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萨诺瓦

音乐体裁
(重定向自Bossa Nova

波萨诺瓦葡萄牙语Bossa Nova葡萄牙语发音:[ˈbɔsɐ ˈnɔvɐ] )是一种融合巴西桑巴舞曲和美国酷派爵士的一种“新派爵士乐”,承袭choro和samba-canção的部分特色而又自成一格,乍听简洁轻快。波萨诺瓦结构复杂;乐器的音阶或和弦转换的行进方式变幻莫测,往往乍听下以为可以掌握旋律的起落和节奏,和弦一转换后即捕捉不及。它的旋律可以是行板中板

语源 编辑

波萨诺瓦(Bossa Nova)是葡萄牙文,“Bossa”原意是演奏桑巴时的自然风格与气质,“Nova”则是新的意思。结合起来,波萨诺瓦就是一种融合了传统巴西桑巴(samba)节奏与啼乐(choro)的一种“新派音乐”。正统的波萨诺瓦的起源是南美洲巴西土生土长的音乐,之后流传到北美洲之后广为爵士乐坛所喜爱,由美国爵士乐手大力推广。也因此“波萨诺瓦是拉丁爵士的一种”的这个印象,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

风格 编辑

波萨诺瓦的字面意思是“新节奏”,原来是一种拉丁音乐,听起来轻松柔和、慵懒甜美、浪漫性感。与传统南美及拉丁音乐不同的是,波萨诺瓦不像桑巴或伦巴(Rumba)那样节奏强烈,抛弃了巴西音乐传统密集的鼓点而采用旋律以表现,故除拥有南美音乐的热情外,还带有一份慵懒和轻松的感觉。

历史 编辑

波萨诺瓦在1950年代末期的巴西兴起。1959年,由法国导演马歇尔·卡慕英语Marcel Camus执导的巴西电影《黑人奥菲尔英语Black Orpheus》勇夺戛纳电影节奥斯卡金球奖三项最佳外语片奖;带有波萨诺瓦风格的电影主题曲《A Felicidade》和《Desafinado》风行一时,人们开始对波萨诺瓦产生兴趣。1960年代美国更掀起一阵波萨诺瓦风潮,延烧到世界各地,影响了往后1970、80年代的电影及流行音乐。

著名音乐人 编辑

在亚洲的发展 编辑

日本在1960年代中期就流行波萨诺瓦,闻名国际的萨克斯管渡边贞夫就是日本推动波萨诺瓦的先锋。[1][2]日本的许多音乐人常表演波萨诺瓦;除渡边贞夫外,还有李敬子[3]小野丽莎[4]铃木重子等爵士艺人,都有不少波萨诺瓦的作品,其中小野丽莎更被定位为波萨诺瓦歌手。

踏入21世纪,波萨诺瓦在台湾开始有流行的趋势,频频在电视广告、咖啡馆、书店中出现,可说是历久弥新的“新节奏”。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渡邊貞夫: 流動現場實況終極精選. JVC VICTOR ENTERTAINMENT. 2006-10-15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2. ^ 渡邊貞夫. 博客来爵士音乐馆.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3). 
  3. ^ 李敬子. 博客来爵士音乐馆.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巴薩諾瓦代表人物小野麗莎下月開唱. 新浪网. 2008年12月9日 [2009-01-19]. [永久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