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勾填墨

(重定向自雙鉤

“双勾填墨”又称“双钩填墨”,原为工笔画画法中的一种技法,简称双钩法,一般为一个部分采用两笔勾勒进行描边封闭,再采用相应的颜色进行填充。

现代例子为图中霓虹灯招牌的“印尼餐厅”四字,是以双勾步骤将字的外框勾勒出来

经过演变后,在书画临摹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古籍的书法临摹的精本均采用了双钩法,作品一般称为双钩摹本

双钩填墨最为接近真迹,保持原本的笔墨情趣和神态风韵。

历史 编辑

双钩填墨源于东西晋南北朝时天师道的“画符郭填”。天师道的画符郭填,先用细劲的线条勾勒成箓文,迂回曲折,极相近元代的“八思巴文”篆体,然后再在空心处填上颜色。后来书法中的双钩填墨与这种手法同出一辙。

双钩填墨在隋唐相当流行。唐太宗笃爱王右军字帖,在越州辩才法师处赚得《兰亭》后,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赵模汤普彻诸葛贞薛稷等能书者和内廷拓书手摹之,赐给皇太子诸王及近臣。

北宋时期,印刷术发明,古人法书多赖此以传承。刻帖摹勒逼真,精神完足,为学书者之最佳范本。“双钩填墨”至此而告终止。

具体方法 编辑

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将其摹下来,然后再以油纸作为中介,转到普通的纸上。

代表作品 编辑

双钩填墨运用到中国书坛可谓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兰亭文集序”所有版本,包括最为有名的“神龙本”、“定武本”等,绝大部分出源于双钩填墨。其它有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王羲之“平安三帖”,即《平安》、《何如》、《奉橘》帖,真迹无留下,人们所见的也是唐人的双钩填墨本。奈良时代流入日本的《丧乱》、《二谢》、《邵儿》、《左边》、《得示》五帖,与《哀祸》、《孔侍中》、《忧悬》三帖也是唐人之摹本。

媒体报道 编辑

2013年1月8日,日本放送协会(NHK)发布的新闻显示,一件据称为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并将于1月22日至3月3日举办《书圣王羲之》特别展上亮相。NHK将其称为“世纪新发现”。[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帝王与书法】唐太宗与双勾填墨法| 纵横古今| 人间福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