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

广州宗祠建筑
(重定向自陳家祠

陈家祠陈氏书院)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宗祠。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现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家祠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家祠大门
成立2007年
地址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
类型艺术博物馆
原陈氏宗祠
网站www.gzchenjiaci.com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陈家祠堂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3-85
认定时间1988年
地图
地图

历史

编辑

陈氏书院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年至1894年)间,由黎巨林设计。作为书院,始建时用作广东各县陈氏子弟来省城科举时学习及住宿场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为私人物业。

中华民国年间,陈家祠内供奉的牌位,据统计有上万块之多。日军占领广州期间,陈家祠并未遭遇严重损毁。[来源请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进行了全面维修。1959年,陈氏书院被政府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从此停止祭祖功能。1964年对头门和聚贤堂进行维修。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万块牌位尽被烧毁,尽余两块幸存。两栋坚厚的木大门上的两个门神公,被人用凿子挖成大坑洼。大厅两面的壁画被凿毁[来源请求]。1981年再次重修,1983年重新开放。政府重修陈家祠时,将木大门、墙壁用涂料填充平整,请门神画原作者陈略用中国画传统工笔按原貌绘制。[来源请求]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陈氏书院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2001年进行了局部修葺,2002年对全祠灰塑进行维修。

陈家祠被列入2002年和2011年两个版本的羊城八景,名为“古祠留芳[1]或“古祠流芳[2][3]

建筑

编辑
 
大门
 
现今的围栏
 
长廊
 
屋脊

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15,000多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为“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深三进,广五间,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建筑中心是高达14.5米的中进主殿“聚贤堂”。整个建筑根据中国古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把众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巧妙地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筑空间里,前后左右,严谨对称,虚实相间,极富层次。长廊、青云巷使整个建筑四通八达,庭院园林点缀其中,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陈氏书院的主体建筑正门两边的外墙上有《梁山聚义》、《梧桐杏柳凤凰群》等6幅大型砖雕;全院的门、窗、屏、墙、栏、梁架、屋脊等处装饰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尤具特色的还有第二进后侧长廊上的柚木屏门双面镂雕,分别雕有历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20幅木雕,被赞誉为“木刻钢刀雕就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

中路一、二进间的院子内有石栏杆镶嵌的铁铸双通花栏板“金玉满堂”、“三羊启泰” 。

郭沫若曾于1959年造访陈家祠并赋诗赞美其建筑艺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4]

雕刻艺术

编辑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陈家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

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5]

灰塑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民间艺人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加上发酵后的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筋灰或纸筋灰,然后根据建筑空间和装饰部位的需要设计图案,在需装饰的部位进行现场制作。一般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纸筋灰细塑表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后,最后绘上各种色彩。

陈氏书院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从陈氏书院灰塑装饰的题材来看,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以及由祥禽瑞兽、花卉果木、吉祥文字组成的各种吉祥图案等,还有山水、楼台亭阁等风景图案,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编辑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的陈家祠,是收藏、研究、展览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中国各地民间工艺品的艺术类博物馆[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接收了陈家祠,交由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使用。1957年12月31日,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将陈家祠移交广州市文化局。1958年,广州市文管会负责陈家祠的维修,决定用陈家祠作为馆址筹建广东民间工艺馆。1959年10月1日,经过全面修缮,以陈家祠作为馆址成立的广东民间工艺馆正式对外开放。文革爆发后,1966年9月广州市新华印刷厂迁入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馆停止对外开放。1980年底,广州市新华印刷厂迁出,陈家祠经维修后,于1983年2月恢复对外开放。1994年6月23日,经广州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广东民间工艺馆更名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6]。2017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7]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藏品分为彩瓷、青瓷、黑瓷白瓷、青花、广州彩瓷、枫溪瓷器、珐琅、广州刺绣、潮州刺绣、墨、漆、广东剪纸、佛山木版年画、潮州麦杆贴画、黎族服饰、石湾陶器、广州套色蚀花玻璃、铜镜、金漆木雕、广东木雕、广东石雕、广州象牙雕刻、玉雕、竹雕、椰榄雕等等[8]

绿化广场

编辑
 
广场牌坊

陈家祠绿化广场(简称“陈家祠广场”)位于陈家祠的东侧,于1999年9月落成,前身是广州电筒厂和低矮的居民楼宇。广场面积17.15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7万平方米,分前广场、下沉广场和小游园三部分,中心下沉广场作为人流集散中心,并与康王路地下商业街、地铁站衔接,总投资1.44亿元人民币,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一年一小变”的重点工程之一。

2009年,荔湾区人民政府将包括广州市第四中学初中部(原广州市第三十二中学)在内的校舍及商铺拆除,将广场扩建至原面积的两倍。扩建部分于2010年落成,但在2014年该扩建部分就被拆卸建设地铁8号线车站,被市民斥责太浪费[9]。2020年11月26日,随着8号线北延段的开通,陈家祠绿化广场恢复了原状。2023年7月6日,广州市荔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金花服务站在陈家祠绿化广场内揭牌成立[10]

交通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广州巨变移步是景 再评新景正当其时. 新快报. 2010年11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21日) (中文(中国大陆)). 
  2. ^ 羊城新八景劲揭芳名. 新快报. 2011年5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26日) (中文(中国大陆)). 
  3. ^ “留芳”还是“流芳”?. 羊城晚报. 2011年3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21日) (中文(中国大陆)). 
  4. ^ 陈家祠:岭南第一“大宅门”. 新浪旅游. [2013-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5. ^ 广州陈家祠——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广州日报. 2012-06-20 [2014-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7). 
  6. ^ 6.0 6.1 陈家祠百年历史.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5). 
  7. ^ 关于发布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的通知. 中国博物馆协会.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8. ^ 馆藏精品.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 
  9. ^ “短命建筑”频现:挥霍了谁的血汗钱?. 新华网. 2014-09-04 [2014-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10. ^ 荔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金花服务站揭牌. 广州日报. 2023-07-07. 

外部链接

编辑

23°7′47.13″N 113°14′25.8″E / 23.1297583°N 113.240500°E / 23.1297583; 113.24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