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主义(法语:Gaullisme)是法国二战后总统夏尔·戴高乐提出的一种法国自主外交政策原则。该政策大致上由法国政府遵循了半世纪以上,直到2011年后尼古拉·萨科齐任内开始有所改变。但这一举动也间接造成了中东恐怖主义蔓延至欧洲和巴黎的恐怖攻击,引起学界不少人重新开始探讨回归戴高乐主义的必要性[需要更深入解释]

至2023年为止,法国是除美国外唯一拥有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的国家,虽吨位不大但其为戴高乐主义象征。
绿色区域为1546-1763年间的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疆域、蓝色区域为1763-1962年间的法国殖民领地

概观

编辑

大概略而言戴高乐主义就是一种大法兰西必须成为独立自主强权的价值观。经济、军事、外交不可过度依附于某个国家或某个群体,此三大领域必须随时留好独自的体系和影响力,以备有朝一日看似友好的国家和团体做出与法国利益不合的决策时,法国有翻脸的本钱,不会受制于人。

  • 独立防务观 - 必须有整套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即使产出的产品性能和成本较差,也必须保持此一体系,避免军事受制他国,最终1960年2月13日法国独立完成核武,制定了第一个核军备五年计划,之后逐渐建立了陆基中程导弹、导弹核潜艇和携带氢弹的战略轰炸机核三位一体威摄力和独立的陆海空武器工业。之后戴高乐认为北约是美国的附庸集群明显化,提出北约改革要求巴黎有同等决策权,被否决后1966年断然退出北约军事指挥机构,并驱逐北约驻法部队[1][2],成为戴高乐主义著名事件。法国直到2009年才从军事上重返北约。
  • 独立外交观 - 主要体现在中东北非等前法国殖民地国家上,奉行一种保持良好关系的政策,将历史因素往好的方向操作,尤其是当地法语人口被视为潜在影响力资产。不论该国政治形态、宗教、领导人是否让法国民众喜欢,都要保持中立或友好态度,促进经贸往来(包含武器出口),避免殖民历史被当地民众仇恨化操作,且避免干预他国内政。同时冷战期间法国奉行对苏联较少敌意政策,提出了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步骤,期望在美苏间保持等距关系。1964年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权,戴高乐发表著名讲话:“中国本身的庞大、它的价值、它目前的需要和它将来的广阔前途,使得它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心注意……显然法国应能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也让中国听到法国的声音。”[3]
  • 欧洲人的欧洲观 - 促进法德和解并创立欧盟,戴高乐认知若是法德不和解并全力合作最终达成欧洲一体化,则美国永远有施加力量的缝隙,最终欧洲成为一群美国附庸国,而非一个单体的欧洲强权体。他并认为英国是美国安置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4]所以1961年和1967年两次否决了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申请。最终法德的《罗马条约》和《法德友好条约》成立,欧元欧盟也在多年后实现。

观点

编辑

雅克·希拉克总统任内美国911事件发生,中东两场战争先后开打,当时法国政府在伊拉克战争时与美国持不同立场导致了外交角力,美国民间大量仇恨法国与抹黑法国历史的声音出现,但最终希拉克不为所动,法美关系则变差。金融海啸后,世界经济动荡让贫困的中东逐渐躁动,时任的尼古拉·萨科齐总统似乎认为当初没有介入中东的决策是错误,让美国获得重大战略利益而法国丧失了利益机会,开始放弃戴高乐主义走向亲美政策重返北约,同时2011年后中东大变局发生,欧洲首当其冲面临新的威胁,使法国鹰派意图对外用兵介入北非利比亚叙利亚等地政局,并声称推翻当地政府。后续当选的弗朗索瓦·奥朗德总统也继续此立场。

不料后续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因为伊斯兰派系问题,崛起于西方支持的革命军之中,并迅速扩展势力并吞和消灭其他革命军派系,成为最大股力量,一时间西方的立场变得尴尬及腹背受敌,因为原本预定要推翻的叙利亚政府、伊朗政府甚至俄罗斯现在突然成了反恐第一线的不可或缺战力,而原本扶植的革命军完全成了滥杀的恐怖组织代名词。原本该组织只是乌合之众,原订透过密集轰炸就能将其击垮,之后将局势拉回原定剧本,不料在上万次空袭后效果甚少,伊斯兰国日渐壮大且将许多物资完成地下化,除非投入大死伤的地面战斗否则不可能消灭。之后恐怖组织在非洲实施多次恐攻袭击外国观光客,并在法国本土进行多次大型恐怖袭击,如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2015年11月巴黎袭击案2016年尼斯袭击事件等,令法国民众开始感到恐慌并愤怒。[5]

法国费加罗报就评论认为,当初放弃戴高乐主义倒向美国后损毁了法国在中东地区的形象,并引发目前的困局与卷入叙利亚内战。若坚持伊拉克战争时的相同立场至今,法国可能置身事外且不会受到恐攻,大可将中东的乱局交由美国去处理[6],现在的局面是法国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利益,同时又要和美国一同稳定中东局势,而稳定方式是向原本要推翻的叙利亚总统及其背后的俄罗斯、伊朗妥协,否则在没有地面情报的帮助下,空中轰炸效力极度微弱,没有什叶派军队的地面推进下,歼灭伊斯兰国是遥遥无期。法国政府已经不能再维持原本的轻微轰炸姿态,然而情势不利于用兵大规模进攻,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只能与叙利亚、伊朗、俄罗斯等当地部队重新商量反恐战略,导致国际威信大幅折损。

由于法国国力与美国差距甚远,而法国又不肯为欧洲安全付出至可取代驻欧美军的地位,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爆发后,虽然法国声言要支持乌克兰光复所有被俄罗斯侵占的领土[7],可是法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援远比美国少,法国《世界报》指出片面提倡戴高乐主义而轻视东欧诸国的安全保障及欧洲与美国的共同价值观,不但无法整合欧洲的力量,还会导致欧洲陷入分裂[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法国退北事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France has de Gaulle to Withdraw from NATO. [2016-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3. ^ Lawrence D. Kritzman,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Though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eds. Lawrence D. Kritzman & Brian J.
  4. ^ Touchard, Jean, Le gaullisme (1940-1969), Paris, Seuil, coll. Points Histoire.1978.
  5. ^ Andrew Higgins and Kimiko De Freytas-Tamura (17 November 2015). "An ISIS Militant From Belgium Whose Own Family Wanted Him Dead" The New York Times.
  6. ^ 央視-法国复仇悬念. [2015-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7. ^ 馬克龍烏戰以來首訪基輔,支持烏克蘭奪回所有領土.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2-06-16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8. ^ 馬克龍喚醒了歐盟內部的分歧.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3-04-14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