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双大键琴协奏曲 (巴赫)

J. S. 巴赫的作品
(重定向自BWV 1060

《C小调双大键琴协奏曲》(德语:Konzert c-Moll für zwei Cembali),BWV 1060,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作,由两部大键琴弦乐团演奏的协奏曲。现存的作品很可能是1730年代后半才改编而成,猜想原曲亦是C小调协奏曲,但由双簧管小提琴演奏。推测存在的原曲,可能是巴赫在柯腾时期(1717年至1723年)作成,但该版本已散迭。后世重构出几个可能版本,编号记为BWV 1060R。

1886年《音乐学季刊》(Vierteljahrsschrift für Musikwissenschaft)的标题页[1],该书中沃尔德马尔·福格特英语Woldemar Voigt的论文主张,巴赫的C小调双大键琴协奏曲BWV 1060,原型应是散迭的双簧管小提琴协奏曲。[2]

历史

编辑

现存18世纪手稿中,该协奏曲编排为两部大键琴弦乐演奏,但自19世纪后期起,已有广为接受的假设,认为该曲源于一部小提琴双簧管协奏曲。[3][4][5]较早该部协奏曲的准确日期未可考,但学者认为在1720年代早期已经出现。[6]双大键琴版本很可能在1736年前后面世[7],较阔的估计是1735年至1740年间。[8]

结构

编辑
 
1. 快板 2. 柔板 3. 快板

协奏曲是为两部大键琴(cembalo concertato I, II)谱成,另有两个小提琴声部、中提琴通奏低音[5]首尾两个快板乐章中,能够明显分辨两个独奏声部的织体和音形之间有何不同。[2][4]该些乐章中,第二大键琴的主旋律通常较抒情,不及第一大键琴轻巧敏捷。[2][4]而中间的柔板乐章中,两个独奏声部相互模仿,两者织体和音形差异不大,学者认为情况与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中间的乐章类似。[2][8][9]

长度约为14分钟(按§ 重构原曲所附录音计算)。

第一乐章:快板

编辑

开首的主题以多种方式变奏,至乐章结尾方回到起初的样式。[8][9]

第二乐章:柔板

编辑

中间的柔板乐章有一个如歌的英语cantabile主旋律,两个独奏声部先后模仿,弦乐团伴奏。[8][9]18世纪手稿中,有两种不同方式的伴奏:一个版本的弦乐弓拉arco),另一个则是拨奏[8][10]

第三乐章:快板

编辑

末一乐章的回復段英语ritornello,有一个与布雷舞曲类似的高速主题,两个独奏声部的插句几乎皆是基于该主题。[8][9]

反响

编辑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生平、艺术、作品英语Johann Sebastian Bach: His Life, Art, and Work》中,首页音乐范例:页中Fig. 11为BWV 1060的首句[11]

约翰·尼古劳斯·福尔克英语Johann Nikolaus Forkel在19世纪早期出版的巴赫传记英语Biographies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中,称协奏曲“很老”,意思可能是他认为曲的风格古旧。[11][12][13]协奏曲于1848年出版,由弗里德里希·康拉德·格里本科尔英语Friedrich Konrad Griepenkerl编辑。[14][15]

双大键琴协奏曲的1874年德国巴赫学会英语Bach Gesellschaft版序言中,威廉·鲁斯特英语Wilhelm Rust提出,原曲应是为双小提琴而作。[2][16][17]1886年,沃尔德马尔·福格特英语Woldemar Voigt则论证,第二大键琴声部对应的原乐器,较可能是双簧管,且几乎可以认定原曲就是1764年伯恩哈德·克里斯多福·布赖特科普夫英语Bernhard Christoph Breitkopf目录提到的散迭的协奏曲。[2][16][18][8]

重构原曲

编辑

麦斯·施耐德英语Max Schneider (music historian)重构的版本是一部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1920年于莱比锡巴赫节英语Bachfest Leipzig演出。[16]麦斯·塞佛特英语Max Seiffert重构小提琴双簧管版本时则认为,沿用大键琴版本的C小调更合理。[16]

沃夫冈·施密德英语Wolfgang Schmieder在《巴哈作品目录》(BWV)1990年第二版序中提出,若某部作品已散迭,但衍生作品流传至今并有BWV编号,则重构(reconstructed)所得的原曲,在BWV号后加一个大写字母“R”标记。所以BWV 1060协奏曲的假想前身,记作BWV 1060R。[3][19]施密德在1990年版BWV中,记载的1060R号重构作品,是双簧管和小提琴担任独奏的C小调协奏曲。[20]

参考文献

编辑
参照
  1. ^   Vierteljahrsschrift für Musikwissenschaft. 维基文库 (德文). 
  2. ^ 2.0 2.1 2.2 2.3 2.4 2.5 Voigt 1886.
  3. ^ 3.0 3.1 Butt 1999.
  4. ^ 4.0 4.1 4.2 Butt 2015,第5页.
  5. ^ 5.0 5.1 Bach Digital网站上的作品01245
  6. ^ Boyd 1993,第p. 17页.
  7. ^ Jones 2013,第256页.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King 1989,第5页.
  9. ^ 9.0 9.1 9.2 9.3 Butt 2015,第6页.
  10. ^ Bach 1848,Griepenkerl's Vorrede/Préface.
  11. ^ 11.0 11.1 Forkel 1802,第58页.
  12. ^ Spitta 1899,第144页.
  13. ^ Forkel 1920,第131页.
  14. ^ Bach 1848.
  15. ^ Schneider 1907,第99页.
  16. ^ 16.0 16.1 16.2 16.3 Seiffert 1920.
  17. ^ Rust 1874,第V页.
  18. ^ Spitta 1899,第143页.
  19. ^ Schmieder 1990,第XXXV页.
  20. ^ Schmieder 1990,第771–772页.
来源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