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制
(重定向自里正)
里制[1]:11[2]:152是源于中国先秦时代的行政制度。以里做为基层行政组织和居民编制单位[1]:11,后演变成行政区单位。
起源
编辑“里”一名最早追溯至西周金文。但当时的“里”指“国人”的居住区,由贵族担任里的长吏——“里君”。里君是国家政务的参考者。不同于后世里的吏员[1]:11—12。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形成领土国家,里成为普遍的基层行政组织。各诸侯国将本国民众以一定数量人口为一里,进行编制管理。各国每里户数不同[1]:12。
秦汉
编辑秦灭六国后,基本统一中国。以户籍管理全国人口。城乡居民皆隶于闾里之中。汉代沿袭。城市中,里做为基层居民区,并排设置障,相互分隔。里门沿路而开,由专人看守,里民提供看守人食物。若干个里构成一个邑,一个邑即是一座城[1]:12—13。
秦汉时里的规模不详。当代研究者有说秦朝时设置里,“尤其是城邑中里,当以25家编户为近是”。有根据岳麓秦简《尉卒律》总结,秦朝时设置里,以30户为标准。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中,标注了21个里,最多为108户,最少12户,平均每里41户[2]:153。
注释
编辑- ^ 1.0 1.1 1.2 1.3 1.4 臧知非. 《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 东岳论丛 (山东省济南市: 山东社会科学院). 2005, (2005年第6期): 11–19. ISSN 1003-8353 (简体中文).
- ^ 2.0 2.1 包伟民. 《“乡役论”与乡里制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22, (2005年第7期): 147–167,207,208 [2023-06-04]. ISSN 1002-4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