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爾江·瑪穆什
包爾江·瑪穆什[a 1](哈薩克語:Бауыржан Момышұлы,Baýyrjan Momyshuly;俄羅斯語:Бауыржан Момышулы,Bauyrzhan Momyshuly;一些英文翻譯文獻也拼作Baurjan Momish-Uli[a 2];1910年12月24日[儒略曆11月11日]–1982年6月10日)是哈薩克裔蘇聯軍官及作家,死後被追授蘇聯英雄和哈薩克斯坦英雄稱號。
包爾江·瑪穆什 | ||||||||||||||||||||||||
---|---|---|---|---|---|---|---|---|---|---|---|---|---|---|---|---|---|---|---|---|---|---|---|---|
暱稱 | 「阿克撒卡爾」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突厥斯坦總督區錫爾河州奧拉克巴爾加(位於今茹阿雷區) | 1910年12月24日|||||||||||||||||||||||
逝世 | 1982年6月10日 蘇維埃聯盟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阿拉木圖 | (71歲)|||||||||||||||||||||||
墓地 | 阿拉木圖肯賽公墓 | |||||||||||||||||||||||
效命 | 蘇聯 | |||||||||||||||||||||||
服役年份 | 1932年–1934年 1936年–1955年 | |||||||||||||||||||||||
軍銜 | 上校 | |||||||||||||||||||||||
統率 | 第9近衛步兵師 | |||||||||||||||||||||||
參與戰爭 | 蘇德戰爭 | |||||||||||||||||||||||
獲得勳章 |
| |||||||||||||||||||||||
配偶 | 比比扎馬爾·穆坎克濟(第一任) 蓋尼卡馬爾·包別科娃(第二任,1961年結婚) | |||||||||||||||||||||||
親屬 | 巴克特然·瑪穆什(兒子) |
生平
編輯早年生活
編輯包爾江·瑪穆什出生於奧拉克巴爾加(一個位於今哈薩克斯坦南部茹阿雷區的已廢棄阿烏爾)[1]的杜格拉特部落牧民家庭。13歲以前,包爾江·瑪穆什一直跟他的親戚們住在一起,其後,他就讀於蘇聯的寄宿學校。[2]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中,包爾江說自己沒有姓氏,而「瑪穆什」只是中間名,在哈薩克語中意為「瑪穆什之子」。
“ | 出於記者的習慣,我掏出了記事本。
— 「不好意思,請問怎麼拼寫你的姓氏?」 他回答道: — 「我沒有姓氏。」 我十分驚訝。但是,他卻說「瑪穆什」的意思是「瑪穆什之子」。 — 「那是我的中間名,」他繼續說,「我名叫包爾江,沒有姓氏。」 |
” |
——亞歷山大·貝克,《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第一章 |
1929年包爾江完成中等教育後,先後擔任過教師、區委書記和檢察官助理。後來,他被聘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央經濟規劃局的一個處長。[3]
1932年11月,包爾江應徵入伍,在紅軍服役了兩年,[4]期間他擔任了第14山地步兵團的候補團員。退伍後,他前往列寧格勒金融學院學習經濟,並就職於蘇維埃國家工商銀行哈薩克分局。[5]
軍事生涯
編輯1936年3月25日,包爾江再次被徵召入伍,成為中亞軍事區第315團下屬的排長,就這樣開始了二十年左右的軍事生涯。1937年3月,第315團被調任到西伯利亞的遠東前線。雖然包爾江沒有在大清洗中被迫害,但是在他1937年的檔案中,卻記下了「不但不可靠,而且持着極端民族主義觀點」的一筆。他的傳記作家梅凱姆塔斯·梅爾扎赫梅圖雷認為,此事的原因是他讀過馬格然·茹馬巴耶夫等與阿拉什奧爾達有關的作家創作的詩作。[6]
1939年,包爾江被分配到第105步兵師任炮兵指揮官。1940年2月起,他開始領導駐紮在日托米爾的第202獨立反坦克營。[7]
次年1月,包爾江中尉回到哈薩克斯坦,進入阿拉木圖軍事委員會任職。6月22日,德國大舉入侵蘇聯,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蘇軍316師的第1073團下屬的營長(Kombat),接受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軍委伊萬·瓦西里耶維奇·潘菲洛夫少將的領導。[8]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1941年9月,316師被派遣到列寧格勒附近的小維舍拉前線。[9]10月期間,隨着國防軍向着莫斯科進軍,316師(現已是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將軍的蘇軍第16軍的一部分)被轉移到戰區,並受命保衛穿過沃洛科拉姆斯克城的公路和公路的周邊地區。包爾江·瑪穆什營分到了魯扎河沿岸一個長八公里的區域內;在保衛蘇聯首都的戰鬥中,包爾江中尉參與了27場戰鬥。11月16號到18號期間,包爾江營被困在了馬特廖尼諾村,與316師的聯繫也被切斷,但是,他們設法抵抗住了德軍的進攻,最終突圍並回到了戰線上。由於表現出色,316師於11月23日被升級為近衛編制,並獲名潘菲洛夫第8近衛步槍師,以紀念在11月18日的戰鬥中陣亡的指揮官伊萬·潘菲洛夫。11月末,他晉升為上尉。[10]
包爾江參加了蘇軍反攻。12月5日這一天,他全身多處受傷,卻拒絕撤離接受治療。[11]
1942年3月,戰地記者亞歷山大·貝克來到了第八近衛師。那年春季,貝克說服本來不情願的包爾江·瑪穆什與他合作,共著一部關於沃洛科拉姆斯克的戰鬥的小說。這部小說就是1944年出版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包爾江·瑪穆什極其討厭這部小說,稱小說對事情的描寫不切實際。他直到去世都沒有改變自己對這部小說和貝克的看法。[12]
1942年4月,包爾江·瑪穆什的指揮官批准他晉升為少校。1942年8月,上級在報告中高度讚揚了他,並建議授予他蘇聯英雄的稱號,然而,這條建議被拒絕了。[13]詩人米哈伊爾·伊西納利耶夫是包爾江·瑪穆什的好友,他撰寫過建議被拒絕的原因:「第8近衛師的前軍委曾告訴我,說之所以不許授予包爾江·瑪穆什蘇聯英雄稱號,是因為政委們把包爾江·瑪穆什的哈薩克愛國思想視為危險的民族主義思想。」同年,包爾江·瑪穆什加入蘇聯共產黨。當年10月,他晉升為中校,8個月後又晉升為上校。[14]
由於受到舊傷的影響,包爾江·瑪穆什被迫在1943年去醫院休養了很長一段時間。[15]1944年3月出院後,他進入伏羅希洛夫學院進修高級軍官課程。1945年1月21日,包爾江·瑪穆什上校被任命為第1波羅的方面軍第6近衛軍第2近衛步槍軍下屬的第9近衛步兵師的指揮官。在東普魯士攻勢中,第9師佔領了普列庫萊附近的15座城鎮。戰後,包爾江·瑪穆什被授予列寧勳章[16]
戰後歲月
編輯1946年,包爾江·瑪穆什再次來到伏羅希洛夫學院進修。1948年6月16日,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命他一邊為軍隊服役,一邊擔任共和國武裝力量合作志願協會的會長。1948年末,他成為東西伯利亞軍事區第49獨立步兵旅的副指揮官。1950年起,他開始擔任紅軍後勤及運輸軍事學院的高級講師。梅爾扎赫梅托夫稱,包爾江·瑪穆什是和他一起畢業的500名軍官中,唯一一個沒有晉升到將軍的人;他認為,原因是蘇聯做出了拒絕讓突厥人成為軍隊高層的政治決策。[17]
1955年,包爾江·瑪穆什上校因病退伍,轉而從事文學創作。[7]他創作了幾部小說,又寫了幾本關於戰爭經歷的書籍。同時,他還在哈薩克斯坦科學院擔任講師。[18]
1963年,應勞爾·卡斯特羅的邀請,包爾江·瑪穆什上校前往古巴,給古巴革命武裝力量講授戰術。
包爾江·瑪穆什以自己在貝克作品《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中的形象聞名。[19]貝克後來又給這部作品添加了兩部續作——《幾天》和《潘菲洛夫將軍的預備役》。[20]三部曲無論是在蘇聯,還是在世界,都受到了廣泛的讚譽。
包爾江·瑪穆什曾創作過一本關於1941年沃洛科拉姆斯克的戰役的書籍——《莫斯科在我們身後》。這本書在1967年被改編成了電影。[21]1976年,他的自傳《我們的家庭》贏得了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阿拜·庫南巴耶夫獎。[5]
包爾江·瑪穆什反對勃列日涅夫派提高小地戰役的地位;為他作傳的兒子巴克特然說,父親的立場使得他在政府里樹敵眾多,令生前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機會化為烏有。[22]伊西納利耶夫曾找到丁穆罕默德·庫納耶夫總書記,要求他給包爾江·瑪穆什安排一個蘇聯英雄稱號,庫納耶夫卻回答,只要阿列克謝·葉皮謝夫還是紅軍政治保衛局的局長,包爾江·瑪穆什就不可能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14]巴赫特然還回憶起,他那一生都是個「不嚴格的穆斯林」的父親[23],晚年卻改信了蘇菲派。[24]1982年,包爾江·瑪穆什逝世,屍體安葬在阿拉木圖。
蘇聯崩潰前不久,哈薩克最高蘇維埃主席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說服莫斯科當局把蘇聯的最高軍事榮譽追授給包爾江·瑪穆什,於是,莫斯科當局於1990年12月11日追授他為蘇聯英雄。哈薩克斯坦獨立後,他又被授予哈薩克斯坦英雄稱號。他的故鄉茹阿雷區的區首府以他的名字命名。[25]
如今,在位於哈薩克斯坦塔拉茲的塔拉茲國家教育機構內,坐落着巴維爾然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收藏了各種各樣有關巴維爾然·包爾江·瑪穆什的資料,既有俄羅斯語的,也有哈薩克語的。
家人
編輯包爾江·瑪穆什的第一任妻子是比比扎馬爾·穆坎克濟,兩人育有一子,即作家巴克特然·包爾江·瑪穆什(1941年-2012年)。[26]
包爾江·瑪穆什的第二任妻子是蓋尼卡馬爾·包別科娃,兩人於1961年結婚,並一起生活了12年,直到包別科娃於1973年3月逝世。
包爾江·瑪穆什有一個私生女,叫葉連娜·巴維爾扎諾娃·科爾基娜,現居莫斯科。[27]
著作
編輯- 《莫斯科在我們身後》 ( «За нами Москва»)
- 《我們的將軍》 («Наш генерал»)
- 《一夜的故事》 («История одной ночи»)
- 《我們的家庭》 (哈薩克語:«Ұшқан ұя», 俄語:«Наша семья»)
- 《軍官日記》 («Дневник офицера»)
- 《戰爭心理學:第一部分》 («Психология войны: 1 часть»)
- 《戰爭心理學:第二部分》 («Психология войны: 2 часть»)
- 《古巴的會議》 («Кубинские встречи»)
媒體
編輯以下演員在電影或電視劇中飾演過巴維爾然·包爾江·瑪穆什:
2010年,哈薩克電影製片廠發行了由卡利拉·烏馬羅夫導演的紀錄片《傳奇的巴維爾然》(«Қазақтың Бауыржаны»)。
參考
編輯- ^ 100th Anniversary of Bauyrzhan Momyshuly. nur.kz.
- ^ Bauyrzhan Momyshuly. Za Nami Moskva. Ȯner (2009). ISBN 978-601-209-087-1. p. 1.
- ^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Baurzhan Momyshul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talogue of the Heroes of the USSR.
- ^ Bauyrzhan Momyshuly, Tales from the War. Chapter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5.0 5.1 Kadyrzhan Smagulov. Legendary Son of the Kazakh People, Bauyrzhan Momyshul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Kazinform, 4 March 2009.
- ^ Zhanar Kanafina. Unsolved Mysteries of the Life of a Her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Karavan. 25 June 2010.
- ^ 7.0 7.1 Authors of Kazakhstan: Baurzhan Momyshul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it.kz
- ^ Baurzhan Momyshuly (1910–198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lim.kz
- ^ History of the 316th Divis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ams.ru.
- ^ The Celebration Day of Baurzhan became that of the Peop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zhambyl.kz, 16 September 2010.
- ^ Galia Galkina. Baurzh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p.kz/
- ^ Brandon Schechter. The Language of the Sword: Alexksandr Bek, The Writers Union and Baurdzhan Momysh-uly in Battle for the Memory of Volokolamskoe Shos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stitute of Slavic,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ugust 1, 2009). pp. 4–5, 27, etc..
- ^ K. Abenov. The Military and Spiritual Heritage of Baurzhan Momyshul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Kaznu. February 1999.
- ^ 14.0 14.1 Mikhail Isinaliev. Baurzhan Momyshul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sinaliev.kz/
- ^ Baurzhan Momyshuly. nur.kz.
- ^ A History of the 9th Guards Divis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ams.ru.
- ^ Maklap Mukankze. The Forty Volumes of Mumyshuly's Memoirs are Published on his 100th Birthda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zattyq.org, 17 May 2010.
- ^ Issue 98 of the OSCE's Kazakh mission.. [12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 ^ Edward N. Luttwak. Review: Moscow 1941 by Rodric Braithwa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mmentary, January 2007.
- ^ Alexander Be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ovlit.com.
- ^ Moscow Behind Us on kino-teatr.ru.. [202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 ^ Schechter. p. 38.
- ^ Schechter. p. 42.
- ^ Schechter. p. 40.
- ^ Baurzhan Momyshuly: Hero, Author, Soldi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iography.kz.
- ^ Герой и его женщины. «газета Экспресс К». [24 декабря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7).
- ^ caravan.kz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Нераскрытые тайны жизни героя
- ^ Moscow Is Behind 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MDb.com
- ^ Volokolamsk Highwa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kino-teatr.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