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香港电视广播历史

最新留言:1个月前由蔡菲发布

1997-2004年期间的港台媒体对我影响是极深的,当时虽然没有大量地收看他们的节目、可能都没有完整地看完一部他们的电视剧,但就听闻、报纸杂志的介绍、偶像剧的一些片段、广告明星、娱乐新闻、明星海报等,一点点从细枝末节地影响我,他们在电视媒体中制造一种小巧美好精致的完美,与我当时的生活脱节,而制造出一种轻松小而美的环境,闪闪发光,与有些中国电视里的宽广、实际的环境不同,形成了一层对港台娱乐圈、港台生活、港台明星的厚重的膜状认识。 1、内容讲电视观众群体老化,这点不知道是从哪里考证的。看电视是个人意愿,有的喜欢有的人不喜欢,不过现在年轻人更多地接触互联网,看网络视频方便。虽然我也好多年不看电视了,各种原因。但看到这句话,会想到自己年龄越来越大,我现在39岁,有时一些00后看到我甚至叫阿姨,我会很不开心跟对方争,我不喜欢被定义为贬义的老或是被标签化,但如果是实际地不带意义的老,也就是事实地一年一年成长、老去。当看到讲看电视的群体是老年人,如果哪天我要看电视,也许会担忧被认为是老年人,像是某些事一旦被定义为是某类人去做,无论是贬义的、褒义的标签化了,自己去做,就会觉得被框架住,而这种被框架是不舒服的。 2.看到亚视误报江泽民死讯,梁家荣辞职时说明是存在力量让这个死讯报道,我就猜测是存在与政治有关的斗争,江未死时发表这样的新闻,可能有意制造问题。特意查询了王征相关的,发现是有猜测讲 王征虽然被传是江的亲戚,他有意报道这个新闻是为了向胡锦涛交心。但如果江泽民没死,而报假新闻,实现了什么目的,又向胡交心什么呢? 3.看到志云饭局的介绍,讲陈志云曾被提告,且是从2010年开始,印象是2019年之前就各种细枝未节的印象觉得他的节目还在似的。--此条未正确签名的留言由蔡菲讨论贡献)于2024年3月18日 (一) 04:45 (UTC)加入。回复

收视率、节目质素、广告收入的下滑趋势 编辑

@Dara005阁下将我添加的章节〈收视率、节目质素、广告收入的下滑趋势〉由1980年代移往1990年代,并删除有关编剧质素的段落。对此我的意见如下:

  • 不同意移动,应保留在1980年代。该些统计均是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大部分时期均涉及80年代。观众满意度是指明在80年代初、80年代中、90年代初三次,趋势是平均下跌。该书虽没有详列收视逐年趋势,但也不见得是进入90年代才突然大幅下降,正如“1989年无线初尝利润负增长”,也许是在80年代末下跌较显著。
  • 被删除的编剧学历低、开始因循作风之说,我愿意简略一笔带过,更强调只是一家之言(暂时来说),但我坚持要写出来,尤其因循作风,这是一家独大的无线其后被无数人所诟病的问题,90年代初已有人提出,这点值得一提,亦能呼应我在70年代一章引用的“收视调查尚未完善、市场的影响力尚未形成,让该时期的编导有着较大的创作自由度”之说。

另现时2000年代及之前的内容严重缺乏来源引用,甚至大部分香港旧电视剧条目都有这个问题,如重视这些条目,请多补充来源。--Factrecordor留言2023年1月21日 (六) 04:25 (UTC)回复

@HKTVBOLD我所写的内容均已列出来源,且为具学术价值书籍,不同意你的删除理由。基于不过三原则,如有异议,将到互助客栈详细讨论。--Factrecordor留言2023年2月6日 (一) 13:40 (UTC)回复
返回到“香港電視廣播歷史”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