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黄雀(学名:Spinus spinus)为燕雀科黄雀属的鸟类。这种鸟在欧洲和欧亚西伯利亚地区非常常见。它们生活在森林区域,无论是针叶林还是混合林,以各种种子为食,尤其是赤杨和针叶树的种子。
黄雀 | |
---|---|
雄鸟 | |
雌鸟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燕雀科 Fringillidae |
属: | 黄雀属 Spinus |
种: | 黄雀 S. spinus
|
二名法 | |
Spinus spinus | |
Range of the Eurasian siskin 夏季 全年 冬季 | |
异名 | |
Carduelis spinus |
它与其他类似的雀鸟可通过羽毛颜色来区分。上半部为灰绿色,而下半部则是带有灰色条纹的白色。它的翅膀是黑色的,带有明显的黄色翼斑,尾羽是黑色并有黄色的两侧。雄鸟的脸部和胸部大多是黄色的,并且有一个整齐的黑色头顶斑。雌鸟和幼鸟的头部呈灰绿色,且没有头顶斑。这种鸟性格信任人类,社交性强且活泼。它的歌声是悦耳的啁啾和颤音混合,这也是它经常被圈养的原因。
这些鸟有一种不寻常的迁徙模式,每隔几年冬天它们会大量向南迁徙。这种行为的原因尚不明,但可能与气候因素有关,尤其是食物的可获得性。通过这种方式,过冬的族群可以在食物充足的地方茁壮成长。这种小型雀鸟是个能干的觅食者,经常像山雀一样倒挂在树枝上取食,并且会拜访花园中的鸟类喂食站。
分类学与系统学
编辑黄雀最早由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他的重要著作《自然系统第十版》中描述为Fringilla spinus。[3] 在1760年,布里松描述了金丝雀属( Carduelis),该物种随后被归于该属。最近的分类学研究建议将其归入黄雀属(Spinus)。
学名Spinus来自古希腊语spinos,这是一种现已无法识别的鸟的名称。[4] 英文名称来自德国方言sisschen 或 zeischen。[5]
尽管分布范围广泛,但这是一种单型物种,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的亚种区分。[6] 这可能由多种因素解释,如繁殖区域的个体之间随年份变化的空间变异性、广大的过冬区域支持了稳定的基因交流,以及雌鸟在一个繁殖季中多次产卵,每次在不同地点。[7]
描述
编辑黄雀是一种小型、短尾鸟,体长11—12.5厘米(4.3—4.9英寸)[8][9],翼展范围为20至23厘米(7.9至9.1英寸)[10][11][12],体重介于12和18克(0.42和0.63盎司)之间[10][11][13]。
这种鸟显示出两性异形。雄鸟的背部为灰绿色,臀部为黄色;尾羽两侧是黄色,尾端为黑色;翅膀是黑色的,带有显著的黄色翼斑;胸部呈黄色,靠近泄殖腔的地方渐变为白色且带有条纹;它的喉部有黑色领斑,头部有两个黄色的耳羽及一个黑色的头顶斑。[9] 雄鸟喉部黑色领斑的大小变化很大,并且与群体中的优势地位相关。[14] 雌鸟的羽毛颜色比雄鸟更接近橄榄色,头顶斑和耳羽呈绿色,领斑为白色,臀部则是稍带条纹的白黄色。[15] 幼鸟的颜色与雌鸟相似,颜色较暗淡,羽毛较朴素。[9]
黄雀的喙形状由它的觅食习性所决定。喙强壮,但也细长,以便拾取它们以此为食的种子。它的腿和脚为深棕色,眼睛为黑色。[15]
它的飞行方式迅速而跳跃,与其他雀鸟相似。[13]
黄雀容易识别,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其他雀鸟如西黄雀、欧金翅雀或欧洲丝雀混淆。[15] 黄雀在多种羽毛阶段中都是颜色鲜亮的鸟类。成年雄性黄雀呈鲜绿色和黄色,头顶为黑色,喉部和胸部没有条纹。成年雌鸟通常也有绿色和黄色的羽毛色调:例如,眼眉和胸侧有黄色,背部有绿色调,臀部也呈黄色。黄雀下腹部的底色通常是纯白色。雌鸟和幼鸟的腹部中央和下胸部通常没有条纹。黄雀的翼斑宽大且为黄色(翼尖部分是白色),喙短且有弯曲的嘴峰。
-
雄鸟
-
雌鸟
分布与栖地
编辑这个物种分布于欧亚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非洲北部。它的繁殖区分为两个区域,位于古北界的两侧:亚洲东岸以及欧洲中部和北部。[16]
这些鸟全年可见于中欧和南欧的一些山脉。它们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和俄罗斯,冬季则在地中海盆地及黑海附近过冬。在中国,它们在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和江苏省繁殖,冬季则迁往西藏、台湾、长江下游河谷及东南沿海。[17]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2]。
黄雀偶尔也会在北美被观察到。[18] 此外,它还有一个相似且关系密切的北美近亲——松金雀(Spinus pinus)。[14]
它们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也表现出异常的动物迁徙模式。每隔几年,它们会大量向南迁徙,使得伊比利亚半岛的过冬族群大幅增加。[9][19] 这一现象引发了各种理论,其中一种理论认为,这发生在中欧和北欧的欧洲云杉产生大量种子的年份,导致族群数量增加。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当它们偏好的食物如赤杨或桦木的种子供应不足时,它们会进行更多的迁徙。这个物种在繁殖季节之外会形成大型群体,通常与朱顶雀混群。
这种鸟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区域,它们每年都会变换繁殖和觅食的地点,以及过冬的区域。
它们的栖地是位于山坡特定高度的森林区域,且它们对潮湿的地区有一定偏好。[9][16] 针叶林,尤其是云杉林,是它们繁殖的首选。它们会在树上筑巢,每次产下2到6枚卵。由于商业针叶树种植园的增加,这种曾经在英国当地繁殖的鸟类的分布范围已大大扩展。黄雀也会在温带阔叶林中繁殖;而在冬季,它们更偏好茎秆作物区域和有种子的树木区域。
行为与生态
编辑它们是非常活跃且不安分的鸟。它们也非常社交,尤其在秋冬季节会形成小而紧密的群体。[20] 它们对人类相当信任,可以从近距离观察到它们。然而,在繁殖季节,它们则更加胆小、孤僻且难以观察。因此有一个德国民间传说,据说黄雀在巢中守护着一颗魔法石,这颗石头可以让它们变得隐形。[21][22] 这是少数被描述为有“异喂行为”的物种之一,这是指同性别的下级鸟类会反刍食物给群体中的优势成员,[23] 这种行为增强了群体内的凝聚力,并暗示了群体内部的阶层结构。[24]
觅食
编辑黄雀主要是食种子的鸟类,虽然它们的饮食会随着季节变化。它们在树上觅食,避免在地面上取食。[13]
在秋季和冬季,它们的饮食以落叶树木如桦木和尤其是赤杨的种子为主。[9][19] 它们也会拜访耕地和牧场,与其他雀鸟一起食用各种菊科植物的种子,如蓟、蒲公英、蒿、矢车菊以及其他草本植物,如贯叶连翘、旋果蚊子草和酸模。[12][19]
到了春季,繁殖季节期间,它们会出现在针叶林中。这时候它们的饮食以这些树木的种子为主,尤其是属于冷杉、云杉和落叶松的树木。[19][7] 它们也食用榆树和杨树的种子。在喂养幼鸟时,它们会摄取更多的昆虫,主要是甲虫,因为它们含有的蛋白质有助于幼鸟的生长。夏季时,它们的饮食变得更多样,除了针叶树的种子外,还会加入其他草本植物,如藜和其他菊科植物。[7]
繁殖
编辑配对通常在冬季迁徙之前形成。[25] 雄鸟会激烈地争夺雌鸟。作为求偶的一部分,雄鸟会竖起头顶和臀部的羽毛,使自己看起来更大,伸展尾巴,并不断地唱歌。[7][26] 它们还会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进行求偶飞行,但不像其他雀鸟那样引人注目。[19] 它们的鸟巢通常位于针叶树相对较高的枝条末端,这样巢可以较好地隐藏且不易被看见。[12][19] 在伊比利亚半岛,它们会在银冷杉、欧洲赤松和欧洲黑松上筑巢。[27] 它们会形成小型的殖民群,最多有六对鸟儿的巢相互靠近。[24] 巢呈小型碗状,由小树枝、干草、苔藓和地衣构成,内衬有绒羽。[19][21][7]
第一窝蛋通常在四月中旬孵出。[7] 雌鸟会产下2至6颗蛋。[19][21][28] 这些蛋为白色、浅灰色或浅蓝色,上面带有小棕色斑点。[19][21] 蛋的大小约为16.5毫米 x 12毫米。[12][19][21]孵卵期为10至14天,完全由雌鸟负责。[11][19][21] 雏鸟是晚熟鸟的,也就是说它们在出生后会依赖父母,并且巢居性。它们在大约15天后以半羽状态离巢,然后会在巢区附近停留长达一个月,直到羽毛完全长成后再分散。[7] 黄雀通常有第二窝,时间从六月中旬持续到七月中旬。[19]
叫声与鸣唱
编辑这种鸟有两种鸟类鸣声,都很响亮但相互对立,一种是下降音调,另一种是上升音调,其拟声词可以表示为"tilu"和"tluih"。[9] 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会发出刺耳的颤音啁啾声。[9][19]
它的歌声类似于其他雀鸟,是一种流畅且快速的啁啾和颤音,持续时间较长,偶尔会被更强或更短的音节打断。黄雀全年都会唱歌,并且经常成群唱和。[9][19]
状态与保护
编辑全球黄雀的数量估计在2,000万至3,600万只之间。[29] 欧洲的数量估计在270万至1,500万对之间。[30][31] 目前看来,它们的数量并没有显著下降,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它们的保护状况列为无危。[1] 黄雀在伯恩公约附录二中被列为受保护的鸟类物种。[32]
与人类的关系
编辑像许多雀鸟一样,黄雀因其歌声和外观而受到鸟类饲养者的重视。它们不需要特殊的照顾,且能很好地适应圈养环境,尽管它们在圈养中繁殖效果不佳。[28] 它们并无特定疾病,但可能会因饮食不良而出现某些肠道病变。[28] 它们的寿命在11至14年之间,[21][28] 与估计的野外寿命2到3年相比有明显差异。[13]
黄雀能与其他一些雀鸟杂交,例如金丝雀,产生中间型的后代。[33][34] 自然界中也会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发生杂交。[与来源不符][35] 在某些地区,发现的个体可能是圈养鸟逃逸或被放生的结果。[36]
文化描绘
编辑波兰、直布罗陀、贝南和比利时都曾发行过印有黄雀图像的邮票。[11][37]
在圣彼得堡有一座黄雀的雕像,因为其颜色与该市一所精英学校学生的制服相同。这些学生因此得到了siskin的绰号,俄语:Чиж。这个词因俄罗斯歌曲《小黄雀》而流行。[38] 自1994年以来,在第一工程师桥旁的堤岸上一直有一座黄雀雕像,尽管它曾多次被盗,并被替换。
有一首捷克民歌/舞蹈/游戏《Čížečku, čížečku》,其中黄雀是关于罂粟命运的传说来源。
艾莉芙·沙法克在小说《伊芙的三个女儿》Three Daughters of Eve中提到了一只黄雀。在关键场景中,女主角佩里遇见了充满魅力且富有争议的阿祖尔教授。当佩里进入阿祖尔教授的办公室时,发现一只拥有黄绿色羽毛和分叉尾巴的黄雀被困在书架和书堆之间。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Spinus sp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2017: e.T22720354A111126041 [12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7-1.RLTS.T22720354A111126041.en .
-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雀.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Carduelis spinus. Fauna Europaea. [10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Christopher Helm. 2010: 362. ISBN 978-1-4081-2501-4.
- ^ Siskin. 牛津英语词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09 (英语).
- ^ Newton, Ian. The Specia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Birds. London, UK: Academic Press. 2003: 505. ISBN 0-12-517375-X.
- ^ 7.0 7.1 7.2 7.3 7.4 7.5 7.6 Carduelis spinus. Terra.es. [2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4) (西班牙语). This reference is based on theories expounded in Payevsky, V. A. Age and sex structure, mortality and spatial winter distribution of siskins (Carduelis spinus) migrating through eastern Baltic area. Vogelwarte. 1994, 37: 190–198.
- ^ Singleton, David G. The alder siskin (Spinus spinus), a bird often found in bands. NATUEND Lifestyle Magazine. 2022-05-11 [202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30).
-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Mullarney, K.; Svensson, L.; Zetterström, D.; Grant, P. J. Guía de Campo de las Aves de España y de Europa. Editorial Omega. 2003. ISBN 84-282-1218-X (西班牙语).
- ^ 10.0 10.1 Eurasian Siskin Carduelis spinus. Madeira Birdwatching. 2009-10-12 [202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1).
- ^ 11.0 11.1 11.2 11.3 Eurasian Siskin (Carduelis spinus). Stamps of Israeli Birds.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July 2011).
- ^ 12.0 12.1 12.2 12.3 Schauenberg, P.; et al. Fichero Safari Club (Lúgano). Madrid: S.A.P.E. 1979. ISBN 84-7461-167-9.
- ^ 13.0 13.1 13.2 13.3 Hume, Rob. Guía de Campo de las Aves de España y de Europa. Editorial Omega. 2002. ISBN 84-282-1317-8 (西班牙语).
- ^ 14.0 14.1 Senar, J. C.; Camerino, L.; Copete, J. L.; Metcalfe N. B. Variation in black bib of the Eurasian siskin (Carduelis spinus) and its role as reliable badge of dominance (PDF). The Auk. 1993, 110 (4): 924–927 [2024-09-27]. JSTOR 4088649. doi:10.2307/408864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7).
- ^ 15.0 15.1 15.2 Clement, P. Finches and Sparrow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221. ISBN 9780691048789.
- ^ 16.0 16.1 Senar, J.C.; Borrás, A. Lúgano en el Atlas de las Aves Reproductoras de España (PDF).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7) (西班牙语).
- ^ China's Species Information Service. Carduelis spinus. [2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May 2006).
- ^ Borror, A.C. Eurasian siskin (Carduelis spinus) in Maine (PDF). The Auk. 1963, 80 (2): 109 [20 October 2008]. JSTOR 4082569. doi:10.2307/408256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7).
-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Lúgano. Pajaricos.es. [12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2) (西班牙语).
- ^ Copete, J.L. Observación de un dormidero de Lúganos (Carduelis spinus). Butlletí del Grup Català d'Anellament. 1990, 7 [202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1) (西班牙语).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Tarin des aulnes. Oiseaux.net. [12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3) (法语).
- ^ Lúgano. Pajaricos.es. [12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December 2007) (西班牙语).
- ^ Senar, J.C.; Borrás, A. Sobevivir al invierno: estrategias de las aves invernantes en la Península Ibérica (PDF). Ardeola. 2004, 51 (1): 133–168 [20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6 September 2006).
- ^ 24.0 24.1 Senar, J.C. Allofeeding in Eurasian siskin (Carduelis spinus) (PDF). Condor (The Cooper Ornithological Society). April–June 1984, 86 (2): 213–214 [2024-09-27]. JSTOR 1367046. doi:10.2307/136704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3).
- ^ Senar, J.C.; Copete, J.L. Observación de alimentación de cortejo en Lúganos (Carduelis spinus) invernantes. Butlletí del Grup Català d'Anellament. 1990, 7 [21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 October 2013).
- ^ Newton, I. Finches. London: Taplinger Publishing. 1973. ISBN 0-8008-2720-1.
- ^ Eurasian Siskins. Beauty of Birds. 2021-09-16 [202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30).
- ^ 28.0 28.1 28.2 28.3 Lúgano-Aves. Rednaturaleza.com.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February 2007) (西班牙语).
-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Species factsheet: Carduelis spinus. [12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September 2019).
- ^ Tucker, G. M.; Heath, M. F. Birds in Europe: their conservation status. BirdLife Conservation Series 3. Cambridge: BirdLife International. 1994. ISBN 0-946888-29-9.
- ^ Cramp, S.; Perrins, C. M.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Europe,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The Birds of the Western Palearctic. Vol. IX..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19-857506-8.
- ^ Boletín Oficial del Estado (España): Ratificación del Convenio de Berna (PDF). 1 October 1986 [2022-08-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06) (西班牙语).
- ^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Carduelis spinus × Serinus canaria.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Hibridaciones de Carduelis spinus. [2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6 November 2007).
- ^ McCarthy, Eugene M. Handbook of Avian Hybrids of the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518323-8.
- ^ Galarza, A. Urdaibai, avifauna de la ría de Gernika. Diputación Foral de Bizkaia. 1989. ISBN 84-404-5084-2.
- ^ Eurasian Siskin. Bird Stamps. [27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October 2000.
- ^ Chizhik-Pyzhik. Saint-Petersburg.com. [13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9).
这是一篇与雀形目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