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被认为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观念,该观念认为男性各方面皆较女性重要,导致女性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经常因为要迁就男性而牺牲。这种观念常见于父权社会,常伴随着男尊女卑和性别分工的观念。中国人口学学者或将此类现象称为男性偏好[1]:66[2]:57。
成因
编辑在早期人类还处于狩猎采集社会时,性别角色在社会地位中的影响并不大,人们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状态。当人类过渡到农业社会时,性别造成的社会分工逐渐分化,而因为农耕使人们能够积累资源,使性别不平等逐渐开始产生。[3][4]
当代中国研究者提及,除生产方式外,亦有文化风俗、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等因素[2]:57。
各地
编辑重男轻女现象对个人、社会、国家均有重要影响。仅人口一项,在当代亚洲地区,即因强烈的男性偏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女性死亡率偏高[1]:66。
东亚
编辑东亚地区的传统丧葬仪式中的五服,为父系亲属所服的丧会比同辈且同等的母系亲属服的丧要重,如为叔父服的丧会比为姨母服的丧重;即使同样是父系或母系亲属,为男性服的丧也会比为女性服的丧重,如为叔父服的丧会比为姑母服的丧重。
一些语言也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亦有相反的词语)。例如在中文里“妇人之见”指没见识的人的见解,“妇人之仁”指不顾全大局的仁慈,“三姑六婆”指是非之人,均含有轻视女性的意思。中国上古的卜辞里也视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在日语里,称别人的丈夫时会称为“御主人样(御主人様)”,称别人妻子时却只会称为“奥样(奧様)”或“奥方样(奧方様)”(“奥”是“屋内”的意思),意味着只有丈夫才是一家之主。
在传统礼仪上的重男轻女:社会地位相同的男女,男方要较女方行较重的礼[5]。
历史法律上,女性犯下某些罪行,刑罚会较男性为轻,如《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 妇人无刑,虽有刑,不在朝市”。另外部分朝代的法律规定妻子犯罪,即使刑罚非连坐或族诛,丈夫也同样要受罚,甚至由丈夫代妻子受罚[6]。但丈夫犯罪除非被判连坐或族诛,否则妻子不需受罚。《唐律》又规定婚姻的妄冒罪,其处罚女方比男方轻一等《唐律》:“诸为婚而女家妄冒者,徒一年。男家妄冒,加一等。未成者,依本约已成者,离之”。这些看似保护或优待女性的措施其实是把女性视为从属于男性,代表男性对家中女性有绝对代表权。一般来说,历史上的女性在法律意义上是不作为个人存在的。
除此之外,一些东亚社会,像是华人社会,还存在着性别比失衡的状况,1980年代后,中国的性别比开始逐渐朝向男性多的一方倾斜;台湾新生儿的性别比也一样有朝向男性多的一方倾斜的状况;但华人人口性别比失衡并非是现代独有的现象,根据南开大学王泉伟在《明代男女比例的统计分析——根据地方志数据的分析》一文当中的研究,明朝的性别比相当不平衡,明朝中期后,全国范围内的性别比曾一度达到每100个女性中有150个男性的状况,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每一百个女性中有大约300个男性的状况;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曹树基也曾在《墓志铭中所见明代人口结构》一文中提及明代性别比失衡、出现男性远多于女性的状况。
中国大陆
编辑重男轻女现象在大陆地区同样存在地域性。对中国农民进行人口学研究、2012年文章,提及部分农村仍保有传统文化中的男性偏好。追求生育男孩,“已超越了农民的物质需要,成为一种精神追求”[2]:57。
中国东北地区
编辑中国东北地区的情况,在1949年以前,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存在重男轻女倾向,封建残余思想仍然存在。
在1949年后,由于满洲国时期以及奉系军阀时期的经济建设,使得成为苏联援助中国的156工程的桥头堡。大批工厂于东北地区建立,国有企业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主体部分。
大批劳动力进入国有企业,成为国企职工,特别在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鞍山等国有企业聚集的大中城市尤为明显。
促使女性从原来的家中主妇成为工厂职工,由此家庭关系也同样趋于平等。[7] 家中孩子被安排在国企建立的幼儿园中,更进一步减轻女性的家庭负担。
短期内的氛围长此以往成为习惯,加之上世纪东北地区落实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使到如今,东北地区的老职工也具有对下一代“生男生女都一样” 的普遍观念。
在2001年上映的一部长篇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中,亦表现出了女性执掌家权的特点。其背景是东北大型国企的普通工人家庭,更是其证明的有力实证。
举例
编辑- 2012年中国共产党内部选举出的205名中央委员中,女性仅有10人;171名中央候补委员中,女性仅有23人;390名省级党委常委中,女性仅有35人。
- 2014年,中国大陆的新生儿性别比虽然实现了自2009年以来的连续第六次下降,但仍然高达每100名出生女婴对应115.88名出生男婴,性别选择性堕胎依然较为猖獗。
- 日本虽然拥有女子相扑比赛,但男子相扑行业保持着女性“不洁”的观念,身为女性的大阪府知事太田房江曾于2000年和2001年两度欲为男子相扑比赛优胜者颁奖而均遭拒绝。
- 香港地区直到1971年才颁布《婚姻改革条例》正式禁止男性同时拥有多个配偶。
西方世界
编辑西方社会很早就有就有重男轻女的风俗,《圣经》里注明“女人最初是男人的肋骨所生的”、“妻子要听丈夫的话”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君主获得子嗣时要鸣礼炮表示庆祝,君主生儿子的礼炮会较生女儿多,例如大部分国家有王子出生时鸣101响礼炮,王女则只鸣21响。俄罗斯帝国皇子(大公)出生鸣放300响礼炮,皇女(女大公)则只鸣放101响。
而现代西方社会,经过女权主义运动,重男轻女已逐渐减少,但女性还是会遭遇潜规则效应或者职场性骚扰等情况。
举例
编辑- 英法百年战争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均为《萨利克法典》中禁止女性继承家业的相关规定,神圣罗马帝国一直不允许女性成为皇帝。
- 法国女性直到1944年才开始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瑞士直到1971年才允许女性参与全民公投。
- 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巴西等西方主要大国的国会女性议员比例均不足30%,德国和北欧各国则为40%左右。
- 从二战后截至2000年,对女性开放军队战斗岗位的西方国家仅有加拿大一国。澳大利亚于2013年对国防军现役女兵开放了全部前线岗位,但仅有不足20名女兵申请加入前线作战部队。
- 2014年的北美票房前100名中,有21部影片是女性担当第一主演或者和男一号平分秋色;其中,年纪超过45岁或者性取向为同性恋、双性恋的女主角数量为零。
动画影片中,女性为主角的影片数量低于1/4;动作/冒险类影片中,女性担任一号主角的比例为21.8%。
从事2014年北美百部影片内容生产的1326位电影工作者中,女性仅占15.8%,其中导演占1.9%,编剧占11.2%,制片人占18.9%。
在2007-2014年的700部北美高票房电影中,导演总数为779名,其中女导演有28名。
伊斯兰世界
编辑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指在伊斯兰法律中,两名女证人才相当于一名男证人。而在继承权方面,相对于男性所继承的财产,女性只可继承一半。
举例
编辑家庭中的重男轻女
编辑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8],为了生男孩而不顾自己负担能力不断生育,直至生出男孩为止。有些则透过性别选择去选择生男孩。而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地方还会把女婴溺死。这些现象可能令人口性别失衡,在广东省,出生婴儿的性别比高达137.76[9]。 [10] 有些重男轻女观念较深的家庭里女儿出世,父辈乃至祖辈都会极度失望懊恼。即使是程度一般的,也常会认为女孩子长大后要嫁人,不需要读太多书,于是要女儿辍学工作赚钱供她们的兄弟读书。[11]在某些中下阶层或工人阶级家庭里,即使女儿成绩很好,儿子无心向学,这些父母也照样如此。平时也会对儿子和女儿有不同待遇,例如有好处都优先考虑给儿子,却要女儿做较多的家务。极端的情况甚至是把儿子视为宝贝,在家里有如小皇帝,女儿则被视为奴仆看待,也常被打骂。
心理医生指出,重男轻女引起的创伤属于家庭关系的破损,女性身处这个位置,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值得拥有什么,慢慢地,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内心里有很多怨愤没有处理到,这都属于慢性创伤。[12]
另外要注意的是,一个性别的价值与该性别的稀缺性无关,重男轻女的社会往往也是男多女少的社会,重男轻女往往与家庭以人为手段控制性别比、使社会整体朝向男多女少一方倾斜相互关联,反之亦然,而女性在这些社会中,不会因为人数少就变得比较贵重;另一方面,男性被重视的同时也常意味着要负较重的责任,一些家庭就会对儿子管教特别严厉,对儿子的要求也比对女儿严格。
相关文艺作品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马红霞. 《婚姻挤压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 科技信息 (北京市: 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2009, (2009第30期): 65—66. ISSN 1002-9532 (简体中文).
- ^ 2.0 2.1 2.2 王文娟. 《农村男性偏好与公共产品建设》.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012, (2012第5期): 55—59. ISSN 1672-2604 (简体中文).
- ^ 存档副本.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 ^ 存档副本.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 ^ 段氏释拜又云:‘妇人以肃拜,拜男子之空手,以手拜当男子之稽首。’郑注《少仪》曰:‘手拜至地,手至地如男子稽首,然则妇人敬之至,而手拜,正犹男子必敬之至,乃稽首也,其拜如舅姑,亦寸肃拜而已。’
- ^ 《唐律》:“若家人共犯,止坐尊长。”《律疏》:尊长谓男夫者, 假有妇人尊长,共男夫卑幼同犯,虽妇人造意,仍以男夫独坐。”
- ^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509943
- ^ 中国重男轻女最严重的10个地方,谁救救樊胜美们?. 新浪网.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今日话题:从13亿人说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焦虑症. 新浪网. 2005-01-07 [200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中文(中国大陆)).
- ^ 重男轻女的家庭有多可怕?“原来我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供养弟弟啊”. 搜狐网.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十八岁女孩的心事:爸爸重男轻女 我该不该辍学. 杭州网. 2005年11月21日 [2008年3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4月22日) (中文(中国大陆)).
- ^ 家人重男輕女,兒時被忽略,慢性創傷影響自我價值. 匡仁心理辅导. [2019-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