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电脑

(重定向自OK Computer

《OK Computer》英国摇滚乐团电台司令1997年发行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当时这张专辑在英国音乐榜上名列第一,并且是他们在美国销量最好的一张专辑。《OK Computer》增强了乐队在海外的影响力,是电台司令最后一张在英国本土之外延迟发售的专辑。截至2007年,这张专辑在英国的销量达三白金,在美国则是二白金,[1][2]并且已经销售了超过840万份拷贝。[3]《OK Computer》收录了单曲“Paranoid Android”、“Karma Police”和“No Surprises”。

OK Computer
电台司令录音室专辑
发行日期1997年6月16日
录制时间1996年7月
(Canned Applause,
Didcot, Oxfordshire

1996年9月-1997年3月
St. Catherine's Court
Bath, England
类型另类摇滚
艺术摇滚
时长53:27
唱片公司Parlophone, Capitol
制作人Nigel Godrich, Radiohead
评价
电台司令专辑年表
The Bends
(1995年)
OK Computer
(1997年)
Kid A
(2000年)

这张专辑在牛津郡巴斯乡间与奈杰尔·古德里奇Nigel Godrich)一起创作。此人又参加了以后所有电台司令的专辑的创作。尽管《OK Computer》主要是用吉他演奏,但是他们在这张专辑中尝试了很宽的乐器范围,从很多当时著名的英伦摇滚与另类摇滚乐团中汲取了精华,并为以后他们风格的转变、实验性的增强埋下了伏笔。[4]歌词均由汤姆·约克创作,而专辑封面是由汤姆与另一位画家Stanley Donwood英语Stanley Donwood所创作。这封面所隐喻的是一些社会问题,尽管乐团否认他们是在做一张概念专辑。[5]

《OK Computer》得到公众及评论家很高的评价。这张专辑被认为是电台司令最经典、最具有标志性的作品。[6]1998年,本专辑入围葛莱美年度最佳专辑奖,并且获得了葛莱美最佳另类音乐奖。

背景

编辑

电台司令的上一张专辑,1995年的《The Bends》销量很好。所以他们的签约厂牌百代唱片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意愿来录这张唱片。百代唱片同意他们与当时还不是很有名的制作人Nigel Godrich一起创作这张唱片。他还曾经是专辑《The Bends》的制作人约翰·莱基John Leckie英语John Leckie)的助手。他还制作了几首乐队没有公开发行的音乐,乐队开始厌烦传统录音室的那种“过气”的,不私密的状态。[7]贝斯手科林·格林伍德Colin Greenwood英语Colin Greenwood)说:“我们做这张专辑的唯一概念就是想在远离城市的喧嚣的状态下自己来录制这张专辑。”[8]

电台司令认为他们的这张专辑并不会像上一张专辑会比The Bends更受欢迎;吉他与多种乐器的演奏者强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说:“我们在制作第二张专辑的时候只做自己想做的,我们忽视了所有的建议……做出了一张吸引特定人群的专辑,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再这样做一次。”[7]乐队同样想摆脱他们在The Bends中的音乐与歌词的风格;鼓手菲尔·塞尔韦Phil Selway英语Phil Selway)说:“The Bends 是一张极自我反省的专辑……我们在自己的灵魂中掠取了太多东西了。再做一遍那样的东西,或者再做一张那样的专辑对我们来说会很折磨的。”[9]

录音

编辑

在1996年早期,他们在牛津郡Didcot的一个叫做“Canned Applause”的被改装过的小屋中开始这张专辑的录制。这是他们第一次试着在传统录音环境之外录音。强尼·格林伍德说:“我们买了价值十四万美元的录音室器材来录制这张专辑。我们把这个行动录音室之类的东西移动到我们能去的地方,以捕捉那些环境的气氛。专辑有35%是在我们的排练场地录制的。你得就近小便,因为那里没有厕所和自来水。那里是乡间,你得开车进城才能找到东西吃。”[8]专辑收录了在Canned Applause录制的四首歌:“Subterranean Homesick Alien”、“Electioneering”、“No Surprises”和“The Tourist”。

1996年7月底与8月,他们短暂地中止了录音,转而进行巡回演出,接连参加几场欧洲的音乐节并发表Airbag等新曲。接着,在担任艾拉妮丝·莫莉塞特北美大型场次的演唱会开场时,他们表演了“Paranoid Android”、“Let Down”、“Climbing Up the Walls”与“Karma Police”等歌曲的早期版本。据闻,“Paranoid Android”在1996年夏天从一首有管风琴长独奏的十四分钟歌曲,演变为较接近专辑里听到的版本。[10]约克说:“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站在棚子(“室内圆形剧场”的工业用语)里的一万人面前,他们对我们[演奏]的东西实在没什么兴趣,迫使我们非常、非常迅速地对那些歌做很多修整……在巨大而呆板的水泥建筑里演奏时,有些东西对歌曲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歌需要听起来又大又混乱,像是拍打着墙壁一样。”[11]

九月,电台司令继续与古德里奇进行录音。他们移往圣凯撒琳宅邸(St Catherine's Court英语St Catherine's Court),那是一座位于巴斯附近的历史建筑,当时为演员珍·茜摩尔所拥有;在那里,《OK Computer》在没有唱片公司压力的情况下录制完成。然而,除了唱片公司以外,还有另一种期限。在圣凯撒琳宅邸完成的第一批歌曲之一“Exit Music (For a Film)”是导演巴兹鲁曼为他同年年底上映的改编电影《罗密欧+茱丽叶》(Romeo + Juliet)委托制作的。强尼·格林伍德说:“〔和以前的专辑相比〕气氛上主要的不同处在于……录音室的经验。我们年纪都相近,二十几快三十,又在不知名的地方做唱片。那里也没有既存的专家。那不是个真正的录音室,而我们又让我们的朋友〔Stanley Donwood〕在录音室里同时制作封面。我们处在人生里的同一个阶段,而所有人都为了一件事合作,还蛮令人兴奋的。”[12]

他们充分运用了整栋房子里各种不同的房间和气氛,与外界的隔绝则使得时间的步调不同,让工作时间更有弹性且具自发性。吉他手埃德·奥布赖恩在评论录音过程时,说他感觉:“最大的压力是实际完成它。没有人给我们任何期限,而且我们有完全的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我们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有点害怕真的把东西完成。”然而,他们决定在夏天之前要发行一张新唱片,因而唱片于1997年1月录制完成,并于同年3月在艾比路录音室完成混音[13]

单曲与发行

编辑

根据塞尔韦的说法:“我们第一次把专辑送到Capitol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大概是‘商业上的自杀’。他们并不怎么喜欢它。那时候,我们就感觉害怕了。这专辑会得到怎样的评价?”[9]强尼·格林伍德说:“听到专辑之前,他们就预估要卖多少张《OK Computer》。然后他们听到了专辑,就把预估值砍到剩下一半或四分之一,我想。”[7]

虽然他们的唱片厂牌“没在《OK Computer》里听到任何稍微像是单曲的歌,更别说是‘Creep’那种歌”,[12]乐团还是选择了六分半的“Paranoid Android”作为先行单曲。这首歌在英国排行第三,是电台司令当时名次最高的单曲,但是,由于歌曲的长度,以及缺少电台播放用的较短版本,这首歌在其他国家的电台并不常播放。接下来的单曲“Karma Police”和“No Surprises”的排名不如第一支单曲高,但在英国都打进前十名,“Karma Police”也在美国的另类现代摇滚电台成为热门歌曲。这支单曲是电台司令继“Creep”之后又一首在美国成功的作品。

电台司令也把专辑的成功归功于唱片公司的大力行销。Parlophone为专辑做了不寻常的广告,包括英国高知名度报纸的全版广告和地铁广告。广告内容是白底黑色大字的“Fitter Happier”歌词。[9]在美国,Capitol唱片总裁盖瑞·格希(Gary Gersh)被问到专辑发行后的宣传活动时说:“在他们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乐团之前,我们都不会放弃。”[12]

埃德·奥布赖恩说:“当我们窝在录音室做《OK Computer》的时候,我们非常引以为荣。但录音过程进行越久,我们就变得越不确定——再怎么说,人很难保持客观。带子送到全世界的唱片公司员工那边的时候,行销人员对于专辑的销售并非完全乐观,英国除外,那里的人一致认为它很棒。所以我们有点紧张,因为我们想要让大家听到我们的音乐。这张专辑的成功让人上了一课。它突显了电台和唱片公司低估大众所能聆听的音乐这件事实。这并不是超乎人们理解能力的东西。我们也是人,而且我们在做这种音乐;其他人也会了解的。”[12]

音乐风格

编辑

声音风格与所受影响

编辑

关于《OK Computer》,约克说“我们脑子里有一种必须录在带子上的声音……一种你第一次听的时候或许有点吓人的气氛,但也只到(沙滩男孩的)《宠物之声》的程度……还有像是潘德瑞茨基的作曲家,带点独特的氛围,无调性的怪东西。我们完全没听任何流行音乐,但不是因为我们讨厌流行音乐——是因为我们以前做的是流行音乐……迈尔士·戴维斯的《即兴精酿》(Bitches Brew英语Bitches Brew)是让我们觉得东西听起来应该怎样的起点;它的声音极度浓密又吓人。那就是我试图得到的〔声音〕——那就是我脑子里的声音。除此之外,我只会在一张〔恩尼奥〕莫里科内的唱片上听到那个声音。我从来没在流行音乐里听见它……并不是我们自负傲慢什么的,只是好像‘这样就是说出我们真正想说的’一样。”[12]

在这段时间,电台司令受到作曲家莫里科内和潘德瑞茨基很大的影响,[14][15]此外还受到DJ Shadow的影响。这张专辑的制作风格类似菲尔·斯派克特Phil Spector)的音墙英语Wall of sound技术,[14]因而表现出和他们以前的专辑完全不同的音乐质地,以及他们从出道单曲“Creep”以来在风格上的成熟。报刊评论把《OK Computer》和平克·佛洛伊德1973年的专辑《月之暗面》做了许多比较。强尼·格林伍德称赞了平克·佛洛伊德的专辑《Meddle》,但也批评他们之后的专辑和前卫摇滚这一派,说自己和他们音乐上的相似处并不是刻意造成的。[7]

歌词风格

编辑

由于音乐方向的转变,电台司令也在歌词里表现出更多偏执,像是“Fitter Happier”这首歌,约克说它是1990年代广告标语的“清单”。[16]这首歌由苹果电脑Power Mac里的语音合成软件“MacinTalk Pro”的预设语音“演唱”。[16]约克写歌词时本来打算自己演唱,但他说当他尝试让电脑“念”那些歌词时,很奇怪地,产生的效果更富有情绪。[17]

约克如此描述他的歌词从1995年较为私人的《The Bends》以来的转变:“在这张专辑里,外在世界成为一切……我只是在为我周围移动得太快的东西拍照。”[12]他举出,“Electioneering”主要的灵感来源是诺姆·乔姆斯基的作品,“Exit Music (For a Film)”的灵感来自莎士比亚,而“Paranoid Android”则来自披头士的歌曲“Happiness is a Warm Gun”和道格拉斯·亚当斯的著作《银河便车指南》。[17]虽然“Paranoid Android”的三段式音乐架构被拿来和皇后的“波希米亚狂想曲”比较,但强尼·格林伍德说:“它其实没有复杂到可以成为‘波希米亚狂想曲’。”[17]

电台司令坚称,虽然专辑里的歌曲有共同的主题——速度、[7]科技、经济全球化和英国的现代生活——但他们没打算架构任何清晰的“故事”,也不认为《OK Computer》是一张“概念专辑”。[5]约克也否认《OK Computer》是一张完全私人的专辑,他说专辑里的每首歌都是从不同人的观点拍下的“快照”,因此还驱使他在每首歌里都改变歌唱风格。[18]然而,他们认为这张专辑要整张听完。奥布赖恩说:“我们花了两个礼拜排专辑曲目的顺序。每首歌前后的曲目真的很重要……这不是一张概念专辑,但有连贯性。”[5]

概念

编辑

《OK Computer》经常被认为是在描绘反乌托邦,而它的插图则与乔治·奥威尔的小说有关,特别是《一九八四》。电台司令在音乐生涯中曾数度引用欧威尔的作品。[19]然而,约克说:“《OK Computer》里的音乐有很多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只有当你阅读歌词的时候才会产生不同的想法。”[20]专辑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它似乎有个循环的故事。在开场曲“Airbag”里,有个人从可怕的车祸中生还,而最后一首歌“The Tourist”则写着“他们问我到底要去哪里/用每秒一千呎的速度”,并且以“嘿,老兄,慢一点”的合唱结束。不过,他们说这并不是刻意的设计,但他们完成曲序编排之后有注意到这一点。[7]

约克解释了专辑名称的意思:“我们最近去日本宣传,最后一天的时候,我们在一间唱片行里,有个年轻人用尽全力大喊‘OK Computer!’,真的、真的喊得很大声。然后他让五百个人同时反复呼喊……我录下来了。听起来很惊人。这让我想到可口可乐在1970年代搞的惊人广告‘我要教全世界歌唱’(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英语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那种每个种族、每个国家都在喝这种汽水的想法……那其实是一句屈从、恐惧的话……”[11]电台司令说过,“OK Computer”本来是为专辑录制的一首歌的标题,这首歌没有收录在专辑里,但之后改名“Palo Alto”并收录为《Airbag/How Am I Driving》EPB面曲。

封面

编辑

专辑的封面设计是Stanley Donwood英语Stanley Donwood制作的影像与文字拼贴,他也和约克共同设计了几张电台司令的唱片封面。封面有一部分是电脑制作的拼贴,由约克设计;其他则是Donwood的手绘作品。有些文字是隐藏的,包括几个世界语的词组。[21]约克解释了封面的主题,说道:“有人被推销而买了并非真正想要的东西,而有人表现友善是因为他们试图卖出产品。那就是它对我的意义。这很令人难过,同时也很古怪。所有封面之类的东西……我们选择在[完成专辑]之后才进行……那都是我在歌曲里没说的事情。”[13]

评价

编辑

OK Computer是1990年代最广受赞誉的专辑之一[6],曾出现在许多评论家的推荐唱片清单和听众票选名单中。举例如下:

  • 1997年入围水星音乐奖
  • 2001年,《Q》杂志选出过去十五年的五十大流行音乐专辑,将本专辑列为第一名。[22]
  • 2003年,获选为《NME》杂志的史上第十六大专辑。
  • 2003年,在《Pitchfork Media》杂志的1990年代百大专辑名单上,本专辑为第一名。[23]
  • 2003年,获选为滚石杂志五百大专辑第162名。
  • 2005年,《Spin》杂志将之选为过去二十年间的第一名专辑。[24]
  • 2006年,获选为《时代》杂志百大专辑之一。[25]

虽然自从发行至今,乐评几乎一致肯定本专辑,但仍有一些批评。Robert Christgau给《OK Computer》的评级为B-,但他说这张专辑缺乏“灵魂”而“枯燥”,而且比不上Pink Floyd。[26]Andy Gill英语Andy Gill在《独立报》里的评论大致上是正面的,但他也写道:“虽然很有野心,但《OK computer》终究不如《The Bends》般令人印象深刻,这两张专辑有类似的情感纠葛,但后者旋律较佳。恣意表现出意志消沉的专辑很容易让人留下印象,但终究不易受到喜爱。”[27]

影响

编辑

由于《OK Computer》发行时正值Britpop式微,以及政治上的彻底改变,评论家认为专辑的主题包含英国大众的意见,这也就解释了专辑在英国受到的热烈回响。[28]约克说他的歌词是受到一本关于保守党政府1997年下台前二十年执政的书影响,也受到集约畜牧全球化的影响。[29]然而,约克接受访问时表示,对于一切会不会在布莱尔的“新工党”政府执政下有所改变,他不抱什么希望。[13]也因为时间接近2000年,有很多人觉得专辑的调性带有千禧年主义[29]

有些评论家认为《OK Computer》扼杀了1990年代的Britpop,[30]因为专辑发行后的几年,英国吉他流行乐的主流风格变得比较缓慢而忧郁。很多比较新的音乐运动也使用类似的复杂而气氛独特的编曲。崔维斯乐团与电台司令的制作人奈杰尔·古德里奇合作,创造出《The Man Who》专辑里慵懒的流行乐质地,这张专辑也成为英国1999年最畅销的专辑。其他评论家则认为电台司令使前卫摇滚和有野心的概念专辑在主流市场中复活,[31]虽然电台司令否认他们属于前卫摇滚一派。事实上,电台司令成员说,他们之所以在下一张专辑《Kid A》中打破《OK Computer》的风格,原因之一是乐坛充满“听起来像我们的乐团”。[32]

几个之后受到欢迎的乐团,包括酷玩乐团缪斯乐团[33]街趴乐团英语Bloc Party[34]电视电台乐团英语TV on the Radio[35]都曾表示他们的音乐形式受到《OK Computer》影响。有些电子、爵士与古典[36]乐家也把这张专辑列为影响之一。这张专辑的歌曲也被其他歌手广泛翻唱,还发行过整张《OK Computer》都变成不同风格的翻唱专辑,像是2006年雷鬼Dub风格的《Radiodread》,或是Stereogum网站于2007年发行的地下摇滚致敬专辑《OKX》。

曲目

编辑

所有歌曲均由汤姆·约克强尼·格林伍德埃德·奥布赖恩科林·格林伍德菲尔·塞尔韦创作。

  1. Airbag – 4:44
  2. Paranoid Android – 6:23
  3. Subterranean Homesick Alien – 4:27
  4. Exit Music (For a Film) – 4:24
  5. Let Down – 4:59
  6. Karma Police – 4:22
  7. Fitter Happier – 1:57
  8. Electioneering – 3:51
  9. Climbing Up the Walls – 4:45
  10. No Surprises – 3:49
  11. Lucky – 4:20
  12. The Tourist – 5:25

发行记录

编辑
国家 日期 厂牌 形式 编号
日本 1997年5月21日 Toshiba-EMI CD TOCP-50201
英国 1997年6月16日 Parlophone LP×2 NODATA02
卡带
CD CDNODATA02
加拿大 1997年6月17日 Parlophone CD 55229
美国 1997年7月1日 Capitol Records CD 55229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tatistics: UK Bestsellers. [200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4). 
  2. ^ Gold and Platinum Database Search. [200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2). 
  3. ^ 存档副本.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6). 
  4. ^ Kent, Nick. "Happy Now?" Mojo, June 2001.
  5. ^ 5.0 5.1 5.2 Wadsworth, Tony. The Making of OK Computer. The Guardian (GreenPlastic.com). 1997-12-20 [2007-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1). 
  6. ^ 6.0 6.1 Acclaimed Music: OK Computer.. Acclaimed Music. [2007-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6). 
  7. ^ 7.0 7.1 7.2 7.3 7.4 7.5 Cordes, Marcel. Interview with Jonny. FollowMeAround.com. 1998-01-29 [200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8. ^ 8.0 8.1 Glover, Adrian. Radiohead - Getting More Respect. Circus (GreenPlastic.com). 1997-08-01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7). 
  9. ^ 9.0 9.1 9.2 Cantin, Paul. Radiohead's OK Computer confounds expectations. Ottawa Sun (GreenPlastic). 1997-08-19 [200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9). 
  10. ^ Thom Yorke loves to skank. Q Magazine (AtEaseWeb.com). 2002-08-12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3). 
  11. ^ 11.0 11.1 Sakamoto, John. Radiohead talk about their new video. Jam!. 1997-06-02 [2007-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6).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The Making of 'OK Computer'. Spin magazine. Citizen Insane. 1998-01-01 [200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8). 
  13. ^ 13.0 13.1 13.2 Renaissance Men. Select (followmearound.com). 1997-12-01 [200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14. ^ 14.0 14.1 Randall, Mac. The Golden Age of Radiohead. Guitar World (GreenPlastic). 1998-04-01 [200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15. ^ The Making of OK Computer. The Guardian (greenplastic.com). 1997-12-20 [200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1). 
  16. ^ 16.0 16.1 Radiohead- Fitter Happier. radiohead.tripod1.com. [2007-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17. ^ 17.0 17.1 17.2 Sutherland, Mark. Return of the Mac!. Melody Maker (GreenPlastic.com). 1997-05-31 [2007-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7). 
  18. ^ Sutcliffe, Phil. Death is all around. Q Magazine (followmearound.com). 1997-10-01 [200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1). 
  19. ^ 2000年的一首歌“Optimistic”引用了《动物农庄》;2003年有一首歌称为“2+2=5”,引用自《一九八四》;2005年,电台司令在他们的部落格引用了欧威尔的文字:“政治语言……是用来让谎话听起来诚实、让杀人变得可敬、让纯粹的空谈看似充实的东西。”
  20. ^ Plagenhoef, Scott. Interview: Thom Yorke. Pitchfork.com (Pitchfork Media). 2006-08-16 [200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4). 
  21. ^ Translations into English can be found in an unofficial Radiohead FAQ he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Radiohead romp home in Q poll. BBC. [2007-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3). 
  23. ^ 001. OK Computer. Pitchfork. pitchfork.com. [200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2). 
  24. ^ 01. OK Computer. Spin Magazine. spin.com. [200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25. ^ Tyrangiel, Josh; Light, Alan. The All-Time 100 albums. Time. 2006-11-13 [200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4). 
  26. ^ Christgau, Robert. Radiohead.. [2008-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27. ^ First Impression: 'OK Computer' by Radiohead, 13 June 1997 , The (London). Find Articles.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28. ^ Lusk, Jon. Radiohead: OK Computer. BBC. bbc.co.uk. [200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30). 
  29. ^ 29.0 29.1 OK Computer cover story (Is OK Computer the Greatest Album of the 1990s?). Uncut Magazine. uncut.com. 2007-01-01 [200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6). 
  30. ^ Ten Years On – Death Of Britpop. BBC 6 Music. bbc.co.uk. 2006-06-14 [200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5). 
  31. ^ Allen, Matt. Prog's progeny. Guardian (guardian.co.uk). 2007-06-14 [200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32. ^ Murphy, Peter. How Radiohead learned to loathe the bomb. Hot Press (laurahird.com). 2001-10-11 [2007-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33. ^ Blogposts | The Guardian. the Guardian.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4) (英语). 
  34. ^ Introducing Bloc Party. DrownedInSound. 2003-12-02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6) (英语). 
  35. ^ TV on the Radio: Coming in Loud and Clear. The Washington Post. 2007-04-12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36. ^ Classical conductors on Radiohead & Greenwood. Radiohead At Ease [In Rainbows]. 2007-04-30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0). 

延伸阅读

编辑
  • Tim Footman. Welcome to the Machine: OK Computer and the Death of the Classic Album (Chrome Dreams, 2007).
  • Dai Griffiths. OK Computer (33 1/3 Series,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