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傣那文

瑞丽江的河水在话题“中国傣族支系及语言文字异名诸家说”中的最新留言:3年前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云南专题 (获评初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云南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云南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中国傣族支系及语言文字异名诸家说

编辑

只讨论中国境内有分布的九大傣族支系。

支系 名称 语言 文字
异名 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 异名 维基百科
1 德宏傣族 傣讷[1]、傣那[2][1][3][4]、傣纳[5]、傣勒[1][6][7][8][4][9]、傣㐻[10][11]汉傣[1]旱傣[7][4]、傣泐[12] 傣那 德宏傣语 德宏傣文[13](德傣文[1])、傣讷文[1]、傣哪文[13][14]、傣那文[7][15][12] 傣那文
2 版纳傣族 傣泐[2][1][3][16][17]、傣仂[4][11]、傣版纳[12]水傣[1] 傣仂 傣仂语 西双版纳傣文[13](西傣文[1])、傣泐文[1][16][12]、傣仂文[13][10][11][18][15]、老傣泐文[19]、新傣泐文[19] 西双版纳傣文老傣文傣仂文
3 新平傣族 傣亚[1]、傣雅[1][20][21](花腰傣[1] 红金傣语 新平傣文[1]、傣亚文[1]
4 金平傣族 傣端[22]、傣皓[1]、白傣[22][1][23][18]水傣[1][23] 白泰 傣端语 傣皓文[1]、傣端文[22][13][24][15][12]、金平傣文[22][1][13][15][14][12] 傣端文
5 元江流域傣族 傣格[1]、傣德[20]、傣涨[20]、傣卡[20][25]汉傣[14])、傣洒[25]、傣啦[1](傣拉[14])、傣仲[1][20][14]、傣沙[1](沙傣、傣赛[14])、傣尤[1](傣友[14])、水傣[1]
6 红傣 傣亮[1][12]、红傣[1] 红泰 傣赪语
7 黑傣 傣朗姆[1]、傣郎[20]、傣罗[23][14]、黑傣[1][23][18]旱傣[1][23] 黑泰 傣黕语 傣黕文
8 傣綳 傣绷[1][4][24]、傣崩[26]水傣[1] 傣绷文[1][13][27][10][11][15][12]、傣蓬文[14]、掸文[12] 傣绷文
9 傣艮 傣艮[1]、泰艮[1]、傣恒[26]水傣[1] en:Khün language 傣艮文[1]、傣痕文[13]

德宏傣族(傣那)分为傣勒和傣德,对应汉傣与水傣[6][7][8][4][9],但常把傣勒作为傣那的正溯。瑞丽世居傣族又称傣卯[6],梁河世居傣族又称傣底[8],耿马与佤族杂居的傣族又称傣来[27]

@瑞丽江的河水柳漫
我补充了一些语言文字研究的参考书籍。
印度阿萨姆邦傣族有阿函[18]、阿含[15](阿含人[28])、阿洪[15][12](阿洪人[15])、阿洪傣[15][12](即傣阿洪:tai²ahom¹)、阿洪姆[12]等称呼-- 韦波DaegBo 2021年2月16日 (二) 09:56 (UTC)回复

参考资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高立士. 傣族支系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8, (6): 22-27. 
  2. ^ 2.0 2.1 梁敏 张均如. 壯侗語族概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05: 8. ISBN 7-5004-1681-4. 
  3. ^ 3.0 3.1 江应梁. 傣族史.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3: 515. ISBN 11140·24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4. ^ 4.0 4.1 4.2 4.3 4.4 4.5 郑光鼎,李应权 主编; 云南省盈江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盈江县志.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7: 551. ISBN 7-5367-1492-0. 
  5. ^ 莫如德 主编;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45. ISBN 7-222-02625-8. 
  6. ^ 6.0 6.1 6.2 陈江 主编; 云南省瑞丽市志编纂委员会 编. 瑞丽市志.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6: 671. ISBN 7-80543-518-9. 
  7. ^ 7.0 7.1 7.2 7.3 何萍 主编; 云南省潞西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潞西县志.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3: 420. ISBN 7-54150-685-0. 
  8. ^ 8.0 8.1 8.2 杨达伟 主编; 云南省梁河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梁河县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 725. ISBN 7-222-01147-1. 
  9. ^ 9.0 9.1 段月华,姜德发 主编; 云南省陇川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陇川县志.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5: 814. ISBN 7-5367-3082-9. 
  10. ^ 10.0 10.1 10.2 喻翠容. 傣語簡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0.08: 3;101. ISBN 9049·11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11. ^ 11.0 11.1 11.2 11.3 王均 等 编著. 壯侗語族語言簡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7.07: 211;309. ISBN 9049·37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范宏贵. 同根生民族——壯傣各族淵源與文化. 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4.12: 182;202;212. ISBN 978-7-5-5100-9055-4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张公瑾. 傣文渊源及其近亲文字.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第三辑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ISBN 7-80504-268-3.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周耀文; 罗美珍. 傣语方言研究 语音 词汇 文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1: 2. ISBN 7-105-04625-2.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杨光远 著. 十三世紀傣泰語言的語音系統研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02. ISBN 978-7-105-06288-1. 
  16. ^ 16.0 16.1 郑纯 总编;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 下册.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0: 497. ISBN 7-5011-5422-8. 
  17. ^ 何昆 主编; 景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景洪县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124. ISBN 7-222-02989-3. 
  18. ^ 18.0 18.1 18.2 18.3 李方桂 著; 邢公畹 主编; 丁邦新 译. 李方桂全集8——比較臺語手冊.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1: 20;21;24-25. ISBN 978-7-302-24061-7. 
  19. ^ 19.0 19.1 蔡鹏顺 主编; 云南省勐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勐海县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110. ISBN 7-222-02239-2.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宋自华 主编;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94. ISBN 7-101-01174-8. 
  21. ^ 李树人 主编;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新平县志.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3: 113. ISBN 7-108-00657-X. 
  22. ^ 22.0 22.1 22.2 22.3 陈森 张秋生. 民族學報(第一期). 云南: 民族出版社. 1981: 218. ISBN 云南省期刊登记证岀字第096号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冯子望 主编; 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志.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118. ISBN 7-108-00766-5. 
  24. ^ 24.0 24.1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 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2: 84. ISBN 7-80057-082-7. 
  25. ^ 25.0 25.1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 编.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2: 92. ISBN 7-5367-0637-5. 
  26. ^ 26.0 26.1 李青 主编; 云南省勐腊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勐腊县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94. ISBN 7-222-00946-9. 
  27. ^ 27.0 27.1 杨铸 主编;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 786. ISBN 7-5367-1033-X. 
  28. ^ 广州外国语学院 编. 泰漢詞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02. ISBN 978-7-100-00879-2. 

--| 2021年2月14日 (日) 18:01 (UTC)回复


河水的提议

编辑

与傣族有关的维基百科条目命名非常混乱,希望能统一同一支系下语言、文字的条目名称。

  1. 德宏傣族:支系条目名傣那,语言名傣那语,文字名傣那文
  2. 西双版纳傣族:支系条目名傣泐,语言名傣泐语,文字名新傣泐文老傣泐文
  3. 新平傣族:支系名傣雅,语言名傣雅语,文字名傣雅文。英文维基百科将傣雅语(en:Tai Ya language)、红金傣语拆为两篇,中文维基也可以考虑拆为傣雅语、红金傣语两篇来写。
  4. 金平傣族:支系名白傣,语言名白傣语,文字名白傣文
  5. 元江流域傣族:支系太杂,没有统一称呼,高立士以最具代表的傣格总称之,可从此说,亦或就叫元江流域傣族。孟尊贤《傣汉词典》以“傣仲”作为元江一带傣族的统称,亦可从此说。
  6. 红傣:支系名红傣,语言名红傣语
  7. 黑傣:支系名黑傣,语言名黑傣语,文字名黑傣文
  8. 傣绷:支系名傣绷,文字名傣绷文
  9. 傣艮:支系名傣艮,语言名傣艮语

--| 2021年2月14日 (日) 18:19 (UTC)回复

@柳漫滕謄昨天已通知两位关注傣族文化语言的编辑,若无意见近期内我就将条目按上述方法改了。另外需要说明“傣赪语”、“傣黕语”是原创名称,不应使用。--| 2021年2月15日 (一) 13:57 (UTC)回复

滕誊的提议

编辑

建议均使用当地傣族自称作为傣语傣文条目的统一名称。

  1. 德宏傣族:支系条目名“傣那”,语言名“傣那语”,文字名“傣那文”。
  2. 西双版纳傣族:支系条目名“傣仂”,语言名“傣仂语”,文字名“老傣仂文”、“新傣仂文”。
  3. 新平傣族:支系名“傣雅”,语言名“傣雅语”,文字名“傣雅文”。“傣雅”一词“雅”来自地名音译,当地傣族以“傣雅”自称。新平傣族没有传统的文字,民国时期曾经使用了汉语注音符号表记,但不成系统,后有陈相木继续使用注音符号来设计新方案,但实际并无推广,目前当地倾向于使用德宏州的傣那文表记。此支系语言与元江地区的傣语为同种方言,建议统一使用“傣雅”一称。
  4. 金平傣族:支系名“傣端”,语言名“傣端语”,文字名“傣端文”。“傣端(白傣)”为金平傣族自称,与越南的“傣黕(黒傣)”相对应。
  5. 红傣:支系名“傣赪”,语言名“傣赪语”。
  6. 黑傣:支系名“傣黕”,语言名“傣黕语”,文字名“傣黕文”。
  7. 傣绷:支系名“傣綳”,文字名“傣綳文”。
  8. 傣艮:支系名“傣艮”,语言名“傣艮语”。
  9. 傣阿洪:支系名称“傣阿洪”,语言名“傣阿洪语”,文字名“傣阿洪文”。
  • 关于“傣那”和“傣德”,其实是上下傣的关系,“傣那”(ᥖᥭᥰᥘᥫᥴ:tai⁵⁵lə³⁵)是上傣,即(怒江)上游傣,是使用傣那文的傣族人的自称音译;“傣德”(ᥖᥭᥰᥖᥬᥲ:tai⁵⁵taɯ³¹)是下傣,即(怒江)下游傣,是使用傣綳文的傣族人自称音译。
  • “傣赪”“傣黕”其实是使用了壮语方块壮字里的颜色字,壮语红、黑字语音也与傣语相一致。如不合适,红傣可沿用“傣丹”,黑傣沿用“傣担”等自称音译。
@滕謄西双版纳的傣泐建议用三点水的泐字,泐字更为常见,版纳傣文史书诸如《泐史》也是用三点水。傣雅我没有意见,可以把傣雅语和红金傣语合并。至于使用当地傣族自称,原则上我是赞同的,但是我没有找到明确称呼“傣丹”的汉文文献,劳请提供。至于阿洪姆人我暂时不考虑,阿洪姆人在中国境内也没有分布,如果要使用“傣阿洪”这个词,也请提供明确称呼其为“傣阿洪”的汉文文献。--| 2021年2月15日 (一) 15:46 (UTC)回复
傣德的问题你是对的,确实是傣绷的异名,我看到孟尊贤《傣汉词典》里有说到,那考虑直接把傣德、傣绷都重定向到掸族如何?傣勒重定向到傣那。不过傣绷文和掸文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用掸文作条目名?--| 2021年2月15日 (一) 16:45 (UTC)回复
@瑞丽江的河水柳漫我的想法主要还是选字尽量贴近发音:
一、“傣仂”一称在《傣语简志》里面提及,同时还提到“傣㐻”一称(也就是傣那),使用单人旁指称民系是以前学者的一贯做法,像壮族旧称“獠人”也改成了“僚人”,都是一种体现民族平等的称呼。“傣那”一称其实也是属于音变的音译,原来有“傣讷”一称,用“讷”音译是因为汉语里读[nǝ],因德宏官话泥来相混(也就是nl不分),所以就有“傣讷”、“傣那”、“傣纳”、“傣勒”、“傣哪”等等称呼,实际上这些称呼无区别,顶多是声母变化。在泰语里,“เหนือ”是北也是上,“ใต้”是南也是下。这种上指北、下指南应该是原始侗台语都有的指称习惯,至今南部壮语里也有“nw(上)”指北,“dawj(下)”指南。综合其他壮傣语的发音,正溯应为“nǝ”,也就是用n声母的字更加合适。所以我建议使用“傣那”一译。当然,如果与“傣仂”相称,用“傣㐻”更好。
二、“傣阿洪”这个称呼在范宏贵《同根生民族——壮傣各族渊源与文化》196-197页有介绍,里面还提到“阿含”这一译称,我认为这个称呼比较接近ahom的语音,“含”字中古汉语里念作*[hom],与傣阿洪自称语音最为接近,都是鼻音韵尾,当今部分汉语方言仍有此音。另,“阿洪姆”一译,“姆”字本质上也是对m尾的音译。如无不妥,我建议使用“阿含”之音译。
三、“傣綳文”和“掸文”本质上没有区别,就是一种文字。德宏地区的傣族和缅甸掸邦的掸族属于同一支傣支系,“掸”一称属于缅甸人对掸邦傣人的称呼,也有称之为“暹(siam)”,所以“掸”应该是“暹罗”之“暹”的音译变化,但无论“掸”、“暹”都属于他称。长体“傣那文”早于圆体“傣綳文”进行改革,德宏地区在掸邦对傣綳文进行改革之前都沿用旧傣綳文,1984年掸邦吸取傣那文的改革经验,对傣綳文进行了改革,受掸邦推广影响,目前德宏地区使用傣綳文的群众也普遍使用了这一改革方案。掸邦傣族人也自称“တႆး (IPA:tai55)”,汉语译为“岱”,英语译为“Tay”,不过“岱”和“傣”都是对tai的音译,可以统一译作“傣”。“傣綳文”沿用“傣綳”旧称我觉得没有问题。-- 韦波DaegBo 2021年2月16日 (二) 05:25 (UTC)回复


User:瑞丽江的河水/沙盒/2#民族模板我做了一个中国傣族的导航模板,也请帮助审阅补充。--| 2021年2月15日 (一) 18:57 (UTC)回复

@瑞丽江的河水柳漫再补充一些观点:

  • 梁敏、张均如先生《侗台语概论》中提到:“傣族自称tai²,各支系还有tai²nə¹(或lə¹、na¹)“傣那”,tai²taɯ³“傣德”,tai²lɯ⁴“傣泐”,tai²la²“傣拉”,tai²tsuŋ²“傣仲”,tai²jun²“傣爰”等自称”。尽管书中未指明地区,但根据现有的语料发音,很明显可知道“傣那”、“傣德”是讲德宏傣语方言傣族的自称,“傣泐”、“傣爰”是讲西双版纳傣语方言傣族的自称。也可看岀“傣那”有nə¹、lə¹、na¹三种自由变读。
  • 根据方言、文字属性来分的话,西双版纳的“傣仂(傣泐)”、“傣痕”其实和缅甸掸邦的“傣痕”以及泰国北部的“傣允”是一个支系,这群傣人讲同一方言、使用同一种文字,因自称(与地名相关)不同而归为不同支系,我认为有失偏颇。建议“傣仂”、“傣艮”、“傣允”等均统一合为“傣仂”一支。
  • 在周耀文先生《傣语方言研究》中第10页提到“德宏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同我国德宏州毗连的缅甸掸邦北部自称“傣綳”的“掸族”(他称)也使用此方言。”,也可推断缅甸掸族自称为“傣綳”。按书中描述,掸邦掸语与德宏傣语方言实际上也是同种方言,理应与德宏的傣那为同一支系,可与“傣那”合并,而“傣德”、“傣綳”等作为支系别名,文字分为两种,分别为“傣那文”、“傣綳文”。不过傣那方言与傣德方言有一定区别,也可考虑将两者分开,分为“傣那”、“傣德”(“傣綳”则作为傣德的异名),文字沿用“傣綳文”称呼。-- 韦波DaegBo 2021年2月16日 (二) 09:56 (UTC)回复
跨境傣族只要是同一民系,就不该分两个词条。比如把掸文定向到傣綳文是应该的。既然有文献把阿洪姆语写作傣阿含语,那么也可以后者为主条目,把前者重新定向到后者。--柳漫留言2021年2月16日 (二) 10:38 (UTC)回复
@柳漫滕謄可以采用“傣仂”,但是“傣㐻”太少见,还是用“傣那”吧。至于“傣阿洪”的用法,有文献提出也可以使用,我没有意见。用傣绷文作条目名,原则上我也没有意见,但是应该在首段说明和掸文的关系。关于傣仂和傣艮我比较主张拆开来写,可以在条目里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并不是说条目编者主张他们是两个支系(实际上也确实有这样的分法),就像傣族掸族泰族佬族也拆成了四篇条目,概念也很清晰,傣族就是中国境内的傣掸民族,掸族就是缅甸境内的傣掸民族……这并不是否认他们都是傣民族,反而对写条目来说更容易编写。举个简单例子,中文维基现有的一篇民族优良条目,苞米君的中国哈萨克族,就是只介绍中国境内哈萨克族,如果让他写整个哈萨克族想必也是力不从心。只从中文维基条目编辑的角度来说,相较于找景栋或者清迈的资料,搜集西双版纳的资料难度就要小很多,单写西双版纳傣仂,在人口数据、社会情况、历史等方面的编写都比三者合在一起容易得多。关于傣那的条目,我建议和傣仂同样处理,就是中国境内的掸族(大傣),将傣德、傣绷并入编写,掸族条目就写缅甸境内的掸族,在傣那的条目开头强调傣那内部的差异,并阐释傣德、傣绷的概念。--| 2021年2月16日 (二) 18:26 (UTC)回复
根据以上讨论,我再次修改了傣族模板:

--| 2021年2月16日 (二) 18:33 (UTC)回复

境外傣族保留单独条目,我也没问题。模板的“分布”是不是可以放在“支系”之前?并再加一栏“人口”,或与“分布”合作“人口及分布”一栏。-- 韦波DaegBo 2021年2月17日 (三) 13:55 (UTC)回复
@滕謄已将分布放到支系前,但是人口好像没有单独写条目的必要吧,也不是很好写成一篇条目,内容只是简单的数据罗列,合并到傣族或者各支系的条目里就可以。这个关于条目命名的讨论差不多算是达成一致共识,我开始逐步修改各条目了。--| 2021年2月17日 (三) 21:26 (UTC)回复

柳漫的想法

编辑

中国主要几支傣族都叫“傣某”,所以只要“傣某”有可信来源尽量用“傣某”,以求统一。那么表中第四个叫“傣端”比叫“白傣”好。第五和第八是同支,就叫“傣绷”。第六、七、九分别叫“傣亮”“傣担”“傣艮”。这些都是有来源的,不算在维基原创。@滕謄提到的傣阿洪已经被印欧语系民族同化了,保持死语言阿洪姆语即可。--柳漫留言2021年2月15日 (一) 20:39 (UTC)回复

@柳漫阿洪语曾经是死语言,但现在阿萨姆地区的傣人在恢复使用,如今不能算是死语言,况且阿洪傣人是从德宏地区迁出的傣人后裔族群,也不算纯粹的外国傣支系。使用的文字也是和傣那文同出一源(字形绝大部分与傣那文、傣綳文同形,除了因语音变迁增多了几个字母)。还有一点就是,“阿萨姆语(侗台语)”曾是傣阿洪人的语言“傣阿洪语”的称呼,傣阿洪人也曾称“阿萨姆人”,因政权失落并融入阿萨姆当地民族才变成今“傣阿洪人”,现今“阿萨姆语”是印度-雅利安语支的语言。为了与今“阿萨姆”相别,我建议使用“阿含”或“阿洪”之称。-- 韦波DaegBo 2021年2月16日 (二) 05:25 (UTC)回复
返回到“傣那文”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