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薩諾瓦

音乐体裁

巴薩諾瓦葡萄牙語Bossa Nova葡萄牙語發音:[ˈbɔsɐ ˈnɔvɐ] )是一種融合巴西森巴舞曲和美國酷派爵士的一種「新派爵士樂」,承襲choro和samba-canção的部分特色而又自成一格,乍聽簡潔輕快。巴薩諾瓦結構複雜;樂器的音階或和絃轉換的行進方式變幻莫測,往往乍聽下以為可以掌握旋律的起落和節奏,和絃一轉換後即捕捉不及。它的旋律可以是行板中板

語源

編輯

巴薩諾瓦(Bossa Nova)是葡萄牙文,「Bossa」原意是演奏森巴時的自然風格與氣質,「Nova」則是新的意思。結合起來,巴薩諾瓦就是一種融合了傳統巴西森巴(samba)節奏與咻樂(choro)的一種「新派音樂」。正統的巴薩諾瓦的起源是南美洲巴西土生土長的音樂,之後流傳到北美洲之後廣為爵士樂壇所喜愛,由美國爵士樂手大力推廣。也因此「巴薩諾瓦是拉丁爵士的一種」的這個印象,已經是後來的事情了。

風格

編輯

巴薩諾瓦的字面意思是「新節奏」,原來是一種拉丁音樂,聽起來輕鬆柔和、慵懶甜美、浪漫性感。與傳統南美及拉丁音樂不同的是,巴薩諾瓦不像森巴或倫巴(Rumba)那樣節奏強烈,拋棄了巴西音樂傳統密集的鼓點而採用旋律以表現,故除擁有南美音樂的熱情外,還帶有一份慵懶和輕鬆的感覺。

歷史

編輯

巴薩諾瓦在1950年代末期的巴西興起。1959年,由法國導演馬歇爾·卡慕英語Marcel Camus執導的巴西電影《黑人奧菲爾英語Black Orpheus》勇奪康城影展奧斯卡金球獎三項最佳外語片獎;帶有巴薩諾瓦風格的電影主題曲《A Felicidade》和《Desafinado》風行一時,人們開始對巴薩諾瓦產生興趣。1960年代美國更掀起一陣巴薩諾瓦風潮,延燒到世界各地,影響了往後1970、80年代的電影及流行音樂。

著名音樂人

編輯

在亞洲的發展

編輯

日本在1960年代中期就流行巴薩諾瓦,聞名國際的色士風渡邊貞夫就是日本推動巴薩諾瓦的先鋒。[1][2]日本的許多音樂人常表演巴薩諾瓦;除渡邊貞夫外,還有李敬子[3]小野麗莎[4]鈴木重子等爵士藝人,都有不少巴薩諾瓦的作品,其中小野麗莎更被定位為巴薩諾瓦歌手。

踏入21世紀,巴薩諾瓦在台灣開始有流行的趨勢,頻頻在電視廣告、咖啡館、書店中出現,可說是歷久彌新的「新節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渡邊貞夫: 流動現場實況終極精選. JVC VICTOR ENTERTAINMENT. 2006-10-15 [200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2. ^ 渡邊貞夫. 博客來爵士音樂館. [200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3). 
  3. ^ 李敬子. 博客來爵士音樂館. [200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 ^ 巴薩諾瓦代表人物小野麗莎下月開唱. 新浪網. 2008年12月9日 [2009-01-19].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