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制[1]:11[2]:152是源於中國先秦時代的行政制度。以做為基層行政組織和居民編制單位[1]:11,後演變成行政區單位。

起源

編輯

「里」一名最早追溯至西周金文。但當時的「里」指「國人」的居住區,由貴族擔任里的長吏——「里君」。里君是國家政務的參考者。不同於後世里的吏員[1]:11—12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形成領土國家,里成為普遍的基層行政組織。各諸侯國將本國民眾以一定數量人口為一里,進行編制管理。各國每里戶數不同[1]:12

秦漢

編輯

秦滅六國後,基本統一中國。以戶籍管理全國人口。城鄉居民皆隸於里之中。漢代沿襲。城市中,里做為基層居民區,並排設置障,相互分隔。里門沿路而開,由專人看守,里民提供看守人食物。若干個里構成一個,一個邑即是一座城[1]:12—13

秦漢時里的規模不詳。當代研究者有說秦朝時設置里,「尤其是城邑中里,當以25家編戶為近是」。有根據嶽麓秦簡《尉卒律》總結,秦朝時設置里,以30戶為標準。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駐軍圖》中,標註了21個里,最多為108戶,最少12戶,平均每里41戶[2]:153

註釋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臧知非. 《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 東嶽論叢 (山東省濟南市: 山東社會科學院). 2005, (2005年第6期): 11–19. ISSN 1003-8353 (簡體中文). 
  2. ^ 2.0 2.1 包偉民. 《“乡役论”与乡里制的演变》. 中國社會科學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22, (2005年第7期): 147–167,207,208 [2023-06-04]. ISSN 1002-4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