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

中國傳說/道教中所指,人死後所去的地方
(重定向自黃泉之國

黄泉,出自中国古籍经典《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郑庄公说待其死后将与母亲在黄泉相见。后在汉字文化圈中用于指人后所居住的地方。因打井至深时地下水呈黄色,又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又称九泉九泉之下,指九层泉井极深处,逐渐形成后世阴曹地府的观念。黄泉路,指人死时通往黄泉地府的路。日本《古事记》受汉文化影响,亦记载有阴间地府黄泉国[1]

道教九泉

编辑

一曰酆泉号令之狱,主摄天魔。

二曰重泉斩馘之狱,主摄不职典祠。

三曰黄泉追鬼之狱,主摄山魁精魅。

四曰寒泉毒害之狱,主摄江湖水怪。

五曰阴泉寒夜之狱,主摄血食邪神。

六曰幽泉煞伐之狱,主摄山林木客。

七曰下泉长夜之狱,主摄古墓伏尸。

八曰苦泉屠戮之狱,主摄师巫、逆鬼

九曰凕泉考焚之狱,主摄刑亡横死。[2]

常见俗话、成语

编辑
  • “不到黄泉不相见”,又常说成“黄泉下相见”,即两人死去了,到黄泉才相见。意思是在人间一辈子都不相见了。典故出自郑伯克段的故事。郑庄公因其母武姜作内应参与其弟弟共叔段之乱,背叛郑国,遂流放其母于城颍,并发誓“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几年后,庄公思念母亲,遂在大夫颍考叔建议下,运用双关语的巧妙,“穿地至黄泉(钻地道,直到看见黄色的地下水)”,在地道中见到母亲。
  •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 “碧落黄泉”,碧落,天上;黄泉,地下;合起来泛指宇宙的各个角落。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作《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 “黄泉不归路”,本意指死路,到黄泉地府回不到人间的路。
  • “命丧黄泉。”
  • “黄泉路上无老少。”如: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黄泉路上无老少,又何必斤斤计较!
  • “含恨九泉”,指抱恨而死,在黄泉地府也充满怨恨。
    • 反义“含笑九泉”,死后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感到欣慰、高兴。
  • “九泉之下,死不瞑目。”
    • 反义“九泉之下,也可瞑目。”或“九泉之下,可也瞑目。”出处:元朝关汉卿窦娥冤》:“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注释

编辑
  1. ^ Basic Terms of Shinto, Kokugakuin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Japanese Culture and Classics, Tokyo 1985
  2. ^ 路时中. 卷九 幽狱追摄品第十一.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参考文献

编辑
  • Ono, Sokyo. Shinto: The Kami Way.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1992. ISBN 4-8053-0189-9. 
  • 眞言引導要集便蒙 (日语)

参阅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