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龙科(Therizinosauridae)意为“镰刀蜥蜴”是兽脚亚目镰刀龙超科的一科。镰刀龙科是群草食性肉食性的动物,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已在中国蒙古美国等地发现。

镰刀龙科
化石时期:晚白垩纪94–66 Ma
懒爪龙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兽脚类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鸟吻类 Averostra
演化支 坚尾龙类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龙类 Orionides
演化支 鸟兽脚类 Avetheropoda
演化支 虚骨龙类 Coelurosauria
演化支 暴盗龙类 Tyrannoraptora
演化支 手盗龙形态类 Maniraptoromorpha
演化支 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iformes
演化支 手盗龙类 Maniraptora
演化支 镰刀龙下目 Therizinosauria
总科: 镰刀龙超科 Therizinosauroidea
科: 镰刀龙科 Therizinosauridae
Maleev, 1954
模式种
龟型镰刀龙
Therizinosaurus cheloniformis
Maleev, 1954
异名
  • 慢龙科 Segnosauridae
    Perle, 1979
  • 秘龙科 Enigmosauridae Barsbold & Perle, 1983
  • 南雄龙科 Nanshiungosauridae Dong & Yu, 1997
  • 死神龙科 Erlikosauridae
    Ryan & Russell, 2001

叙述

编辑

镰刀龙科具有大型前肢,长指爪,身体宽广,脚部具有四个趾爪。它们的头部小型,颈部长,吻突缺乏牙齿,嘴部后段的牙齿平坦。前背部的脊椎具有高的神经弓,背肋宽,臀部结构类似鸟类。宽广的臀部显示,它们可能具有长的消化系统,以用来消化植物。根据系统发生学的位置,以及在北票龙身上发现的类似羽毛的覆盖物,镰刀龙科(或镰刀龙超科)可能都具有类似的覆盖物。

分类

编辑

镰刀龙科是由叶甫根尼·马列夫(Evgeny Maleev)在1954年建立,以包含新发现的镰刀龙,但当时马列夫认为它们是种类似乌龟的巨大动物[1]。长期以来,镰刀龙科是认为是群奇特的兽脚类恐龙,可能是肉食性。随者更多镰刀龙科近亲的化石被发现,原本观念遭到质疑。这些新化石是草食性动物、具有许多奇异特征,外表介于鸟臀目原蜥脚下目之间。这些新发现物种被归类于慢龙科(Segnosauridae),意指它们的沉重身体、短后肢,可能采取类似树櫴的生活方式[2]。后来的研究发现镰刀龙不属于鸟臀目、原蜥脚下目,是种奇特的兽脚类恐龙,属于草食性,其近亲是同样奇特的慢龙。由于镰刀龙科的建立早于慢龙科,因此具有优先权,而慢龙科成为镰刀龙科的次异名[3]

在1998年,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首次对镰刀龙科提出系统发生学定义,定义为:亲缘关系接近死神龙,而离似鸟龙较远的所有物种。随者更多大型镰刀龙类化石的发现,镰刀龙科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关系更为明确,镰刀龙科的范围更为狭窄。在2005年,保罗·塞里诺将镰刀龙科重新定义为:包含镰刀龙、懒爪龙内蒙古龙在内的最小演化支[4]

分类学

编辑

系统发生学

编辑

以下演化树是根据菲力·森特(Phil Senter)在2007年的研究[5]

镰刀龙科

二连龙  

懒爪龙  

unnamed

内蒙古龙  

unnamed

慢龙  

unnamed

死神龙  

镰刀龙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aleev, E. (1954). "New turtle-like reptile in Mongolia." Priroda, 1954: 106-108.
  2. ^ Perle, A. (1979). "Segnosauridae—a new family of theropod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Trans. Joint Soviet–Mongolian Palaeontological Expedition, 8: 45–55.
  3. ^ Clark, J. M., Perle, A. & Norell, M. A. (1994). "The skull of Erlicosaurus andrewsi, a Late Cretaceous ‘‘Segnosaur’’ (Theropod: Therizinosauridae) from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3115: 1–39.
  4. ^ Sereno, P. C. 2005. Stem Archosauria—TaxonSearch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1-15. [version 1.0, 2005 November 7]
  5. ^ Senter, P. (2007). "A new look at the phylogeny of Coelurosauria (Dinosauria: Theropod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doi:10.1017/S1477201907002143).
  • Zanno, L. 2004. The pectoral girdle and forelimb of a primitive therizinosauroid (Theropoda: Maniraptora): new information on the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rizin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bstracts of papers. Sixty-fourth annual meeting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4, Supplement to number 3, 134A.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