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鄂皖边区第二次围剿

豫鄂皖边区第二次围剿,为中国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蒋中正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对实力日益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主要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位于豫鄂皖三省边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亦称“鄂豫皖苏区”)。时间发生于1931年春季期间。国民政府仍以10万兵力对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4月上旬,国军各线部队在根据地边缘地区清剿,并向皖西苏区进攻。红军经过一个月的作战,先后在独山镇、浒湾、桃花等战斗中取得胜利,打破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围剿。

豫鄂皖边区第二次围剿
第一次国共内战的一部分
日期1931年4月-5月
地点
结果 红军胜利
参战方
国民革命军 工农红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何成濬
李鸣钟
张国焘
邝继勋
余笃三
兵力
130,000人 20,000人
伤亡与损失
5,000人 ?

战役名称

编辑

中华民国方面称之为“豫鄂皖边区围剿”或“豫鄂皖三省边区围剿”,并未明确划分次数,仅分前后两个阶段,视本次为第一阶段的追剿时期;中共方面称之为“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

时代背景

编辑

蒋中正于1931年3月中旬就开始着手此次围剿的部署。调集10余万兵力,将豫鄂皖三省边区绥靖督办公署由武汉迁至豫东南的潢川,以便就近指挥。鉴于上次围剿中国军各部行动不一致,被红军予以各个击破,采用“追堵兼施”战法,并限于5月底完全肃清豫鄂皖红军。

参战部队

编辑

国民革命军方面

编辑

何成濬仍为武汉行营主任,李鸣钟[1]仍为豫鄂皖边区绥靖督办,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参战部队如下[2]

  • 追剿部队方面
  • 堵剿部队方面
    • 第57师(附暂编第2旅宋世科部,师长岳盛宣)、新编第13师(师长夏斗寅)、第44师(师长萧之楚)、第6师(师长赵观涛)、第53师(师长李韫珩)、第25师(师长戴民权)及潢川、商城守备部队(队长李鸣钟,兼任)、第31师之一个混成旅、第33师之一个混成旅

以上总计共有10余个师,总兵力约10余万人。

作战方针制定为依堵剿、进剿、清剿、追剿之顺序,按期奋进,自立于主动地位,不受红军之牵制。俱体战略为:首先进攻平汉路以东,潢川麻城之线以西地区,以黄安七里坪新集为进剿目标,以达到将红四方面军驱逐出鄂豫皖边境。进剿部队到达目地后,暂在潢川麻城罗田之线集结整理,以两师兵力,由水路移至安庆上路,大举东西夹击,将红军压迫至长江北岸,聚而歼之。

中国工农红军方面

编辑

中国工农红军(以下简称红军)由红四方面军应战。

战役过程

编辑

1931年4月上旬,国军各线堵击部队开始在苏区边沿区展开清剿,皖西国军乘红军主力未在,首先侵入麻埠,进往独山,伺机进攻金家寨。红4军决定集中主力求歼深入皖西苏区的国军,4月25日,红军以“围点打援”战术,派出一部分兵力猛攻国军的独山据点,并以另一部设置于麻埠外围阻击国军援兵,在当日一举攻克独山,全歼国军1个多团,皖西各路国军纷纷退出苏区。

此时,国军追剿部队乘红军主力在皖西作战之际,相继收复新集、七里坪。但国军深入鄂豫边苏区以后,因地势险恶,处处受红军地方武装的袭扰包围之中,不敢久留,于5月上旬往西撤走,经宣化店撤回罗山。国军重新调整部署,调集大批军队,准备实施第二步计划,转向准备合击皖西中心的金家寨、麻埠等地,寻找红军主力作战。此时红4军迅速西进,在浒湾歼灭国军第53师近千人,5月下旬南向围攻黄安、宋埠间国军的桃花店据点,歼灭1个营大部及黄安援军1个多营。此次先后损失近4个营,蒋中正预定5月底肃清豫鄂皖边区红军的第二次围剿宣告失败。

后续

编辑

此次国军虽未能将红军消灭,但仍收复了红军盘踞作战之新集、七里坪、宣化店等地。第30、第31、第33各师,分别于潢川、光山等地整顿,稍作补充后,继续向皖西方面追剿。

7月中旬,红4军军长徐向前、政委曾中生为配合江西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率军部和个多团兵力,冒着酷暑,由豫南地区南下作战,转战英山、薪水、罗田、广济等地,连克四城。歼敌7个多团,生俘5000余人,牵制了国军准备调往江西的部分兵力,同时扩大了地方武装,形成了以英山为中心的新苏区。

注释

编辑
  1. ^ 一作李鸣锺。
  2. ^ 引自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国民革命军战史》第四部《反共勘乱》第三卷,第30-31页。

参考

编辑
  • 《国民革命战史》第四部《反共勘乱》,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国军军史·军级战位战史一》,新铭,知兵堂出版社。
  • 《国军军史·军级战位战史二》,新铭,知兵堂出版社。
  •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战争》,刘仲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中国红军发展史》,王健英,广东人民出版社。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