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尔江·玛穆什
包尔江·玛穆什[a 1](哈萨克语:Бауыржан Момышұлы,Baýyrjan Momyshuly;俄罗斯语:Бауыржан Момышулы,Bauyrzhan Momyshuly;一些英文翻译文献也拼作Baurjan Momish-Uli[a 2];1910年12月24日[儒略历11月11日]–1982年6月10日)是哈萨克裔苏联军官及作家,死后被追授苏联英雄和哈萨克斯坦英雄称号。
包尔江·玛穆什 | ||||||||||||||||||||||||
---|---|---|---|---|---|---|---|---|---|---|---|---|---|---|---|---|---|---|---|---|---|---|---|---|
昵称 | “阿克撒卡尔” |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突厥斯坦总督区锡尔河州奥拉克巴尔加(位于今茹阿雷区) | 1910年12月24日|||||||||||||||||||||||
逝世 | 1982年6月10日 苏维埃联盟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拉木图 | (71岁)|||||||||||||||||||||||
墓地 | 阿拉木图肯赛公墓 | |||||||||||||||||||||||
效命 | 苏联 | |||||||||||||||||||||||
服役年份 | 1932年–1934年 1936年–1955年 | |||||||||||||||||||||||
军衔 | 上校 | |||||||||||||||||||||||
统率 | 第9近卫步兵师 | |||||||||||||||||||||||
参与战争 | 苏德战争 | |||||||||||||||||||||||
获得勋章 |
| |||||||||||||||||||||||
配偶 | 比比扎马尔·穆坎克济(第一任) 盖尼卡马尔·包别科娃(第二任,1961年结婚) | |||||||||||||||||||||||
亲属 | 巴克特然·玛穆什(儿子) |
生平
编辑早年生活
编辑包尔江·玛穆什出生于奥拉克巴尔加(一个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茹阿雷区的已废弃阿乌尔)[1]的杜格拉特部落牧民家庭。13岁以前,包尔江·玛穆什一直跟他的亲戚们住在一起,其后,他就读于苏联的寄宿学校。[2]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中,包尔江说自己没有姓氏,而“玛穆什”只是中间名,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玛穆什之子”。
“ | 出于记者的习惯,我掏出了记事本。
— “不好意思,请问怎么拼写你的姓氏?” 他回答道: — “我没有姓氏。” 我十分惊讶。但是,他却说“玛穆什”的意思是“玛穆什之子”。 — “那是我的中间名,”他继续说,“我名叫包尔江,没有姓氏。” |
” |
——亚历山大·贝克,《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第一章 |
1929年包尔江完成中等教育后,先后担任过教师、区委书记和检察官助理。后来,他被聘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经济规划局的一个处长。[3]
1932年11月,包尔江应征入伍,在红军服役了两年,[4]期间他担任了第14山地步兵团的候补团员。退伍后,他前往列宁格勒金融学院学习经济,并就职于苏维埃国家工商银行哈萨克分局。[5]
军事生涯
编辑1936年3月25日,包尔江再次被征召入伍,成为中亚军事区第315团下属的排长,就这样开始了二十年左右的军事生涯。1937年3月,第315团被调任到西伯利亚的远东前线。虽然包尔江没有在大清洗中被迫害,但是在他1937年的档案中,却记下了“不但不可靠,而且持着极端民族主义观点”的一笔。他的传记作家梅凯姆塔斯·梅尔扎赫梅图雷认为,此事的原因是他读过马格然·茹马巴耶夫等与阿拉什奥尔达有关的作家创作的诗作。[6]
1939年,包尔江被分配到第105步兵师任炮兵指挥官。1940年2月起,他开始领导驻扎在日托米尔的第202独立反坦克营。[7]
次年1月,包尔江中尉回到哈萨克斯坦,进入阿拉木图军事委员会任职。6月22日,德国大举入侵苏联,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苏军316师的第1073团下属的营长(Kombat),接受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军委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潘菲洛夫少将的领导。[8]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1941年9月,316师被派遣到列宁格勒附近的小维舍拉前线。[9]10月期间,随着国防军向着莫斯科进军,316师(现已是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苏军第16军的一部分)被转移到战区,并受命保卫穿过沃洛科拉姆斯克城的公路和公路的周边地区。包尔江·玛穆什营分到了鲁扎河沿岸一个长八公里的区域内;在保卫苏联首都的战斗中,包尔江中尉参与了27场战斗。11月16号到18号期间,包尔江营被困在了马特廖尼诺村,与316师的联系也被切断,但是,他们设法抵抗住了德军的进攻,最终突围并回到了战线上。由于表现出色,316师于11月23日被升级为近卫编制,并获名潘菲洛夫第8近卫步枪师,以纪念在11月18日的战斗中阵亡的指挥官伊万·潘菲洛夫。11月末,他晋升为上尉。[10]
包尔江参加了苏军反攻。12月5日这一天,他全身多处受伤,却拒绝撤离接受治疗。[11]
1942年3月,战地记者亚历山大·贝克来到了第八近卫师。那年春季,贝克说服本来不情愿的包尔江·玛穆什与他合作,共著一部关于沃洛科拉姆斯克的战斗的小说。这部小说就是1944年出版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包尔江·玛穆什极其讨厌这部小说,称小说对事情的描写不切实际。他直到去世都没有改变自己对这部小说和贝克的看法。[12]
1942年4月,包尔江·玛穆什的指挥官批准他晋升为少校。1942年8月,上级在报告中高度赞扬了他,并建议授予他苏联英雄的称号,然而,这条建议被拒绝了。[13]诗人米哈伊尔·伊西纳利耶夫是包尔江·玛穆什的好友,他撰写过建议被拒绝的原因:“第8近卫师的前军委曾告诉我,说之所以不许授予包尔江·玛穆什苏联英雄称号,是因为政委们把包尔江·玛穆什的哈萨克爱国思想视为危险的民族主义思想。”同年,包尔江·玛穆什加入苏联共产党。当年10月,他晋升为中校,8个月后又晋升为上校。[14]
由于受到旧伤的影响,包尔江·玛穆什被迫在1943年去医院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15]1944年3月出院后,他进入伏罗希洛夫学院进修高级军官课程。1945年1月21日,包尔江·玛穆什上校被任命为第1波罗的方面军第6近卫军第2近卫步枪军下属的第9近卫步兵师的指挥官。在东普鲁士攻势中,第9师占领了普列库莱附近的15座城镇。战后,包尔江·玛穆什被授予列宁勋章[16]
战后岁月
编辑1946年,包尔江·玛穆什再次来到伏罗希洛夫学院进修。1948年6月16日,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命他一边为军队服役,一边担任共和国武装力量合作志愿协会的会长。1948年末,他成为东西伯利亚军事区第49独立步兵旅的副指挥官。1950年起,他开始担任红军后勤及运输军事学院的高级讲师。梅尔扎赫梅托夫称,包尔江·玛穆什是和他一起毕业的500名军官中,唯一一个没有晋升到将军的人;他认为,原因是苏联做出了拒绝让突厥人成为军队高层的政治决策。[17]
1955年,包尔江·玛穆什上校因病退伍,转而从事文学创作。[7]他创作了几部小说,又写了几本关于战争经历的书籍。同时,他还在哈萨克斯坦科学院担任讲师。[18]
1963年,应劳尔·卡斯特罗的邀请,包尔江·玛穆什上校前往古巴,给古巴革命武装力量讲授战术。
包尔江·玛穆什以自己在贝克作品《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中的形象闻名。[19]贝克后来又给这部作品添加了两部续作——《几天》和《潘菲洛夫将军的预备役》。[20]三部曲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世界,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包尔江·玛穆什曾创作过一本关于1941年沃洛科拉姆斯克的战役的书籍——《莫斯科在我们身后》。这本书在1967年被改编成了电影。[21]1976年,他的自传《我们的家庭》赢得了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阿拜·库南巴耶夫奖。[5]
包尔江·玛穆什反对勃列日涅夫派提高小地战役的地位;为他作传的儿子巴克特然说,父亲的立场使得他在政府里树敌众多,令生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机会化为乌有。[22]伊西纳利耶夫曾找到丁穆罕默德·库纳耶夫总书记,要求他给包尔江·玛穆什安排一个苏联英雄称号,库纳耶夫却回答,只要阿列克谢·叶皮谢夫还是红军政治保卫局的局长,包尔江·玛穆什就不可能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4]巴赫特然还回忆起,他那一生都是个“不严格的穆斯林”的父亲[23],晚年却改信了苏菲派。[24]1982年,包尔江·玛穆什逝世,尸体安葬在阿拉木图。
苏联崩溃前不久,哈萨克最高苏维埃主席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说服莫斯科当局把苏联的最高军事荣誉追授给包尔江·玛穆什,于是,莫斯科当局于1990年12月11日追授他为苏联英雄。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他又被授予哈萨克斯坦英雄称号。他的故乡茹阿雷区的区首府以他的名字命名。[25]
如今,在位于哈萨克斯坦塔拉兹的塔拉兹国家教育机构内,坐落着巴维尔然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收藏了各种各样有关巴维尔然·包尔江·玛穆什的资料,既有俄罗斯语的,也有哈萨克语的。
家人
编辑包尔江·玛穆什的第一任妻子是比比扎马尔·穆坎克济,两人育有一子,即作家巴克特然·包尔江·玛穆什(1941年-2012年)。[26]
包尔江·玛穆什的第二任妻子是盖尼卡马尔·包别科娃,两人于1961年结婚,并一起生活了12年,直到包别科娃于1973年3月逝世。
包尔江·玛穆什有一个私生女,叫叶连娜·巴维尔扎诺娃·科尔基娜,现居莫斯科。[27]
著作
编辑- 《莫斯科在我们身后》 ( «За нами Москва»)
- 《我们的将军》 («Наш генерал»)
- 《一夜的故事》 («История одной ночи»)
- 《我们的家庭》 (哈萨克语:«Ұшқан ұя», 俄语:«Наша семья»)
- 《军官日记》 («Дневник офицера»)
- 《战争心理学:第一部分》 («Психология войны: 1 часть»)
- 《战争心理学:第二部分》 («Психология войны: 2 часть»)
- 《古巴的会议》 («Кубинские встречи»)
媒体
编辑以下演员在电影或电视剧中饰演过巴维尔然·包尔江·玛穆什:
2010年,哈萨克电影制片厂发行了由卡利拉·乌马罗夫导演的纪录片《传奇的巴维尔然》(«Қазақтың Бауыржаны»)。
参考
编辑- ^ 100th Anniversary of Bauyrzhan Momyshuly. nur.kz.
- ^ Bauyrzhan Momyshuly. Za Nami Moskva. Ȯner (2009). ISBN 978-601-209-087-1. p. 1.
- ^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Baurzhan Momyshu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talogue of the Heroes of the USSR.
- ^ Bauyrzhan Momyshuly, Tales from the War. Chapter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5.0 5.1 Kadyrzhan Smagulov. Legendary Son of the Kazakh People, Bauyrzhan Momyshu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azinform, 4 March 2009.
- ^ Zhanar Kanafina. Unsolved Mysteries of the Life of a Her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aravan. 25 June 2010.
- ^ 7.0 7.1 Authors of Kazakhstan: Baurzhan Momyshu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t.kz
- ^ Baurzhan Momyshuly (1910–198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lim.kz
- ^ History of the 316th Divi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ms.ru.
- ^ The Celebration Day of Baurzhan became that of the Peop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zhambyl.kz, 16 September 2010.
- ^ Galia Galkina. Baurzh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p.kz/
- ^ Brandon Schechter. The Language of the Sword: Alexksandr Bek, The Writers Union and Baurdzhan Momysh-uly in Battle for the Memory of Volokolamskoe Shos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stitute of Slavic,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ugust 1, 2009). pp. 4–5, 27, etc..
- ^ K. Abenov. The Military and Spiritual Heritage of Baurzhan Momyshu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aznu. February 1999.
- ^ 14.0 14.1 Mikhail Isinaliev. Baurzhan Momyshu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inaliev.kz/
- ^ Baurzhan Momyshuly. nur.kz.
- ^ A History of the 9th Guards Divi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ms.ru.
- ^ Maklap Mukankze. The Forty Volumes of Mumyshuly's Memoirs are Published on his 100th Birthd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zattyq.org, 17 May 2010.
- ^ Issue 98 of the OSCE's Kazakh mission.. [12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6).
- ^ Edward N. Luttwak. Review: Moscow 1941 by Rodric Braithwa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mmentary, January 2007.
- ^ Alexander Be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vlit.com.
- ^ Moscow Behind Us on kino-teatr.ru..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 ^ Schechter. p. 38.
- ^ Schechter. p. 42.
- ^ Schechter. p. 40.
- ^ Baurzhan Momyshuly: Hero, Author, Soldi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ography.kz.
- ^ Герой и его женщины. «газета Экспресс К». [24 декабря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7).
- ^ caravan.kz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Нераскрытые тайны жизни героя
- ^ Moscow Is Behind 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MDb.com
- ^ Volokolamsk Highw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ino-teatr.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