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撞

(重定向自Mosh Pit

冲撞(英语:MoshingSlamdancing)是一种极端的舞蹈风格、重金属音乐互动文化[1]。参与者用手推、或用身体撞击彼此,这是由于演唱会听众主动以身体姿态去享受现场的音乐、展现对台上表演乐团的欢迎,以及重金属音乐的激烈特性形成这种动作。冲撞起源于1970年代末期美国加州华盛顿特区硬核朋克表演现场,随后在朋克摇滚鞭击金属油渍摇滚表演现场的观众也开始这样做,逐渐成为一种风行的舞蹈动作。从那时起,冲撞除了在朋克和重金属乐团的表演中会出现外,偶尔也能在各式各样的音乐流派里发现,包括另类摇滚电子舞曲嘻哈音乐这种同样精力充沛的音乐。虽然冲撞主要是在现场演唱会上进行的,但许多乐迷在私人空间听音乐时也会玩起这种动作[2]

冲撞
演唱会现场观众在舞台前冲撞
类型朋克摇滚重金属音乐的演出现场
发明者硬核朋克重金属的乐迷
发明年份1970年代末期
 美国加州华盛顿特区
一位观众在冲撞区上玩人群冲浪

冲撞是充满精力、非常自由、极富变化性和肢体接触的舞蹈动作,它可以独自一人、也可以从十几个人到几千人同时进行。在冲撞出现的场景中,视观众参与意愿的不同,周围会围着退开、没有参与的观众,将被撞出来的人推回冲撞范围内,这个由参与冲撞者所占领的范围即称为“冲撞区”(英语:Mosh Pit)。冲撞虽然主要是以手臂撞击对方,但也有较危险的挥拳“猛撞”(英语:Slam Pit)、俗称开圈[3]的漩涡“绕圈冲撞”(英语:Circle Pit)和观众们分为两边,再随音乐快速冲向对面的“死墙”(英语:Wall Of Death)等不同形式。冲撞通常是在靠近舞台的区域出现,因为最前方往往是较热情投入的观众[4]

冲撞是一种积极的乐迷回应或表达享受音乐的方式,大部分时候冲撞不会造成受伤,参与者通常也没有伤害他人的意图,而且会协助跌倒的人[2][5]。但是冲撞也有许多造成伤亡的纪录,它的危险性受到许多批评。其中“死墙”是最激烈、最极端的冲撞形式,这是鞭击金属乐迷发展出来的动作[6][7][8][9]

历史 编辑

词源 编辑

 
一群正在玩冲撞的乐迷。

1980年代初期,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硬核朋克场景中,“冲撞”一词才开始使用。早期,这种激烈舞蹈在乐迷杂志英语fanzine和其他文字纪录中经常被称为“捣乱”(英语:Mash),就像1982年华盛顿硬核乐团呐喊乐团英语Scream (band)的歌曲〈捣乱总动员〉。坏头壳乐团英语Bad Brains主唱保罗·哈德森英语H.R.被认为是首先用“捣乱”一词形容这种动作的人[10]。他在歌词和演出舞台上会使用“捣乱”一词,表示要捣乱就必须随着音乐的疯狂而疯狂,来煽动现场的观众进行侵略性和暴力的舞蹈。由于他的牙买加口音,观众总是听成“冲撞”(英语:Mosh[11]

到1980年代中期,冲撞一词开始广泛出现。鞭击金属乐团炭疽便在他们的《末日逼近英语Among the Living》专辑中使用了这个词[12]。冲撞一词逐渐代表死忠乐迷的象征和鞭击金属的狂热场景,例如死亡冲锋队英语Stormtroopers of Death的乐迷便很常在现场表演使用这个词。随着炭疽、超脱乐团麦尔文英语Melvins、死亡冲锋队在美国主流音乐市场取得商业成功,冲撞一词也成为流行术语。

起源 编辑

 
一群正在玩冲撞的乐迷。可以看到图片右侧是“冲撞区”,周围则围着退开、没有参与的观众。

在美国硬核朋克的第一波浪潮中,第一个可以被认定为冲撞的舞蹈可能起源于加州橘郡[13]。这种早期冲撞的例子可以在《朋克族的心态英语Another State of Mind (film)》、《城市斗争英语Urban Struggle》、《西方文明的堕落二部曲:金属年代英语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art II: The Metal Years》、《美国硬核英语American Hardcore (film)》等纪录片,以及当时的录影或节目存档中看到。当时加州的硬核朋克乐团如取暖团体英语Circle jerks黑旗乐团英语Black Flag (band)恐惧乐团英语Fear (band)肯尼迪之死英语Dead Kennedys都在橘郡受到乐迷欢迎。

兴起 编辑

到1980年代末期,美国硬核朋克的初期浪潮已经衰退,并分裂衍生成其他子流派。以西雅图为根据地崛起的油渍摇滚运动,即是直接从硬核朋克演变而成的许多音乐风格之一。透过几个油渍摇滚乐团的主流成功,“冲撞”一词成为北美洲流行的词汇,这种激烈舞蹈广泛的在许多其他音乐流派中传开。另类摇滚乐团明日巨星英语They Might Be Giants约翰·林奈尔英语John Linnell表示:“你在玩什么样的音乐、或你是什么样的乐团并不重要,每个乐迷去看表演都在玩冲撞,这是一种演唱会里的强制潜规则[14]

冲撞的丛集行为研究 编辑

201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家马修·比尔鲍姆英语Matthew Bierbaum带领团体分析了冲撞的丛集行为,他们透过YouTube观看演唱会影片,研究结果发现冲撞区中人们随机互相冲撞的速度分布,与二维气体英语Two-dimensional gas粒子的速度和运动方式十分类似[15]。研究人员利用电脑软件建立模拟人群的运动模型,发现冲撞是一种高度有序的行为。马修·比尔鲍姆表示:“尽管现场观众决定要不要玩冲撞是一种自发行为,但是从性质上来说,这种现象与气体粒子动力学相似”[1]。他在美国物理学会发言时说:“为什么这些本应是智慧生物的人类会在演出现场表现得像理想气体一样,我真的不知道”。在他们所研究的“绕圈冲撞”影像中,九成五的情况下人群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运动的,马修·比尔鲍姆认为应该是因为人类大部分都是右撇子[1]

观念、争议与受伤调查 编辑

wikiHow网站上的《如何在冲撞区里玩冲撞》文章中,描述了冲撞的注意事项。包括姿势(手臂挡在脸和胸前最安全)、穿合适的装备(牢固的鞋子,不要穿戴手表、戒指、项链、眼镜、尖锐硬物或背包玩冲撞)[16]。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博士生盖比·李奇表示:

另一位安全顾问公司的创始人兼执行长保罗·韦特海默表示:

对于乐迷来说,冲撞和舞台跳水是整个乐坛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有一种非正式的“行为准则”,特别是有经验的冲撞者知道如何玩得尽兴又能保护自己和他人,受伤风险自然也就被接受。但对于非乐迷或没有经验的人来说,这些活动被视为是反社会、暴力或具有破坏性的危险环境,这些人将会对参加演唱会感到却步或放弃出席[18]。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冲撞人群中时常会有麻烦制造者,他们发现这类型的人会以不恰当的方式进行冲撞(例如动作暴力、情绪失控、服饰有危险性、蓄意伤害周围的人),这些危险人物是使冲撞被污名化、失去原本初衷的主要因素[18]

受访者在该调查中透露因冲撞导致伤害的类型有:瘀伤、割伤、撞伤、刺伤、扭伤、骨折、鼻梁断裂、脑震荡、脱水、脱臼[18]。其中受过割伤和瘀伤的受访者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冲撞伤员都遇过割伤和瘀伤。有些场馆和主办单位已经禁止观众进行舞台跳水英语Stage diving人体冲浪英语Crowd surfing,并且最倾向于使用“三振出局”的方法,被警告三次的观众必须立即离场。然而这一禁令并没有产生太多成效,实际上,很少有行为过于激烈的观众被驱逐出场。有些业者也开始禁止人们坐在肩膀上,声称这在人群中也是危险的[18]

许多参与过冲撞的受访者建议,主办单位应该要广为宣导冲撞礼仪;在会场内设置专门的冲撞区域;在热门冲撞区安插体格壮硕的保全人员;设置更多的座位以减少站立人群;更严格控制会场内酒精和药物的使用;驱逐严重醉酒者、行为暴力及语言暴力人士;禁止尖锐物体;透过舞台形状的设计限制冲撞人群和控制人流。受访者认为,即使只采取上述的微小措施,也能有显著和积极的影响,因为大部分的冲撞参与者都值得信赖[18]

反对、批评与事故 编辑

1988年8月20日,枪与玫瑰摇滚怪兽音乐节英语Monsters of Rock登台演出时,现场十万人一拥而上,两名乐迷(十八岁的艾伦·迪克和二十岁的兰登·希格斯)在人群冲撞中受伤,乐团停止演奏并呼吁观众保持冷静,但那两名乐迷在到达医院被宣布死亡,导致该音乐节停办一年[19]。华盛顿特区后硬核乐团Fugazi 反对人们在他们的现场演出中玩“猛撞”。乐团成员会挑出那些玩激烈动作的观众,礼貌的要求他们停止妨碍其他观众,或者请他们到舞台上用麦克风向其他观众道歉[20]。1990年代,美国工业音乐团体巩固政权英语Consolidated (band)也表示反对。他们的第三张专辑《再来更多音乐英语Play More Music》中,他们在〈男人运动〉这首歌宣称冲撞的本质是不洽当的。

 
一面竖立在演唱会场地的“冲撞警告告示牌”。

1990年代,碎南瓜乐团的现场发生两起导致死亡的事件后,乐团也表达反对立场。1996年在爱尔兰都柏林的碎南瓜乐团演唱会上,17岁的伯娜黛特·奥布莱恩英语Bernadette O'Brien被群众冲撞受伤,后来在医院死亡,乐团表示曾警告受伤的危险性,观众仍不顾提醒[21]。在另一场演唱会上,主唱比利·寇根英语Billy Corgan对观众说:

不过,2007年9月24日,碎南瓜乐团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演唱会中,一名二十岁男性在冲撞后昏倒,拖出人群时已经失去意识,在医院试图挽救他之后宣告死亡[22][23][24]

 
两位观众在冲撞区上玩人体冲浪英语Crowd surfing

另类摇滚大条鱼乐团英语Reel Big Fish在1998年的专辑《为何他们的摇滚这么猛?英语Why Do They Rock So Hard?》中,他们在〈感谢你不玩冲撞〉这首歌的歌词里批评冲撞,表示那些在台下乱撞人的都是暴力流氓。美国重金属乐团战士帮乔伊·德曼奥英语Joey DeMaio是众所周知的反对者,他会在冲撞和人群冲浪出现时暂停演唱会,并称这样对其他乐迷是危险的[25][26]梦剧场创始成员之一的麦克·波诺英语Mike Portnoy曾在他的网站上发表批评:“我认为我们的观众已经懂得更加留意,而不是那种尽情冲撞的心态。我明白你们想要释放这种能量,可是人们一旦开始玩起来,就会荒谬的无法停下。所以这一次,我们有意识的希望,人们可以舒适的坐下来享受表演,而不用担心他们的腿被撞断、或者被玩冲撞的人踢到脸[27]”。

2001年1月26日,新金属乐团林普巴兹提特澳大利亚雪梨举行的大外出音乐节英语Big Day Out表演时,十六岁乐迷洁西卡·米哈利克英语Jessica Michalik在人群冲撞中惨遭挤压窒息,保全人员将她拉出后送到后台,由医护人员抢救,并注射了肾上腺素,她恢复意识后立即送往医院,但最后仍抢救无效宣告死亡[28][29]。该乐团主唱佛瑞·德斯特英语Fred Durst在许久之后表示:

当被问及今后如何阻止这样的悲剧,佛瑞·德斯特建议,活动主办单位应该在四周使用彩色旗帜作为代码,以便提醒台上表演的乐团有紧急情况发生[30]。这起乐迷因为冲撞导致死亡的事件,间接导致该团吉他手威斯·波尔兰英语Wes Borland离开乐团[31]。威斯·波尔兰在多年后透露,洁西卡·米哈利克的死亡是他离开乐团的原因之一,该事件立即让乐团内部充满悲伤的阴霾,他说:“那场悲剧让所有的意义都消失了,我意识到我们在做的事,可能是非常危险的。就像你和好友们高兴的去登山,突然有伙伴从悬崖跌下去,一切就变了样。我觉得这伤害真的太大了,这是令人无法承受的震撼打击”[31]

蛊戮金属乐团五指死拳英语Five Finger Death Punch一场在康乃狄克州的表演中,当乐团演奏〈心惊胆颤〉时一名年轻男性在冲撞中脚踝复合性骨折,乐团主唱伊万·穆迪英语Ivan L. Moody立刻停止表演,与吉他手佐尔坦·巴托里英语Zoltan Bathory一起跳入人群,并将受伤男子送到舞台上,然后紧急送往医院。伊万·穆迪回忆说:“我看着他的脸,问他‘是否还撑得住、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他还在震惊状态,然后回我说‘你们真是他妈的摇滚!’,发生这种事让我感到很糟”。佐尔坦·巴托里表示:“他撞爆了他的脚,我也扔下我的吉他,我们和他在一起,直到医护人员把他接走”[32]

2010年,蛊戮金属乐团上帝羔羊捷克布拉格的一场演唱会中,乐迷丹尼尔·诺斯克多次冲上舞台干扰演出,第三次冲上舞台后,主唱兰迪·布莱斯英语Randy Blythe将他推下了舞台,乐迷头部意外受到撞击,在演唱会结束后死亡[33]捷克首席检察官办公室捷克语Nejvyšší státní zastupitelství过失致死罪起诉兰迪·布莱斯[34]。并将他关押在潘克拉克监狱英语Pankrác Prison达38天[35]。2013年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兰迪·布莱斯对丹尼尔·诺斯克的死亡不具任何责任,尽管他对此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法院认为需负起最大责任的是活动发起人和现场安全人员。因此驳回了损害赔偿要求,并宣判兰迪·布莱斯无罪释放[36]滑结乐团的打击乐器手克里斯·费恩英语Chris Fehn,在谈到这起轩然大波时针对冲撞表示:“我认为,特别是在美国,冲撞已经变成一种霸凌的形式。如果一个玩冲撞的大个子站在中间,就会把任何靠近他的人撞飞,这就是不合常理的破事了,因为这已经不是它的本质,那些家伙需要被驱逐。适度的冲撞是有趣的,这让陌生人互相信任,有了伙伴的感受。但是不能过头,害别人受伤”[37]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Mosh Pit 中的物理學[v]. 译趣网. [2017-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9). 
  2. ^ 2.0 2.1 Tsitsos, William
  3. ^ 林欣仪,告五人、甜约翰、美秀集团 最爱大合唱的感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时报,2022年3月19日 [2023年4月11日]
  4. ^ 10 Epic Walls of Death. LoudWire英语LoudWire.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5. ^ Pogrebin, Robin. Hard-Core Threat to Health: Moshing at Rock Concerts. 纽约时报. 1996-05-09 [2007-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6). 
  6. ^ Nussbacher, Mike (2004) A Survivor’s Guide To The Mosh Pit. The Martl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TUYM: Get Into a Moshpit and Live to Tell About It.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8. ^ Sacahroff, Reaz (1996) Music: Pit Etiquet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ucson Weekly.
  9. ^ Irvine, Martha (1996) Moshing Exciting but dangero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ssociated Press. at rockmed.org
  10. ^ Bad Brains biography. From 2004's The New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 滚石 (杂志). 2004 [200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9). 
  11. ^ Bad Brains – History. peacedogman.com. 2002 [200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12. ^ 伊恩·克里斯蒂英语Ian Christe. 《野獸之聲:重金屬完全甩頭史英语Sound of the Beast》. 哈泼柯林斯. 2003. ISBN 0-380-81127-8. 
  13. ^ Erryroachpresents.com.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7). 
  14. ^ John Linnell, They Might Be Giants.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3). 
  15. ^ Silverberg, Jesse L.; Bierbaum, Matthew; Sethna, James P.; Cohen, Itai. Collective Motion of Humans in Mosh and Circle Pits at Heavy Metal Concert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3, 110 (22): 228701. Bibcode:2013PhRvL.110v8701S. PMID 23767754. arXiv:1302.1886 . doi:10.1103/PhysRevLett.110.228701. . Summarized in Moshers, Heavy Metal and Emergent Behaviour. Technology Review英语Technology Review. 
  16. ^ wikiHow to Mosh in a Mosh Pit. wikiHow. [2017-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17. ^ 17.0 17.1 Science Explains Why People Like Moshing So Much. Metal Injection英语Metal Injection. 2015-07-28 [2017-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Crowd Surfing and Moshing. Safeconcerts. 2008-11-23 [2017-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6). 
  19. ^ Guns n Roses at Donington ’88 – The Triumph and The Tragedy. Every Record Tells A Story. 2012-06-05 [2017-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3). 
  20. ^ Azerrad, Michael. 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 Scenes from the American Indie Underground 1981–1991 Reprint. 纽约: Back Bay Books. 2002: 第392–393页. ISBN 978-0-316-78753-6. 
  21. ^ 21.0 21.1 Unknown. Fan Crushed at Smashing Pumpkins Show. MTV. 1996-05-19 [200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1). 
  22. ^ Man dies in Smashing Pumpkins mosh pit. yahoo.ca. 2007 [200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6). 
  23. ^ Man Dies After 'Crowd-Surfing' At SMASHING PUMPKINS Show. BLABBERMOUTH.NET. 2007 [200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3). 
  24. ^ B.C. man dies after crowd-surfing at rock show. cbc.ca. 2007-09-26 [200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2). 
  25. ^ Heavy Metal Monday: Manowar. 2011-03-08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26. ^ xchousenx. joey demaio manowar - anti mosh psa. 2011-03-13 [1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通过YouTube. 
  27. ^ John Kotzian. An Interview with Dream Theater's Mike Portnoy (PDF). mikeportnoy.com. 2002-01-22 [2017-06-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9-10). 
  28. ^ Limp Bizkit 'devastated' by fan death.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 2001-02-01 [201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05) (英语). 
  29. ^ D'Angelo, Joe. Organizers Blamed In Limp Bizkit Mosh-Pit Death. MTV News. 2002-11-08 [2011-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4) (英语). 
  30. ^ 30.0 30.1 Glendinning, Lee. Limp Bizkit singer tells of emotional scars from Big Day Out tragedy. The Age (Melbourne, Australia). 2002-06-18 [2017-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英语). 
  31. ^ 31.0 31.1 Peter Vincent. Guilt over Australian fan's death felt like 'murder': Limp Bizkit. 雪梨晨锋报. 2013-10-03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32. ^ C. Duthel. Angelina Jolie - The Lightning Star. Lulu. 2012: 第175页. ASIN B007H0TR5U. 
  33. ^ Lamb of God 樂隊主唱 Randy Blythe 在捷克因過失致死案件被拘捕.. ROXY ROCKER 摇滚客. 2012-07-03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34. ^ Žalobce poslal zpěváka Blytha za smrt fanouška k soudu [State Attorney took Blythe the singer to court for the death of a fan]. aktualne.cz. 2012-12-03 [3 December 2012-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2). 
  35. ^ Americký metalista, který podle policie usmrtil člověka, opustil českou vazbu. denik.cz. 2012-08-03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36. ^ Josef Koukal. Soud metalového zpěváka Blytha osvobodil, je nevinen [The court has acquitted Blythe the metal singer, he is innocent]. novinky.cz. novinky.cz. 2013-03-05 [201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捷克语). 
  37. ^ Slipknot's Chris Fehn: Moshing Shouldn't Turn Into Bullying. Loudwire.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