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三昧经
《坐禅三昧经》,又称《禅经》、《菩萨禅法经》、《禅法要》,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内容汇集西北印佛教各家禅师的禅要,兼有说一切有部与大乘佛教的禅法。
与《修行方便禅经》齐名,坐禅三昧经称为“关中禅经”,修行方便禅经(误题作“达摩多罗禅经”)则称为“庐山禅经”。
题名
编辑《坐禅三昧经》译出时原名《禅经》,弘始九年校正后称为《禅法要》[1] 。至僧祐著录时,《菩萨禅法经》、《坐禅三昧经》二名并行,当时还有名为《阿练若习禅法经》(阿兰若习禅法)的别生经,即是抄自本经第一卷[2][3]。
禅是禅那的省称,六波罗蜜之一,指能达到四种色界定的精神状态。坐禅是在静室内以坐姿修禅。三昧是心专注于所缘境,进入一境性、不散乱的状态。菩萨禅法是大乘佛教于菩萨道修行的禅法。阿练若,意译丛林,指森林中的空地,为修行者清静修道的场所。
历史
编辑鸠摩罗什于弘始三年冬(401年)抵达长安,僧叡向鸠摩罗什学习禅法,抄撰《禅经》[4],于弘始四年(402年)出经,弘始九年(407年)重校[5]。
《坐禅三昧经》是众家禅要抄录本,上卷言五门禅法,以问答方式叙述不净观、慈悲心、十二因缘、数息、念佛三昧,汇集了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鸠摩罗陀七家禅法[6][2]。
下卷叙述四禅、四无色定、五通、四念止、四法缘十六行相、四善根位、见道十六心、声闻四果、三种辟支佛及菩萨五门禅法、三法忍,最后以马鸣所造二十偈作结[2]。
鸠摩罗什后依《持世经》出《十二因缘》一卷,又传出解释《禅法要》的《禅法要解》二卷。《禅法要解》不逐句注解,而是对部分禅法或名相加以说明[2]。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高僧传:“什后至关,因请出《禅法要》三卷,始是鸠摩罗陀所制,末是马鸣所说,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亦称菩萨禅”。
- ^ 2.0 2.1 2.2 2.3 廖乙璇. 《坐禪三昧經》禪法簡介 (PDF). 福严佛学研究. 2015, 10 [2022-10-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3).
- ^ 《出三藏记集》:“阿练若习禅法经一卷(即是抄菩萨禅法第一卷)”
- ^ 僧叡〈关中出禅经序〉:“究摩罗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常安。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既蒙启授,乃知学有成准,法有成条。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是其事也。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收入《出三藏记集》卷9
- ^ 《开元释教录》卷4:“坐禅三昧经,三卷。一名菩萨禅法经。初出或直云禅经,或云禅法要,或云阿兰若习禅法,三名同是一本。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至九年闰五月重校正。”
- ^ 僧叡〈关中出禅经序〉:“初四十三偈,是究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收入《出三藏记集》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