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

(重定向自篆體

篆书,又称篆文篆体,是古老的汉字书体,篆书指隶书以前的书体,又指大篆小篆

大篆

编辑

普遍认为大篆在周宣王期间已经系统化,并以垂直规则出现的瘦长字体描绘,成为籀文战国又有石鼓文,古代被当作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

小篆

编辑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向全国颁布的官方文字,当时的丞相李斯奏请始皇帝统一全国的文字,始皇帝命他主持文字的统一工作,一方面废除六国的古文以及区域用字,一方面以秦国通用的籀文(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造,属于大篆的一种)为基础加以简化,使之成为秦朝的官方文字,并且汉唐沿用了几百年,至汉朝时期,民间普遍盛行隶书。至此,小篆不再具有法定地位。

李斯曾编写《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小篆为秦代通用的标准字体,选“汉·许慎《说文解字·叙》”[1],大约3300个小篆汉字认可名单的非现存作品。它们的形式较不长方形和更加似方形。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公元100年—121年),在540部首之下显示9353小篆字体,是许慎汉代的毕生事业。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二年(241),以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立三体石经孙吴天玺元年(276),以篆书分别刻立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

后世小篆另有演化出的铁线篆。字体形式变化不大,但用笔圆活,字划细硬似铁、笔划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形似如线。主要是由秦代峄山刻石》等李斯手书的碑刻中演化出来。唐代李阳冰犹善此种书法。即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铁线篆”。代表作品为《三坟记》。

踏入现代,随着电脑出现而对传统书法艺术带来冲击,电脑字库开始收录一些小篆的书体,学术类北师大说文小篆和商业类以书法家张永明书写、方正集团开发的小篆体[2]汉仪公司开发的篆书[3][4]系列为代表。

道教传说

编辑

六朝道教传说,天界所用文字及道经都是篆书,仙真或有道之士把篆书转写成隶书,使道经流传世间。如东晋《太上灵宝五符序》说该经本是“科斗古书,字不可解”;东晋《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则称天书本是“云篆”或“秘篆文”。灵宝经上常记载了天书上的“云篆”与经转写的隶字。[5]

篆文与现代字体对照

编辑

其他变体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国语辞典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12-27.
  2. ^ 方正新字体介绍. [201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2). 
  3. ^ 汉仪字库 - 汉仪篆书繁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7-16.
  4. ^ 汉仪字库 - 汉仪粗篆繁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7-16.
  5. ^ 谢世维:《天界之文:魏晋南北朝灵宝经典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0),页99-108。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篆书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