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时值

(重定向自音符时值

音符时值也称为音符值音值,在乐谱中用来表达各音符之间的相对持续时间。表达方式如下:

音符的各部位。
  • “符头”的纹理与形状。
  • “符杆”与“符尾”的出现或消失。

与音符时值持续相等时间的无声状态,则是由各种不同的休止符来表达。

历史

编辑

纽姆记谱法

编辑
 
格列高里圣咏手抄本,当时的音符头是方形而不是圆形。这种乐谱的音符形状与音符时值无关。

格列高里圣咏(拉丁文:latin:Cantus Gregorianus;名称来自格列高里一世)早期的手抄乐谱中,音符的符头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形状,符杆的出现与否也不固定。音符本身并没有纪录持续时间的长短,但是已经使用附点来作为增值方式。这种乐谱是现代五线谱的前身,称为纽姆记谱法(英语:Neume)。

到了13世纪时,圣咏有时会以节奏调式英语rhythmic mode来表现,这类音乐已经出现多个不同节奏的声部,不过仍然没有像现代音符一样,以音符的形状来表达音符时值。

有量记谱法

编辑

大约在1250年,科隆的佛朗哥(英语:Franco of Cologne;一名教士)发明了有量记谱法,利用不同的音符来表达持续时间的变化,在他的方法中,各种音符时值之间的关系是不固定的,通常是3:1。而且在13世纪时期,3:1是最主流的比例。

1320年,法国人菲利普·德·维特里(Philippe de Vitry)在著作《新艺术》(Ars nova)中,定下了2:1的比例,并且使之与3:1比例拥有同等地位。14世纪之后,法国出现了四种具有表拿音符时值能力的音符,分别是:倍长音符、长音符、短音符、小音符与最小音符。

1450年左右,“白色有量记谱法”(英语:white mensural notation)取代了“黑色有量记谱法”,也就是所有的音符时值是以白色的符头表现。

到了大约1600年,已经广泛采用了现代的音乐记谱系统,不过旧有的记谱方法仍然有人使用。

符号与名称

编辑
 
各音符的相对时值。
 
各休止符的相对时值。
 
各种时值的音符与连音符的比较。中间直线所分隔开的两个部分,拥有相等的持续时间。

音符时值并不是表示一个音符的绝对时间长度,而是用来使人了解它与其他音符之间的相对时间长度。在下表中每个音符的持续时间,都是下一个音符的两倍长度。

音符 中文名称 休止符 中文名称 时值
(四分音符 = 1)
  八倍全音符   八倍全休止符 32
  四倍全音符   四倍全休止符 16
  二全音符倍全音符   二全休止符倍全休止符 8
  全音符   全休止符 4
  二分音符   二分休止符 2
  四分音符   四分休止符 1
  八分音符   八分休止符 0.5( 
  十六分音符   十六分休止符 0.25( 
  三十二分音符   三十二分休止符 0.125( 
  六十四分音符   六十四分休止符 0.0625( 
  一百二十八分音符   一百二十八分休止符 0.03125( 
  二百五十六分音符   二百五十六分休止符 0.015625( 

变化

编辑
 
二全音符的各种变形

短音符有许多各种不同的版本,从右图可以看出。而长音符若是放置在一首曲子的最后,可能是用来表示一个没有明确长度的持续时间。

当符杆出现时,可能会插在符头的上方(右侧)或是下方(左侧,除了长音符之外)。通常音符在五线谱的中间或是上半部时,符杆会以插在符头下方的形式出现;反之则会出现在符头上方。此外,不论音符与符杆的位置如何,符尾都会在附加在符杆的右侧。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拥有符尾的音符连续出现时,符尾将会以连线的方式表现,这种音符称为连音符,如同右上图一般。连音符通常只会出现在拍子相同的小节之内。

修饰

编辑

音符可以利用附点的方式使其增值,也就是增加音符的持续时间,附点之后的音符称为附点音符。每加上一个点,就表示增加其之前一个音符或附点的持续时间的一半;因此若是加上两个点,就是1.75倍;三个点就是1.875倍,以此类推。

如果要将一个音符等分成三个或更多的部分,使用连音。若是要分成不相等的部分,则使用摇摆音符(英语:swung note;可以用来表达先增值减值的一对音符)与不平均音符(法语:notes inégales)。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