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蛛形纲的一目节肢动物
(重定向自Scorpion

蝎子学名Scorpiones)是一种有8只脚的掠食性蛛形纲节肢动物[2],具有一对可固定猎物的钳足与细长且分节的尾,尾部末端为带有毒液螫针。蝎子的体长约在9 mm(0.35英寸)(Typhlochactas mitchelli英语Typhlochactas mitchelli)至23 cm(9.1英寸)(斯氏异蝎)之间。[3]最早的蝎子出现于4亿3千万年前的志留纪,在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均有分布,目前现存在蝎目底下有13科共约1750[4]。所有的蝎子都具有毒针,但大部分的物种均不对人类造成威胁,甚至在被叮后不需要接受任何医疗支援[5]。目前已知仅有25种蝎子的毒液会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主要属钳蝎科)。[6]

蝎目
化石时期:437–0 Ma
志留纪早期 – 现今[1]
土耳其黑肥尾蝎Androctonus crassicaud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蛛形纲 Arachnida
目: 蝎目 Scorpiones
C. L. Koch, 1837
总科

分布

编辑

它们广泛的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超过1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温带,除了南北极和其他寒带地区,其他地区均有分布。

外部形态

编辑

蝎的身体一般可分为3部分,即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头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称为躯干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分节,呈尾状,又称为尾部。整个身体极似琵琶状,全身全表面为高度几丁质化的硬皮。也有的把蝎体直接分为躯干部和尾部2部分。蝎子的尾部末端有一个毒囊,内有毒液,连一毒刺。蝎子就是用它来杀死猎物和御敌。 成蝎体长约50至60毫米,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组成。蝎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胸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有附肢6对,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螯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触肢,可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毒针与毒液

编辑

所有已知的蝎子种类均具有含有多种[7]的毒液并利用毒液来麻痹或杀害猎物。

虽然蝎子可以利用毒液杀死猎物,但它们依然多半倾向使用蛮力,而毒液有时候则用来自我防卫上。储存在蝎子尾节中一对毒囊的毒液含有多种化合物(包括神经毒素酶抑制剂等),可对部分特定的猎物造成多种症状。在目前已知的超过1,000种蝎子之中,仅有25种能对人类的性命造成威胁,大部分均为钳蝎科的成员(包括以色列金蝎鳄背蝎属英语Hottentotta木蝎属英语Centruroides肥尾蝎属[8][9]

来源于蝎子毒液的氯毒素(CLTX)被证明能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结合,已被用作显像剂指导胶质母细胞瘤切除手术,以及携带放射性同位素和其它疗法到胶质母细胞瘤肿瘤中。

萤光

编辑
 
黑色的蝎子在黑光灯照射下呈现出蓝绿色的萤光

蝎子由于表皮内含有萤光化学物质,因此当暴露在某些波长下的紫外线(像是黑光灯)时会散发出蓝绿色的萤光。目前所知的化学物质包含β-咔啉。手持紫外灯常被科学家用来在夜间田野调查中寻找蝎子。这些萤光物质会随着每一英语instar成熟骨片英语sclerite硬化时同时累加[10],也因此只有成蝎会发出比较明显的萤光。透过身上的萤光,蝎子可以感测到原本不可见的紫外线,协助它们快速寻找到阴暗处[11]

生长概况

编辑

一般情况蝎子在野外生活,从幼蝎到成蝎约需1000天(2年9个月时间);而在南方或温室饲养可大大缩短生长周期。蝎子必须蜕去旧皮方能增长躯体,蝎子一生一般共蜕皮6次[12]。蝎子的寿命一般为为8~9年,长的可达13年[13]

野外生长

编辑

蝎子在野外生长一年中可分为生长期、填充期、休眠期和复苏期。

  • 生长期:从清明白露(约150~160天),这是蝎子全年中营养生长和繁殖生长最佳时期。
  • 填充期:从秋分霜降(大约40~50天),蝎子积极贮备营养,做好入蛰前的准备。
  • 休眠期:从立冬雨水(约120~130天),蝎子的生长发育完全停顿,处于休眠蜷伏、完全不吃不喝的状态。
  • 复苏期:从惊蛰清明(大约30~50天),处于休眠状态的蝎子逐渐开始苏醒出蛰活动。

温室饲养

编辑

在温室(或南方)饲养蝎子,像是帝王蝎五线滑尾蝎,则可大大缩短生长周期。在食物丰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般经8~10个月,幼蝎便可长大;母蝎在一年之中可以繁殖2次,从而基本上改变了蝎子的生长时间和繁殖周期。

生命周期

编辑

蝎子的一般寿命大约8年左右,而繁殖生育期约有5年左右。按生长发育阶段为分为1-7龄蝎、孕产蝎。其中1-7龄蝎的年龄不是按年度计算,而是按脱衣次数计算。在温室条件下幼蝎4天左右可长到1~2龄;50天左右可长到2~3龄, 105天左右可长到3~4龄;160天左右可长到4~5龄;215天左右可长到5~6龄大约; 280天左右可长到6~7龄。

生理习性

编辑
  • 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 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
  • 蝎子虽是变温动物(现称外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生产、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蝎子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因此,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掌握。
  • 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蝎子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 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据报导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 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皆会极力回避,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十分危险,甚至会致死。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终止进食、交尾繁殖、产子等。

饮食

编辑

蝎子属于肉食性动物,以各种节肢动物为食,如各种昆虫、陆生软体动物等,尤其喜食柔软、多汁含蛋白质丰富的小动物。喜食各种蜘蛛蝗虫的若虫、蟋蟀地鳖虫蛞蝓黄粉虫米蛾玉米螟的幼虫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蟋蟀,蟑螂等是最理想的食物,而红肉(例如鸡肉,猪肉,鱼肉等)对于蝎子而言有引起肠炎风险,故不推荐食用。在食物缺乏、缺水、干燥或居住密度过大的情况下,蝎子之间会出现相互残杀现象。

繁殖

编辑

蝎子为雌雄异体动物,性成熟的母蝎,一年有两次发情期。一次是在5~6月份,这叫“产前发情”;一次是在母蝎产仔蝎后,仔蝎脱离母背不久,约在8月份后发情,这叫“产后发情”。母蝎发情后,特别是初产母蝎第一次发情后,必须立即捉放公蝎进行交配。在一窝蝎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一般为3:1,即“3雌1雄”。

分类

编辑

目前已知蝎目中包含13科约1,750种与亚种,与111个灭绝种[14]

根据最新研究,目前还有四个科和一个亚科除于分类未定(Incertae sedis)状态,其余科的归类遵循“Phylogenomics facilitates stable scorpion systematics Re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s of Vaejovidae and a new higher-level classification of Scorpiones (Arachnida)”这篇文献的结果(除Akravidae科,由于该科为单型科,且样本无活体,故未被研究,现置于Chactoidea超科下)。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中药

编辑

中医有以蝎子入药,中药名全蝎, 是指整个的蝎子。全蝎具有“熄风镇痉、消炎攻毒、通络止痛”功能,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炎症、乙肝、肿瘤”等病。

文化

编辑

希腊神话中,猎人俄里翁被毒蝎螫死。(猎户座天蝎座的由来)

 
中国北京街头的蝎子小吃。

中国料理中,有一道炸蝎子[15],也有全活的吃法;北京街头也有用竹签串起的蝎子作为小吃。

西藏佛教中,有始创人莲花生大士向九头廿七眼的巨型铁蝎求法的故事。

埃及神话中,塞尔凯特女神常被描绘成一只蝎子或是一位头顶蝎子的女性,被视为是法老的守护神,也作为保护人们免于毒害与蛇咬的女神。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蝎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
  • 全蝎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全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参考文献

编辑
  1. ^ Andrew J. Wendruff; Loren E. Babcock; Christian S. Wirkner; Joanne Kluessendorf; Donald G. Mikulic. A Silurian ancestral scorpion with fossilised internal anatomy illustrating a pathway to arachnid terrestrialis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 Article number 14. doi:10.1038/s41598-019-56010-z. 
  2. ^ Scorpion facts and information. ScorpionWorlds. [19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3. ^ Manny Rubio. Commonly Available Scorpions. Scorpions: Everything About Purchase, Care, Feeding, and Housing. Barron's. 2000: 26–27 [2018-07-20]. ISBN 978-0-7641-122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claims [...] Heterometrus swammerdami, to be the largest scorpion in the world [9 inches (23 cm) 
  4. ^ František Kovařík. Illustrated catalog of scorpions, Part I (PDF). 2009 [January 22,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10-26). 
  5. ^ Diseases and Conditions – Scorpion stings. Mayo Clinic. [3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4). 
  6. ^ Polis, Gary A. The Biology of Scorpio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22-10-08]. ISBN 978-0-8047-124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9) (英语). 
  7. ^ de la Vega, Ricardo C. Rodríguez; Vidal, Nicolas; Possani, Lourival D. Scorpion Peptides. Handbook of Biologically Active Peptides. Elsevier. 2013: 423–429 [2022-10-08]. ISBN 978-0-12-385095-9. doi:10.1016/b978-0-12-385095-9.0005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英语). 
  8. ^ Gordon Ramel. The Earthlife Web: The Scorpions. The Earthlife Web.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9). 
  9. ^ ThinkQuest: Poisonous Animals: Scorpions. 2000 [December 16,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03). 
  10. ^ Stachel, Shawn J; Stockwell, Scott A; Van Vranken, David L. The fluorescence of scorpions and cataractogenesis. Chemistry & Biology. 1999-08, 6 (8) [2022-10-08]. ISSN 1074-5521. PMID 10421760. doi:10.1016/S1074-5521(99)800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英语). 
  11. ^ Gaffin, Douglas D.; Bumm, Lloyd A.; Taylor, Matthew S.; Popokina, Nataliya V.; Mann, Shivani. Scorpion fluorescence and reaction to light. Animal Behaviour. 2012-02-01, 83 (2) [2022-10-08]. ISSN 0003-3472. doi:10.1016/j.anbehav.2011.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3) (英语). 
  12. ^ 蝎子的蜕皮.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13. ^ 蝎子会蜕皮吗?寿命是多长?.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14. ^ Dunlop, Jason A.; Penney, David; Tetlie, O. Erik; Anderson, Lyall I. How many species of fossil arachnids are there. Journal of Arachnology. 2008-08, 36 (2) [2022-10-08]. ISSN 0161-8202. doi:10.1636/CH07-8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英语). 
  15. ^ Forney, Matthew. Scorpions for Breakfast and Snails for Dinner.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6-11 [2022-10-08].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美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