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低空导航暨红外线瞄准夹舱(英语:Low Altitude Navigation and Targeting Infrared for Night)或蓝盾(LANTIRN),由马丁·马瑞塔公司开发,为一组结合了导航和红外线瞄准夹舱之系统,配备LANTIRN荚舱的战机可以在夜间及任何气候下皆可执行飞行作战。

一架F-14D携带着LANTIRN吊舱,2005年

LANTIRN计划在1980年9月发包,1983年2月AAQ-13导航荚舱、1983年7月AAQ-14瞄准荚舱交付美国空军测试,1984年12月完成测评,1985年3月美国空军允许该荚舱组进行小批量试生产,1986年11月批准以全速量产配备。第一批荚舱在1987年3月31日拨交美国空军,1989年9月达成初期作战能力标准,首次作战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

LANTIRN使用在空军的一些战斗机F-15E攻击鹰式战斗轰炸机F-16战隼战斗机(第40/42批次C/D型),还有海军F-14雄猫式战斗机(F-14后期型,被戏称为“炸弹猫” Bombcat)。LANTIRN显著增加了这些飞机的作战效能,使他们在低空飞行,晚上及白昼可以随意攻击地面目标,并使用各种各样的精确制导武器

目前,LANTIRN已经开始以AN/AAQ-33荚舱英语Sniper Advanced Targeting Pod替换初期配备的AN/AAQ-14瞄准荚舱,使飞行员及任务指挥官获得更好的观测品质与战术弹性。

系统构成 编辑

LANTIRN的设计目标是让1980年代以前设计的战斗机可以在不用大幅更动航电的状态下获得夜间超低空飞行与精准武器导引能力,整套系统会有两组设备:

AN/AAQ-13导航荚舱

配备Ku波段地形追沿雷达与前视红外线系统,采用数字化飞行操作系统的战机可与导航荚舱连线获得搜索数据,进行夜间超低空自动飞行。外销版本称为AN/AAQ-20探路者荚舱,为拔除地形追沿雷达的简化版。

AN/AAQ-14瞄准荚舱

配备前视红外线系统(FLIR)与激光标定组件的精准武器导引荚舱。在瞄准荚舱问世前,精准武器导引有AN/AVQ-10激光标定荚舱、AN/ASQ-153标定荚舱、AN/AVQ-26标定荚舱等,这些荚舱体积较大、导引死角大,因此作战时需要双机编队来解决导引死角问题。AAQ-14可转动的激光标定器解决了既有装备的缺陷。与AAQ-13一样有着拔除特殊功能的外销版本,称为AAQ-19神射手,它取消了导引AGM-65小牛导弹的模式(LANTIRN问世时的小牛导弹以红外线热影像瞄准)。

由于电子科技进步速度日新月异,AAQ-14被功能更好的瞄准荚舱取代的进度较快。1990年代美国海军为F-14采购的改良型称为AN/AAQ-25(LANTIRN 40K),它增设与GPS连线的功能,提升荚舱可用操作高度。美国空军从2005年起由分辨率更好的AAQ-33荚舱取代,美国海军则是选择了AAQ-28 LITENING荚舱。

在21世纪韩国采购F-15K战斗攻击机时,同时也购入由LANTIRN架构升级的虎眼荚舱,虎眼荚舱是将原本的第一代FLIR更换为分辨率更好的第三代FLIR(由AN/AAQ-33荚舱技术移植),并加装AN/AAS-42红外线搜索与追踪装置日语AN/AAS-42,目前虎眼荚舱在韩国、新加坡、卡达的F-15战机上配备运用。

另请参阅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Clancy, Tom. Fighter Wing. London: HarperCollins, 1995. 1996. ISBN 0-00-255527-1. 
  • 托尼·霍姆斯(2005年)。自由伊拉克行动中的美国海军F-14“雄猫儿”,鱼鹰出版有限公司。
  • 埃里克·希尔德布兰特(2006年)“任何时候,宝贝!”致敬和告别万岁的美国海军F-14“雄猫”,清除热媒体公司。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