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乩

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
(重定向自起乩

扶乩fú jī,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架乩扶鸾挥鸾飞鸾拜鸾降笔请仙卜紫姑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受到鬼神附身,这种人被称为鸾生乩身。鬼神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鬼神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鬼神沟通,以了解鬼神的意思。

扶乩仪式模型

进行方式

编辑
 
兰阳博物馆所展示的鸾笔

鸾鸟是中国古代传说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负责带来神明的讯息。因此扶鸾有传达神谕的意思。

扶鸾时必须有正鸾、副鸾各一人,另需唱生二人及记录二人;合称为六部(三才)人员。运用一Y字型桃木和柳木合成的木笔,而在预设的沙盘上,由鸾生执笔挥动成字,并经唱生依字迹唱出来,经记录生抄录成为文章诗词,最后对该讯息作出解释。

通常扶鸾得到结果,都是极为古典的诗词或文章,那些讯息是由神明发出。一般来说,道经的撰写,或与神仙的问答都常采取此法,现在流行的善书如《地狱游记》、《天堂游记》、《阿鼻地狱游记》和《新阿鼻地狱游记》等都是扶乩的各例。

历史

编辑

扶乩起于中国古代,最早见于刘宋刘敬叔异苑》,时人通常在正月十五,在厕所或猪栏边迎紫姑神,凭偶像的跳动,卜未来蚕桑[1]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亦有提及扶箕[2],当时迎厕神紫姑已是风尚,降神日期亦不只限于正月十五晚。

到了宋代降笔的不限于神仙道士,也可是古代名人,洪迈夷坚三志》‧壬卷三《沈承务紫姑》写召迎紫姑之法:“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扶箕渐成文人闲暇之事。

时紫姑卜信仰仍普遍[3],盛行于士大夫之间,崇祯八年六月叶绍袁曾为亡女叶小鸾招魂,当时文学大家钱谦益亦在现场[4],后来钱谦益曾记录小鸾“矢口而答,皆六朝骈俪之语[5]。明末清初诗人方文的《嵞山集・续集・徐杭游草》附有潘江《和方文降乩诗》。初的金圣叹,除了文艺活动外,扶乩更是其所擅长,一样被钱谦益认证。

清朝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扶乩之事不下百次,作者纪昀本人则表示了一定的思考与怀疑:“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大属假托;即自称某代某人者,叩以本集中诗文,亦多云年远忘记,不能答也。其扶乩之人,遇能书者则书工,遇能诗者即诗工,遇全不能诗能书者,则虽成篇而迟钝。”[6]纪昀同时的江南才子袁枚,其书《子不语》中亦不乏扶乩事,如其中名篇“关神下乩”,记叙了关帝君借由乩笔,以幽默的口吻,责备士人不够尽忠的故事。[7]

地点

编辑

扶箕的地点可以是庙宇,也可以是家中,清中叶名臣叶名琛之父叶志诜爱好扶乩,叶名琛特建长春仙馆(今广州市应元路市二中附近),供奉著吕纯阳李太白二仙,事无大小都要问于乩手。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叶名琛亲自扶乩,得吕洞宾语“十五日后便无事”,因此既不与联军交涉,也不防守,最后战败被俘,时人讥之“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不总督”。箕仙不单预告事情,更能与文人对唱[8]。近代文学家巴金在《家》《春》《秋》中写道:“觉新由于思念亡妻作扶乩,所思之事得以慰籍。如今扶乩已近失传。”

扶箕形式分为两种,分别是单人箕及双人箕。扶乩盛行于现代某些民间道教一贯道团体。扶乩目前主要在台湾香港等地的道观中仍旧存在和活动。

试验

编辑

历代以来,也有观众以言语试探扶乩真伪之记载。清朝纪晓岚《槐西杂志》里曾有记载,汪旭去看扶乩,乩童自称张紫阳,有人以张紫阳所作之《悟真篇》问道,乩仙只答:“金丹大道,不敢轻传”[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异苑》:“世有紫姑女,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家(曹夫人)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气愤而死)。”
  2. ^ 梦溪笔谈》中说:“旧俗,正月望夜迎厕姑,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近岁迎紫姑仙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
  3. ^ 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乡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冲而仆。”
  4. ^ 叶绍袁《续窈闻》
  5. ^ 列朝诗集小传·叶小鸾》
  6. ^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7. ^ 《子不语·关神下乩》:明季,关神下乩坛,批某士人终身云:“官至都堂,寿止六十。”后士人登第,官果至中丞。国朝定鼎后,某人乞降,官不加迁,而寿已八十矣。偶至坛所,适关帝复降,某人自以为必有阴德,故能延寿,跪而请曰:“弟子官爵验矣,今寿乃过之,岂修寿在人,虽神明亦有所不知耶﹖”关公大书曰:“某平生以忠孝待人,甲申之变,汝自不死,与我何与﹖”屈指计之,崇祯殉难时,正公之六十时也。
  8. ^ 刘斧青琐高议》载:杭州知府遇一对“雪消狮子瘦”对不出,遍请饱学之士也无对,于是请教扶乩大师沈延年,须臾,沈延年对出下联“月满兔儿肥”,对仗工整,令人叹服。
  9. ^ 冯睎干. 拆李天命的神壇. 《苹果日报 (香港)》. 2015-10-11 [2015-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研究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