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 (陕西)

(重定向自陝西橫山

横山北宋时期,宋朝西夏两国之间的边界山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横亘今日的陕西省北部,自陕西省东北部往西南方向廷伸。

地理

编辑

横山地区北部是现今的毛乌素沙漠[2],而南部则是黄土高原,这条黄土丘陵是除了阴山山脉外,关中地区第二条隔绝南北的大山,中国历代王朝经常驻兵横山,作为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关中地区的第二道防线,著名的萧关就是位于横山地区,为关中与塞北地区的主要孔道。

横山山区延袤千里,境内盛产良马,适宜稼耕,邻近的盐州,有盐铁之利[3]。当地百姓称为“横山羌”,剽悍善战[4],是西夏人入侵北宋的重要兵源及后勤基地,西夏的步兵步跋子,就是主要由横山蕃人组成[3]。因此西夏一旦失去横山地区,不但失去兵源,其本土军队必须行军,穿过五百里长的瀚海(指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以南一带的荒漠)才能攻击宋国,以西夏当时国力来说,根本负担不起行军时的消耗。正因如此,横山地区对西夏来说是“不容有失之地”,被西夏视为兴衰的生命线。

对宋朝来说,横山地区地势居高临下,可俯视西夏的兴庆府灵州,占领了横山地区,除了令饱受战乱困扰的关中地区得以休养生息外,更可消除西夏入侵宋朝的重要兵源。因此在历时百年的宋夏战争中,横山地区一直被两国反复争夺,宋军筑罗兀城[5],及发动永乐城之战,都是为了达成“全占横山”这一战略目标,为全面灭夏奠定坚实基础。

历史

编辑

公元1098年(绍圣五年)平夏城之役西夏惨败后,宋军占领大部分横山地区,随后兴建西安州与天都寨,打通泾原路熙河路,关中地区真正成为内地,不复被西夏军兵锋威胁,宋军正式取得对西夏的战略主动权。

西夏不甘心失去横山地区,但宋朝凌厉的攻势,使西夏一直在亡国边缘挣扎,而由于辽国在外交上暗助西夏,亦使宋军在占领横山地区后,未能一举灭夏。宋夏两国在经过长年累月的战争后,最后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且恢复旧时赐名曰赵乾顺。宋徽宗同意休战,下令陕西六路罢兵息战[6]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被女真金国所灭。西夏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布(北宋大臣曾布曾子宣)曰:“若得横山、天都,亦非常不世之功也。朝廷出师常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七八程乃至灵州,既无水草,又无人烟,未及见敌,我师已困矣。西人之来,虽已涉沙碛,乃在其境内,每于横山聚兵就粮,因以犯塞,稍入吾境,必有所获,此西人所以常获利。今天都、横山尽为我有,则遂以沙漠为界,彼无聚兵就粮之地,其欲犯塞难矣,此所以为我之利不细,何必举兴州然后为快哉!”
  2. ^ 中国历史地图集》(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主编:王全国), ISBN 7-980013-01-8/K‧01
  3. ^ 3.0 3.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 庆历元年(辛巳,公元1041)》太常丞、直集贤院、签书陕西经略安抚判官田况上兵策十四事:“……缘边(指横山地区)与贼山界相接,人民繁庶,每来入寇,则科率粮糗,多出其间。山界之民,引弓甚劲,与贼为战,所谓步奚,此皆去贼地遥,向汉甚迩。”
  4. ^ 清‧吴广成‧著《西夏书事 卷十二》:“夏御边善战,尤倚山讹。山讹者,横山羌,平夏兵不及也。”
  5. ^ 元‧脱脱等‧著《宋史·卷486·夏国下》:“四年(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正月,种谔谋取横山,领兵先城罗兀,进筑永乐川、赏逋岭二砦。分遣都监赵璞,燕达筑抚宁城及分荒堆,三泉,吐浑川,开光岭,葭芦川四砦与河东路修筑,各相去四十里。”
  6. ^ 元‧脱脱等‧著《宋史 卷二十二 本纪第二十二 徽宗四》:(宣和元年)六月己亥,夏国遣使纳款,诏六路罢兵。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