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台湾维基人布告板/档案2

最新留言:14年前由櫻花公主在话题建议将此模板更名内发布

2009年1月~2009年12月

台湾国旗标题转换争议

目前台湾国旗有出现是否要移到台湾旗帜的声音出现,请诸位台湾维基人可以到Talk:台湾国旗页面上进行投票,确定是否要将台湾国旗移到台湾旗帜。谢谢大家的讨论!

发言人:浪迹天涯 (踢馆请到此处) 2009年1月15日 (四) 06:40 (UTC)

关于台湾专题

中文维基百科台湾专题,是Jerrch大2007年6月5日建立的,不过因为定位不明,所以一直处于运作停滞的状态。我个人在维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更新每日的台湾新闻动态,由于台湾新闻动态一直没有一个平台可以协调大家的编辑,而台湾历史的系列条目也需要开一个专题,所以小弟计划将台湾专题转型,或另开一个新的台湾历史专题,以共同协调台湾历史系列条目、及台湾新闻动态的编辑工作。我计划过年这几天就全部搞定,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希望能多多提出来讨论。先祝大家新年快乐!!!—大摩 ~新生活关系~ 2009年1月24日 (六) 11:20 (UTC)

  • 台湾历史,非我所长,而且光是来源就难找了。除了日系动漫与热门的日本小说以外,我比较会注意政经类的时事或电脑相关的内容。建议你先规划出大方向,其他人再看看有没有可以参予帮忙写的余地。不过如果可能的话,请您多提供相关图片于相关条目中使用,不然写历史相关的条目常会变成满满的文字,而少于图片来美化版面。拙见……-P1ayer (留言) 2009年1月24日 (六) 12:19 (UTC)
  • 其实不只台湾专题,中文维基上还有很多专题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有许多主题(Portal)也是如此,先前我就曾将一些主题的“最新消息”字段关闭,让它变成不用经常维护的静态展现型式。台湾维基人不多,会直接进入或透过本页面得知台湾专题的极为有限,而届时会“实际”参与的恐怕屈指可数。我长期维护本计划页面的“需要新建条目”(内容存于Portal:台湾/Opentask),就发觉似乎没有什么人在配合此字段新建条目,反倒是持续有人加入新的条目请求。除非您不在乎有无他人协助,否则建议先评估可能的参与状况再作决定。—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5日 (日) 01:11 (UTC)

建议台湾各级行政区条目人口数改为每年底更新一次

User:小篮子及部分维基人每月更新台湾各级行政区条目人口数,其热心令人感佩。但对于因为关心而监视台湾各级行政区条目的维基人(例如本人)而言,“监视列表”页面上显示满坑满谷的台湾各级行政区条目,实在是“每月一次的恶梦”。维基百科并不是户政事务所,是否有必要每月更新各级行政区条目人口数,实在值得商榷。而且绝大多数行政区(尤其尤其是乡镇市区级),每月人口异动极小,频繁地更新意义不大。我查阅中文维基及英文维基的其他国家行政区“优良”条目,发觉几乎都是一年更新一次人口数。台湾的各级行政区条目内容普遍这么贫乏(尤其是乡镇市区级),不如将时间用于添加条目内容还比较有意义一点。建议今后改为“每年年底更新一次”,对条目的价值影响真的是微乎其微,却可节省诸位的时间,也可以放过像我们这种维基人一马,如何?

另外,行政区设籍人口数实际上每日均有异动(申报出生、死亡、户籍迁入迁出),户政网站上的人口数仅为各月最后一个上班日的人口数,维基条目精确到个位数,却未指出此一涵意,岂非误导?建议将“12月”改为“12月底”比较好—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30日 (五) 01:11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30日 (五) 00:56 (UTC)

有关Wikipedia:台湾主题公告栏的名称问题

中文维基其他主要社群的相对应板面,皆以“XX维基人布告板”或“XX维基人布告板”为名称,唯独本板面名称与众不同,而且容易与“台湾主题”(Portal:台湾)相混淆。建议正名为Wikipedia:台湾维基人布告板,有异议者请在此讨论,谢谢!—Kolyma (留言) 2009年3月22日 (日) 09:13 (UTC)

  • 容许我插句话。类似的名称可见Wikipedia:中国中部主题公告栏,并非“本版名称与众不同”。另外当年的公告栏(没记错好像是三年前)开设时也算中文百科的先驱,时间上仅晚香港的布告版几个月,在站上也算第二。至于时间上是台湾主题先出现,才有本公告栏,为何当初成立时至今三年,不见有人题出两者名称混淆之说,反而仅有阁下有此意见?如果说只是为了求与其他性质相同的版面名称整齐划一的美感才要求“正名”,那中文百科上要“正”的名可多了,为何只挑这个无关紧要的版名要改名?个人以为,这种“为改名而改名”的作法未免“太超过了”。如果真要这样作,以后光天天改名就忙的人仰马翻,哪来的时间写条目?

--阿儒 | 这里泡茶 2009年4月4日 (六) 00:30 (UTC)

谢谢您的回应。依据Wikipedia:互助客栈的“地区维基人讨论板面”,目前9个地区社群版面中,也就只有中国中部与台湾2个使用“XXX主题公告栏”,其余香港(我心目中的主要社群)、广东、马来西亚、澳门、日本、广西、山西皆使用“xxx维基人布(布)告板”,可见得后者为主流。“主题版面”与“社群版面”定位原本就不相同,继续混淆下去并没有什么好处。至于“为何当初成立时至今三年,不见有人提出两者名称混淆之说”,并不代表现有作法就是合理。
我提出此议题,并没有要麻烦别人的意思。如果大家不反对,我会自己处理更名相关作业,包括后续相关条目中内链的修改。特此说明。—Kolyma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05:58 (UTC)
我刚才查了一下:“Wikipedia talk:香港维基人布告板”的修订历史中,前100次的修改日期是2009年2月10日,距今不到两个月;而本讨论页面的修订历史中,前100次的修改日期是2007年5月9日,再差一个多月就2年了,可见得两个社群的活跃度相去实在甚远。
参与维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早就知道香港维基社群比台湾活跃。但看到这样的数据,还真的是让我大吃一惊!台湾人口比香港多很多,怎么会是这样子?原因也许复杂,但我相信:如果让台湾维基人有一个“明确的”入口版面,应该有助于加强台湾维基人的交流与互动,进而提升活跃度吧!—Kolyma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06:29 (UTC)
所以,活跃度与“明确的入口”有关?敝人参与维基百科的工作也有4-5年的时间了,至今仍然看不出两者有何关联性。一地区人口与维基百科参与度之关系根本就很小,要不然为何今天中文与印地语的百科的条目量与编辑量为何连前十名都进不去,而且还输给一堆使用人口只有几百万或千万出头的印欧语系百科?事实上,在三年前时台湾的编辑者数并不会比香港人少,就算今天恐怕也没比较少,只是双方的编辑策略不同,造成对地方主题的参与度有所不同。换言之,不同地区的维基人参与编辑的方式往往会因为该地的社会文化条件、网络普及率以及当地人的书写习惯等而众多因素而有极大的区别,仅仅为了一个阁下自认“明确”的入口版面(况且这个页面也不是入口版面,而是台湾主题的附属页面。前者是展示页面,后者是工作页面,过去三年来没人弄混淆,怎么今天突然就有人认为两者会混淆?)而改名,只是倒因为果,徒增大家麻烦而已。这几年中文维基百科之所以发展缓慢,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为了无谓的“正名”运动吵来吵去,惹的大多数人心烦,才纷纷离去。结果今天台湾主题又为了一个页面碍了某些人喜欢格式统一的癖好,就大动干戈要整个删改,只怕这样反而会让更多台湾维基人更不想编辑而已。--阿儒 | 这里泡茶 2009年4月4日 (六) 13:58 (UTC)
顺便声明下,我对改名持反对意见。理由是这样除了让“某些人”在视觉上得到满足外,根本毫无意义。说来说去,阁下提出的意见全都是个人主观的看法,不见有何“合理”之处。所以我也以主观的观点表达合理的反对。--阿儒 | 这里泡茶 2009年4月4日 (六) 13:58 (UTC)
再补个意见。与其老要求“正名”,不如多花点时间招兵买马,多拉些朋友上来编辑,顺便与旧有的维基人保持关系,以重建一个稳固的编辑社群,再用既有的资源扩大编辑社群,这才是长远之计。整天在这种小地方改来改去,把自己主观的意见强加诸于一切,只是加速一个编辑社群的内部分歧与溃散而已。新人不愿进来,旧人不愿待下去,这才是整个百科陷入停滞状态的主因,“正名运动”只会令这状况进一步恶化,不会改善任何问题。--阿儒 | 这里泡茶 2009年4月4日 (六) 14:11 (UTC)
没有必要改名。活动量多寡与否和目前的名称没有关联,也没有引起误解的疑虑。香港的使用者活动频率高,是不是因为有人在其中组织协调,那才是重点。-cobrachen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20:02 (UTC)
因除提案者外无人支持,2位反对,故此提议作罢。—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3日 (六) 05:53 (UTC)

建议明确宣告台北、台南定期聚会之状态

有关台北、台南“定期聚会”的讯息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其讨论页面上的网友询问也都无人回应。若是已经停办,建议在相关页面上作明确之宣告,以免造成误导。—Kolyma (留言) 2009年3月25日 (三) 10:31 (UTC)

拟删除“新条目推荐”、“优良条目评选、复审”、“特色条目候选”、“特色图片评选、除名”及“特色列表评选、复审”等章节

“新条目推荐”通过门槛甚低,而且重要性不高,并不需要在此“动员”台湾维基人;况且该节长期无人维护,也未见有人表示不妥,显见大家并不关心。“优良条目评选、复审”、“特色条目候选”、“特色图片评选、除名”及“特色列表评选、复审”四项投票讯息均会被纳入“台湾维基人公告栏最新消息”,没有必要在此重复。拟于近日内删除上述章节,有异议者请在此讨论。—Kolyma (留言) 2009年3月29日 (日) 11:48 (UTC)


资料征集:港澳“沦共”后的赤化状况

为了对大陆做宣传,我现在需要征集一些资料。

诸如:澳门恶法“二十三条”的通过、香港媒体独立、新闻自由度的退减、基尼系数变化 等。

总之,就是在所谓“五十年不变”的口号下,“十年就变”的详细实情。

`

要求:描述详细,并且有权威出处。

还望各位网友多多帮忙。

回复请写在我的留言板里。

——自由华夏 (留言) 2009年4月2日 (四) 10:28 (UTC)

Wikipedia talk:台湾主题公告栏”备份问题

本讨论页大小已经超过60K,应该是可以备份存档了。User:P1ayer曾于2009年4月2日将2008年12月31日以前的资料备份至Wikipedia_talk:台湾主题公告栏/历史纪录,但随即被User:Cobrachen回退。在此之前,本人也曾于 2008年7月5日将2007年12月31日以前的资料备份至维基百科讨论:台湾主题公告栏/档案1,当时也是随即被User:SElephant回退。

因为操作回退的User:SElephantUser:Cobrachen都未写理由,不知道是否违反了什么规定?还是仅仅因为User:P1ayer与我都未写编辑摘要,因而误以为破坏呢?—Kolyma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07:01 (UTC)

应该是一场误会吧!没有很仔细的观察前因后果,只看到整个页面被清空,误以为是破坏.......先说声不好意思了!—泅水大象 讦谯☎ 2009年4月4日 (六) 07:50 (UTC)
因为只看到删除,没有看到将删除的部分移动到另外一个页面,为了保护内容才先予以恢复。其实如果备份已经做好了,在删除的编即摘要上简单加上已经备份的字样,相信可以减少很多误会的地方。而日后如果要定期备份也容易沟通。谢谢。-cobrachen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17:58 (UTC)

谢谢User:SElephantUser:Cobrachen的解说,原来是未写编辑摘要而引起误会,以后我会记得在重大修改时填写编辑摘要。

User:P1ayer兄:我想未来一定还会有备份的机会,因此命名为维基百科讨论:台湾主题公告栏/档案1(参考维基百科讨论:首页/档案1命名〕可能比较合适,您觉得如何?—Kolyma (留言) 2009年4月5日 (日) 01:30 (UTC)

建议除了将资料放入备份区之外,也可以在原讨论页面顶端加个连结。如此除了方便事后有人有兴趣时可以回头翻找之外,也顺便可以让其他用户看得出被删除的内文是有备份连结的,不会又一时不查误会是破坏了。—泅水大象 讦谯☎ 2009年4月5日 (日) 06:26 (UTC)

国民党青年团攻进维基

联合晚报2009年4月18日报导指出,“国民党青年团近日成立了网络部门,首要目标瞄准维基百科。”以服务特定政治立场的目地来做编辑,不是违反维基的中立原则吗?印象中之前也发生过美国国会议员自己编辑自己条目的事件,不知道维基百科对“国民党攻进维基”的看法如何?Burningtyger 烧老虎(对话) 2009年4月20日 (一) 05:47 (UTC)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什么好操心的!—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3日 (六) 05:08 (UTC)

有关中华民国条目资料表首都字段讨论说明及建议

诸位台湾维基人,大家好:

有关中华民国条目资料表的首都字段,先前系填写“台北市[注]”,其中注解部分以 ref 语法说明如下:

南京市曾为中华民国之法定首都,此法源自于训政时期约法第五条,但宪法实行后该约法废除。后来国民政府迁台,蒋中正总统宣布台北市为“战时首都”。尽管中华民国宪法没有规定首都在哪里,然因中央政府、总统府与五院等皆在台北市,故一般认同台北市为中华民国首都。详见中华民国宪法与训政时期约法

该描述方式长期以来相当稳定;而且2007年9月7日该条目以35:1高票获选为“特色条目”时,亦无人对此有任何疑义。

然而2009年4月4日,某位维基人将其改为“南京市”以来,已经引发极为激烈的争论(详见Talk:中华民国/档案四#关于条目中华民囯首都问题Talk:中华民国#首都(续))。所幸经由诸位台湾维基人的努力搜证与沟通,虽尚未能恢复原状(目前首都字段填写“请参阅首都章节”;另增“中央政府所在地”字段以填写台北市),但至少对方似乎已不再坚持将南京市列入。

连日来小弟已经逐渐掌控各项讨论议题,并令其收敛中。建议诸君再忍个几日,尽量不要引发新的议题,也不要刺激对方,以免讨论方向再度分散、复杂化而失焦,那样会增加处理的困难度。当然,若最后对方坚不退让,势必走向投票一途,届时再麻烦诸君热情表态。谢谢!—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8日 (五) 15:01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4日 (日) 05:19 (UTC)

最新状况说明 (2005/5/23)

有关中华民国首都的争议,其实在逍遥玉笛2009年5月3日 (日) 17:39 (UTC)Talk:中华民国#寻找新事证留言,说明1945年制宪国民大会一读会中,将草案第七条“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改订为“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北平”,随后在二读会决定“不明定国都”而删除之的历史真相后,就已经大势底定了。

不过那终究是逍遥玉笛个人的转述,为了满足Wikipedia:可供查证,我又在已故宪政学者荆知仁的大作《中国立宪史》找到相似的内容,并填写于Talk:中华民国#1946年制宪国民大会有关国都条文的讨论历程,现抄录如下:

第一读会于十二月廿一日完成后,同日即举行二读审议。......由于国都设于南京或北平问题,原草案定为南京,审查会及第一读会曾决定改为北平,但主张定都南京及其他地点者,依然众情难平。嗣经主席团代表蒋中正先生,特为说明,主张国都地点,不必定于宪法,旋经大会接受,将第一读会通过的“国都定于北平”一条予以删除。

这段文章告诉我们:“中华民国(宪法)继承训政时期约法定都南京的条款”不仅仅是原创研究,而且不符制宪史实。

最近我在张添财先生的著作《宪法总整理》(千华出版社,1982年)第56-57页,看到一段国都不列入宪法的另一个理由:

我国国都之所以不列入宪法,乃基于抗战的现实教训。因国都列入宪法中,在战争期中便会增加许多困难,万一战争危及国都,迁都必先修宪法。我国为刚性宪法,修改困难,如不修改或不及修改宪法而迁都,则奸伪据原国都而称其为合法政府,则引起政治上重大纠纷,而遭国家败亡的惨痛,故国都不列入宪法,是有其很大的伸缩性,在事实上颇有价值。

因此,政府迁台时,国都顺利迁至台北而未因南京失陷引起争议,实已收未明定国都之成效。

综合以上,得知从制宪精神来看:宪法不明定国都,一方面是南京、北平相持不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保有弹性。因此,中华民国不是没有国都,只是不定死而已。南京是过去的中央政府所在地,也就是过去的国都;台北是现在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当然也就是现在的国都。至于威权时代所谓的“台北是临时首都”、“还都南京”等等都是“政治语言”,在法律与史实面前,完全站不住脚。

不过,在这一阵子的讨论中,我发觉强烈主张“南京论或台北有争议论”的两位维基人对于我国政府作为的一些暇疵之重视程度更甚于真相本身。如果没有将这些暇疵一一解决,就算投票获胜,他们也不会心服口服,而且今后也很难保证他们或其他持有同样观念的人不会再度掀起风波。

在前一波讨论所余的三个官方资讯的暇疵如下:

  1. 内政部林姓职员回函:中华民国首都依民国16年国民政府宣言定都于南京。嗣后中央政府曾多次迁移办公,惟首都并未更迭。(内容严重错误,唯因系私函而不符合Wikipedia:可供查证,因而得以视之为暇疵。)
  2. 教育部网络字典台北市条目也是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3. 教育部网络字典南京市条目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定为首都。(并无下文,易令读者误以为现在仍为首都。)

其中第1项据了解已经“部分解决”;第2项已被改为“也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而告解决;第3项则尚未见教育部的修改动作。一旦第3项解决之后,我就会进行下一波大动作。当然,如果我确认教育部没有修改意愿,也不会再傻等。

我建议诸位关心此一议题的台湾维基朋友:有时间不妨写信或打电话给教育部国语会,要求他们尽快修改网络字典“南京市”条目内容。若是有心参与讨论,也请尽量遵循原有既有的讨论规范,而不必在其他章节与对方多费口舌,也不必到Wikipedia:互助客栈去和他们争辩(互助客栈中有关条目内容的讨论,最后还是会移回条目讨论页本身),那样除了耗费维基资源与各位宝贵的时间外,不太可能有实质效果的。

如果教育部国语会真的不愿意修改,我会主动要求投票表决,届时可要麻烦诸君热情表态。谢谢!—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3日 (六) 02:54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4日 (日) 05:15 (UTC)

提醒事项

连日来多位台湾维基人热烈参与讨论,提醒大家注意几项要点:

  1. 自1945年制宪国民大会讨论定都并删除相关条文后,南京已失去法定国都地位。
  2. 从“制宪精神”来看,台北是现行首都绝对没有问题,只是过去在威权政治下,研究宪法的学者似乎不太敢碰触这个议题,一时之间还找不到可供查证的学术资料;但已有很多官方资料支持台北是现行首都的论点。
  3. 政府以“中央政府所在地”回应首都问题是“依法行事”,而且也符合首都的一般性解释,建议诸君不要附和对方说政府“避谈”首都。
  4. 至目前为止,支持“南京论”者已提不出任何可供查证的资料。其所谓的内政部回函,根本就不符Wikipedia:可供查证的规定。况且,其中游函根本就是反证;而林函呢?据我所知,他本人已充分了解此一问题,应该不会再回复同样的内容了。另外,前述教育部网络字典南京市条目“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定为首都”之释义只是一个字典本身的小暇疵,并不足以当成本议题的理据,因为它已被前述1945年制宪国民大会的决议否定掉了。

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00:48 (UTC)

问题

不过有几个问题似乎仍然要处理:

  1. 像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CtNode=119&xItem=24773 这个网站,就出现了:“In 1949, when the Kuomintang (KMT) government lost the Chinese Civil War to communist forces, it based its government-in-exile in Taipei and referred to Taipei as the provisional capit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retaining Nanjing as the official, virtual capital. ”这种说法。这个网站我是觉得很夸张,因为居然会用“government-in-exile”(流亡政府)来形容中华民国政府。(当然,我是不知道其居心为何,因为这个网页是2007年11月公布的。)另外也还有一些政府网站会出现“provisional capital ”这种说法,都会成为对方有力的资料。
  2. 民国16年南京市被国民政府定为首都我想也不用太在意。因为后来1931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确实也是有过这种规定,所以南京在历史上确实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我想这个也不用去否认。
  3. 我国政府好像会去删除掉一些再维基百科上提出的资料,所以请特别小心。像是之前有人举出:经济概观医疗台湾年鉴 这三个资料,后来前两个“首都”字眼被删除。第三个是根本消失。(请看中华民国讨论页存档四)Forju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05:31 (UTC)


(!)意见--Forju兄所提的这个网站的确很糟糕,非要他们改掉不可。建议关心此议题的朋友一起写信向该文章作者(Pat Gao,任职于行政院新闻局,电子信箱:pat@mail.gio.gov.tw)及网站主管单位(驻加拿大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公务电子箱信:teco@taiwan-canada.org)抗议;若是无效,再向外交部及行政院新闻局反应。
由该文及内政部回函事件可以看得出来,政府内部仍不乏存在误认南京为法定国都的人士。我认为其主因与蓝、绿并无多大关连,而是绝大多数的公务员根本就不知道“1945年制宪国民大会讨论定都并删除相关条文”的史实。我曾在图书馆翻阅20余本我国宪法相关著作,除了荆教授的《中国立宪史》对此事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外,只有一本简略提到宪法草案原有国都条文而被删除,其余则只字未提,而且其中不乏标示为教科书、高普考专书者。因此,即使是通过高普考的公务员,有此误解者亦不足为奇。所幸经过沟通之后,这些公务员均能充分理解。因此,我对于上述网站内容的修改,仍具信心。
至于Forju兄所言部分原本描述台北为首都的网站于近日更改内容或撤消之事,我的解读是:这是因为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政府高层尚未就首都之事有所表态(如果有麻烦告知),主管这些网站的基层公务员在“不明上意”的情况下,只得采取一些“自保”行为。不过我觉得只要不再扯上南京市,一切都还好。毕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公务员不用“首都”或“国都”字眼,正是“依法行事”,并无不妥。
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12:18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12:41 (UTC)
(!)意见--补充说明:我认为抗议的重点在于 "it based its government-in-exile in Taipei" 及 "retaining Nanjing as the official capital",因为前者有辱国格,后者则严重违背宪法与制宪史实。至于将台北描述为 "provisional capital" 一事,我倒觉得还好。因为“从前”的确有这样的说法,没有必要避讳;况且,也还有其他官方资料如此描述“1949年所发生的事情”(例如"Taipei Healthy City Profile""History of Taipei", Zhongzheng District Office,似乎也没有必要强求人家为此议题而修改。—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13:39 (UTC)
(!)意见--其实我个人是认为,应该要将国民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分裂观之。(前者为广义的中华民国政府之一部分,而后者为狭义的中华民国政府)二者虽然用同样的国号,但是成立的法源和组织根本不相同。所以,才会一直都有认为中华民国政府其实没有定都的这种说法,这也可以圆满的解释为什么台北市是临时首都,因为根本就没有正式定都过。至于国民政府时期,依据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确实是定都于南京,这也无庸置疑,也因此会有“还都令”这种东西。这种想法在我看到维基百科里面关于“国民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两个条目后更加认为似乎应该如此区别。尤其是“中华民国政府”这个条目应该是在讲“广义的中华民国政府”,因为在他的历史里面,还有一个“狭义的中华民国政府”(也就是1948年以后的中华民国政府)。
其实先前也有人提出过,就像是北宋和南宋一样,虽然都是宋朝(南宋的南应该是后人加上去区别的),但是北宋的首都在汴京,南宋的首都在临安,并没有人有任何问题,过去的历史课本也是这样教我们的。在此提出这种看法,不知可否认同,如果这样解释,应该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解决。Forju (留言) 2009年5月29日 (五) 09:29 (UTC)
(:)回应--其实维基的国民政府条目定义得很清楚:所谓的“国民政府”,就是1925年7月1日至1948年5月20日这段期间(即训政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因此,建议不必另外使用广义、狭义之区分方式。况且,除非已有历史学者或政治学者如此定义,否则难免又有原创研究之嫌。—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30日 (六) 03:35 (UTC)

世界运动会

关切一下世界运动会吧,最近不少新用户执意将中华民国弄成主办国,嗯...我也知道主办国是我们台湾,问题就在于对岸奋青会不爽,然后大打编辑战,明明会员籍就是中华台北,往中华台北按下去也有解释为什么要用中华台北这4个字,所以我倾向将国籍字段除去,让政治味不要那么浓厚,况且上面文字描述也写着最近一届(2009年)将于中华民国台湾高雄市举行(这句很拗口的强调了台湾-_-,不过算了),想看看其他人的意见--Morrigan (留言) 2009年6月2日 (二) 13:13 (UTC)

流感主题

请各位维基人参与流感大流行的主题及协助补充新型流感的消息,谢谢!编辑台湾新闻及消息HW (留言) 2009年8月19日 (三) 09:52 (UTC)

建议将此模板更名

建议将 模板:Infobox ROCG 更名为 模板:中华民国政府部门资讯 原因是我觉得这裹是中文维基百科名称也应该用回中文,同时可以照顾一些不懂英文的人,所以希望在这裹能取得共识。 樱花公主 (留言) 2009年10月25日 (日) 12:03 (UTC)

不支持此建议。个人觉得模版的名称应该以简易好用为主,不是用来正名用的,最近中文维基上很多原本名称简单的模版被改名得又臭又长,窃以为只是某种程度的钻牛角尖实在没有实质意义。如果担心编辑者不懂英文的话(其实ROCG只是个缩写,根本不算是英文),单纯增加一个重定向页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泅水大象 讦谯☎ 2009年10月25日 (日) 23:06 (UTC)

(:)回应:但是这个模版是表示资讯,而不是类似国旗模板:ROC或台风类型模板:HKTY的简易模板,而且个人认为 中华民国政府部门资讯 这个名称一看就知是什么,对于以英文简称名命的模板名称,如果真是不懂英文的话就挺难让人明白。樱花公主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8:01 (UTC)

返回到项目页面“臺灣維基人布告板/檔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