. ISBN 0-87395-263-4. Among the free-born amirs the Kurds would seem the most dependent on Saladin's success for the progress of their own fortunes. He too was a Kurd, after all ... 
  4. ^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on Saladin. [August 20,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5. ^ H. A. R. Gibb, "The Rise of Saladin", i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 1: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ed. Kenneth M. Sett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9). p. 563.
  6. ^ Riley Smith, Jonathan, "The Crusades, Christianity and Islam", (Columbia 2008), p. 67
  7. ^ (London: Verso, 1998)
  8. ^ Lyons & Jackson 1982,第357页
  9. ^ Bahā' al-Dīn (2002), pp. 147–148 Lyons & Jackson 1982,第325–326页
  10. ^ The Kaiser laid a wreath on the tomb baring the inscription, "A Knight without fear or blame who often had to teach his opponents the right way to practice chivalry." Grousset (1970).
  11. ^ Riley Smith, Jonathan, "The Crusades, Christianity and Islam", (Columbia 2008), p. 63-66
  12. ^ Madden, Thomas F.: The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3rd edi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3. pp. 201-204.

来源

编辑
书籍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