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士

(重定向自香吉士

新奇士(英语:Sunkist),其全称为新奇士种植者公司(英语:Sunkist Growers, Incorporated),是于1893年在美国成立的柑橘营销组织,由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的6000多名成员组成。主要经销自家品牌的柠檬西柚等等[1]。另外新奇士还向其他饮品制造商授权生产自家的饮料品牌,如香港的新奇士品牌由屈臣氏集团代理。目前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克拉利塔巴伦西亚社区英语Valencia, Santa Clarita, California[2]

新奇士种植者公司
Sunkist Growers, Incorporated
公司类型农业合作社
成立1893
创办人P.J. Dreher 和 Edward L. Dreher
总部
业务范围加尼福尼亚州及亚利桑那州,后期业务遍及世界
产业农业
产品柑橘类
营业额9.65亿美元(1991年)
网站www.sunkist.com

历史

编辑

1880年代后期,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柑橘种植者们开始组建农业合作社,其主要目标是通过集体承担作业风险,和与工人讨价还价的方式,增加种植者的收入。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济不稳,1893年恐慌严重打击了农民群体,他们希望创立一个大型农业合作社,来代表农民团体的利益,以及增加他们面对风险的能力。[3]

1893年,美国农民 P.J. Dreher 及其子,被称为“加州柑橘产业之父”的 Edward L. Dreher,联合加州一些著名的柑橘种植者和土地所有者,在洛杉矶附近的临海城市克莱蒙特建立了南加州水果交易所(英文:Southern California Fruit Exchange)。最初该合作社只有来自洛杉矶县橙县河滨县的柑橘种植者社员,后来柠檬种植者也加入该合作社的行列[3],且范围扩大到圣贝纳迪诺县文图拉县。到1905年,该合作社更名为加州水果种植者交易所(英文:California Fruit Growers Exchange,简称CFGE),共有5000个社员,占加州柑橘种植者的45%。1952年该合作社更名为新奇士种植者公司

新奇士品牌

编辑

在20世纪初,加州柑橘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果的生产过剩。1907年,加州的橙子产量是15年前的五倍,随着新增加的橙园大量结出果实,橙子的产量还在继续增长,但市场的需求远远少于生产的产量。因此,加州水果种植者交易所在1907年批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广告活动,宣传柑橘的好处,扩大柑橘的商品市场。

1907年3月,活动正式开始,加州水果种植者交易所将橙子称为“健康的”和“夏天必备的”水果,并将其推销给爱荷华州,使该州的橙子销量增加了50%。另外“新奇士”这一名称也第一次出现:广告公司 Lord & Thomas(博达大桥广告前身) 最初提议使用“sun-kissed”(意即“太阳之吻”)这一形容词来描述加州水果种植者交易所的橙子;但在宣传活动中合作社使用的词是“Sunkist”,并作为加州水果种植者交易所橙子的商标[4]为了形成特色品牌,他们还将新奇士橙子与其他橙子区分开来,将橙子用印有新奇士商标的纸包起来。

 
新奇士橙

随着新奇士在加州声誉大增,在1909年,部分商家开始售卖假的新奇士橙子。而合作社也向消费者推出换领奖品的活动:用十二个新奇士包装纸换取一个新奇士品牌的勺子。促销活动的第一年就收到了一百万汤匙的订单,不仅进一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品牌形象,还打击了售卖假货的商家,使他们不得已售卖原装正品的新奇士橙子。

1910年,促销活动成效显著,新奇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柑橘采购商。[5]早期活动的成功促使新奇士大力投资广告,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该品牌在许多地方都刊登了广告,其目的旨在重新定位橙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新奇士在宣传中将橙子称为“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应该“每天都吃一个”,而不能只视为只在圣诞节享用的奢侈品。[6]

为了拓展市场,新奇士还投资生产鲜榨橙汁和柠檬水,并称其是可口可乐等“人造”饮料的优质替代品。1930年代中期,五分之一的新奇士橙子以果汁形式被消费,消费渠道通常是在商店的汽水机上。同期新奇士果汁成为全美第二受欢迎的汽水机饮料,仅次于可口可乐。[7]

到1914年,美国人每人年均消费约40个橙子,比1885年增长80%。[8]

1915年,为了与当时占据美国市场近一半的进口意大利柠檬的竞争,新奇士开始积极推销新奇士柠檬的好处,推广其的多种用途:洗发水、茶、馅饼和食品装饰。1924年,加州柠檬击退意大利柠檬,成为占据了美国柠檬市场90%的柠檬生产商。

今日发展

编辑

截至2007年,新奇士的6000多名来自加州和亚利桑那州的种植者成员,将印有新奇士品牌的柑橘、柠檬、青柠橘子草莓销售到美国的12个州和加拿大的3个省。

从1974年到2014年,新奇士的总部设在洛杉矶的谢尔曼奥克斯区英语Sherman Oaks, Los Angeles。而从2014年起,新奇士的总部迁至加州圣塔克拉利塔的巴伦西亚社区。[2]

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新奇士将商标出售给通用磨坊斯纳普英语snapple等公司,以便生产果汁和糖果等水果味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奇士还拥有两个柑橘加工厂,生产果汁、精油、果肉和果皮制品。

在国际市场方面,新奇士在日本由新奇士太平洋公司(Sunkist Pacific, Ltd.,)负责销售,由森永乳业日语森永乳業负责生产果汁和果冻制品;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由新奇士远东推广公司(Sunkist (Far East) Promotion Ltd.,)负责销售,由屈臣氏集团负责代理销售[9];在台湾从民国66年(1977年)至民国111年(2022年)3月由家郷事业股份公司负责生产果汁制品。[10],之后改由泰山企业制作产品。

另外在美国,新奇士也积极投身房地产业,创立新奇士房地产有限公司(Sunkist Real Estate Ltd.,)[9]

1991年,新奇士的营业额达到9.65亿美元[11],近一半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9]

外部参考

编辑
  1. ^ 新奇士官网(繁体中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Wilcox, Gregory. Sunkist leaving San Fernando Valley after four decades. 洛杉矶每日新闻 (MediaNews Group). 2014年8月18日 [2014年9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3日). 
  3. ^ 3.0 3.1 Cruikshank, Jeffrey L., Arthur W. Schultz. The Man Who Sold America: The Amazing (but True!) Story of Albert D. Lasker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dvertising Century. 哈佛商业评论. 2010: 114. ISBN 978-1-59139-308-5. 
  4. ^ Cruikshank, Jeffrey L., Arthur W. Schultz. The Man Who Sold America: The Amazing (but True!) Story of Albert D. Lasker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dvertising Century. 哈佛商业评论. 2010: 114–117. ISBN 978-1-59139-308-5. 
  5. ^ Cruikshank, Jeffrey L., Arthur W. Schultz. The Man Who Sold America: The Amazing (but True!) Story of Albert D. Lasker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dvertising Century. 哈佛商业评论. 2010: 114–117–118. ISBN 978-1-59139-308-5. 
  6. ^ Sackman, Douglas Cazaux. Orange Empire: California and the Fruits of Eden. 加州大学出版社. 2005: 95–101. ISBN 0-520-23886-9. 
  7. ^ Sackman, Douglas Cazaux. Orange Empire: California and the Fruits of Eden. 加州大学出版社. 2005: 101. ISBN 0-520-23886-9. 
  8. ^ Cruikshank, Jeffrey L., Arthur W. Schultz. The Man Who Sold America: The Amazing (but True!) Story of Albert D. Lasker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dvertising Centur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0: 114–119. ISBN 978-1-59139-308-5. 
  9. ^ 9.0 9.1 9.2 Plunkett, Jack W. Plunkett's Food Industry Almanac 2007: Food Industries Market Research, Statistics, Trends & Leading Companies. Plunkett Research. 2007. ISBN 978-1-59392-068-5. 
  10. ^ [1]
  11. ^ Schoenbrod, David.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How Congress Abuses the People Through Delegation. 耶鲁大学出版社. 1995: 6. ISBN 0-300-06518-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