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山是一座,位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桂林南溪山公园内,在中山南路、崇信路接合的八一桥东侧,将军桥头。此山因南溪萦绕而得名,因山有白龙洞,又名白龙山。早在唐朝南溪山就已开发,拥有近200件摩崖石刻,多分布在北麓白龙洞、元岩、泗洲岩、龙脊洞,南麓刘仙岩、穿云岩等处。

印象

编辑

南溪山海拔291米,相对高度141米,山体面积7.75公顷,长350米,宽180米,山孤自耸立,烟云凌空,有“叠嶂凌烟天咫尺”之气势。

据地质学家分析,南溪山属纯净厚层石灰岩,几百万年前与斗鸡山罗汉山同体,后受水流不断地溶蚀,逐渐分割成孤峰。这条水流即后来形成的南溪。山的北面被南溪河环绕,溪绕着山注入漓江

南溪山有三组互相通连的岩洞:白龙洞与锅底洞南北相通,观音洞与龙脊洞则为东西相通,元岩与穿云岩南北对穿。它们都由不同时期幼小的地下河道发育而成,最早的是龙脊洞,大约在百万年前就开始被溶蚀;白龙洞和锅底洞、元岩和穿云岩大约在10万年前才开始发育,直到几万年前形成了较完整的地下河。

如今这三组洞穴已被人为打通,连为一体。从白龙洞石槽,到锅底洞的“金山银山”、穿云岩的“对虾挂壁”、元岩的“观音像”、脊洞的“高山深谷”共25个景点,洞程总长523米,形成一个曲折、回转、起伏、跌宕、深邃、虚幻的洞府天地。

南溪新霁和南溪玉屏

编辑

桂林八景之一“南溪新霁”就是在雨后新晴,云雾初散时,由于北面的峭壁山石洁白,阳光照映在山石上,会反射出耀眼的光彩。

因为两峰相对,这时象玉屏一般,故称“南溪玉屏”,“南溪玉屏”也为桂林二十四景之一。

白龙泉

编辑

白龙泉位于南溪山的北麓,与南溪河相邻的山坡侧,有地下水自“白龙池“中涌出。其旁的石壁上有“白龙泉”三个大字。

白龙泉的水质甘美而且清冽,古代列为贡品,故白龙泉又称“贡泉”。相传用白龙泉水泡茶,一段时间后揭开碗盖,水气如白龙一般从碗里升腾而起。

白龙洞

编辑

白龙洞是南溪山最高最大的洞穴,白龙泉南便是白龙洞的入口,洞与锅底洞南北相通,位于南溪山西北山腰处, 洞口于山体北麓。洞口上方有钟乳石下垂,形似龙头,相传是当初把漓江整治得清澈如镜的白龙,因直谏而冒犯了龙王,被拘囚在这里留下的身影,洞由此得名。洞高32米、宽12米, 最高、最宽处均为23米, 长499.5米, 面积1828平方米。

洞中刻有《留别南溪》,为人们所传诵。

“元岩“在白龙洞口上方,内有左右两道。右道与穿云岩南北对穿;左道蜿蜒曲折,通往半山腰的龙脊坳。

龙脊亭

编辑

龙脊亭1958年初建,1959年重新设计,建于南溪山两峰之间的凹处(被称为龙脊坳),凭栏眺望,市区的大部分景色、山水风光,尽收眼底。

呈“中”型,仿古而建。主亭为8柱、单檐、翘角长方亭,两侧为附亭,各傍两峰石壁,总面积83平方米。上山必须要经过此亭,亭南可看到斗鸡诸峰,亭东可看到漓江南泻,亭西的西峰则高接天汉,被称为是游南溪必看之地。

龙脊洞

编辑

龙脊洞位于南溪山西峰东边山腹中,离龙脊坳不远,洞高30米,宽9米,深288米,洞底面积1500平方米,是发育得最早的岩洞,大约在百万年前就开始被溶蚀。

洞内乳石遍布,形成景观,主要有杂技舞台、高山深谷等景点。出此洞即可到达龙脊亭。

历史

编辑

李渤《南溪山诗并序》记录了他开发南溪山的经过。《留别南溪》“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植岩花次第开。”

自唐以后,历代均有修葺南溪山的部分景致记录。

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朱树德将“南溪新霁”列为桂林续八景之一,并赋诗赞道:“耸峭南溪山,何年辟仙境。龙岩孕玉泉,碧漾深溪影。芳藻映光辉,波入雉山静。雨霁试新茶,游人争汲绠。”

《临桂县志》记载:“南溪山,县南五里,耸拔千尺,烟翠浮空,其溪东注漓江。”与“以溪在郡南,因曰为南溪”。还叙南溪山为“唐李渤所赏心处”

宋朝赵夔得《桂林二十四岩洞歌》,对桂林山峦岩洞作了生动的描绘,其中就有南溪山和白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