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扬俱乐部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16年12月13日) |
斐扬俱乐部(法语:Club des Feuillants,法语发音:[fœjɑ̃]),正式名称为宪法之友社(Société des Amis de la Constitution),是法国大革命前期出现的一个保守派政治俱乐部,其成员坐在1791年的国民立法议会的右边。战神广场屠杀发生后,1791年7月17日 雅各宾俱乐部分裂为温和派(斐扬派)和激进派(雅各宾派) 。君主主义者和保守派,出走在巴黎杜乐丽宫附近的前斐扬修道院集会,以此为名组成斐扬俱乐部,主张保留均国王计划在国民立法议会推动君主立宪制。左翼份子成为雅各宾俱乐部主要领导者,努力推动直接民权民主张采取行动推翻路易十六。
宪法之友社 Société des Amis de la Constitution | |
---|---|
主席 | 安托万·巴纳夫 亚历山大·德·拉梅特 阿德里安·迪波尔 |
成立 | 1791年7月18日 |
解散 | 1792年8月10日 |
分裂自 | 雅各宾俱乐部温和派、君主立宪之友会 |
总部 | 巴黎圣奥诺雷路 |
党报 | 《公报》 |
意识形态 | 温和主义 保守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 自由保守主义 君主立宪 |
政治立场 | 中间偏右 |
官方色彩 | 蓝色 白色 |
党旗 | |
法国政治 政党 · 选举 |
1791年7月16日,当雅各宾俱乐部激进派分派小册子号召民众示威反对路易十六,斐扬俱乐部代表公开抗议、反对、出走,雅各宾俱乐部正式分裂。最初,斐扬俱乐部成员中有264名前雅各宾派代表,包括大多数联系委员会的成员。
这群人就改在巴黎圣奥诺雷路的斐扬修道院集会,后来就被称呼为斐扬俱乐部。
这组织主要由安托万·巴纳夫、亚历山大·德·拉梅特和阿德里安·迪波尔领导。
历史
编辑由于法兰西1791年宪法即将定案,许多昔日的激进的代表,如伊萨克·勒内·居伊·勒沙普利耶和安托万·巴纳夫希望雅各宾派能如同在法国大革命早期的引导主流社会舆论的核心角色,得到一个结果而结束。人民的能动性已经被激发,始终保持如同1789年6月13日革命初期国民议会的热情活力,国民议会的目标已经实现,现在已经是资产阶级代议代表该让位给实施直接民主的时刻。这个信念在发生战神广场屠杀(1791年7月17日)后更被大众确信。
几天之内,雅各宾俱乐部大量稳健的代表出走建立一个新的组织,斐扬俱乐部。这个新的社会团体和雅各宾派在整个夏天进行竞争,争取各省级分支机构和巴黎的人群的支持效忠,最终斐扬俱乐部还是输了。按照斐扬俱乐部的时代思潮,他们大众化社会除了举办私人的朋友聚会进行政治讨论会议外,可能就没有其他的作用; 他们的会议跨不出他们的高门槛的会众群体,并演变成共同一致的政治行动。
伊萨克·勒内·居伊·勒沙普利耶,在他作为法兰西1791年宪法委员会主席,提交给国民议会的最终版本的法条限制大众化社会采取协调一致的政治行动权利,其中包括通信的权利。1791年9月30日,国民议会通过这部宪法。稳健的斐扬派拥抱过时的美德遵受这部法律;激进的雅各宾派,拒绝接受,由此跃起成为法国大革命最有活力的政治力量。
1791年7月17日战神广场屠杀后,在民众对极端社会运动厌恶的浪潮中,安托万·巴纳夫,通过他负责发布国民制宪议会 修订委员会例行的立法,使他能够迎合路易十六结为盟友,确保王室以后拥有任命大使,部队指挥官,和部长的权力。国王回报这个善意,聘任他作为首席顾问。在 1791年10月1日,国民立法议会开议时,安托万·巴纳夫草拟路易十六致词稿,以后的六个月直到1792年3月,法兰西是由斐扬俱乐部治理的。
在1792年3月,反击斐扬派反对与奥地利开战,吉伦特派将他们的对手,斐扬俱乐部的部长们,贴上保皇党标记而被逼迫下台。在1792年8月10日,国民自卫军攻占了杜乐丽宫皇宫,废除了君主制,然后,进行了针对性逮捕。公布了841成员名单,他们被逮捕、以叛国罪进行审判。1793年11月29日安托万·巴纳夫被送上断头台。
斐扬派被当作为温和派,保皇派和贵族派等侮辱性的标签只存活几个月。
思想和观点
编辑斐扬派发展出的保护权力概念。它的目标是通过获取有节制右派的支持以压制保皇党,隔离来自广大爱国民主主义的代表,抵挡雅各宾派的影响,同时并终止社团活动以避免威胁国民议会的独立性。[1]
斐扬派反对征集消极公民加入国民自卫军。他们认为强大的军队只有支持组建结构是唯一途径。(1791年4月27日)“主张减少” 国民警卫队消极公民;(5月11-15日,1791年)在请愿权和守备队法案辩论时保持沉默,反对黑人的政治解放;三人执政团在几个月的期间耗尽了他们的声望。斐扬派知道,如果通过了黑人的政治解放将失去法兰西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圣多明哥糖的生产地将被接管而且也会失去殖民地。[1]
选举结果
编辑国民立法议会 | |||||
选举年分 | # 总得票数 |
% 总得票数比 |
# 获得总席位 |
+/– | 领导者 |
---|---|---|---|---|---|
1791 | unknown (#2) | unknown | 264 / 745
|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本条目包含来自
- Dendena, Francesco. "A new look at Feuillantism: the triumvirate and the movement for war in 1791," French History (2012) 26#1 pp 6–33.
- Diefendorf, Barbara B. "A Monastery in Revolt: Paris's Feuillants in the Holy League." Historical Reflections/Réflexions Historiques (2001): 301-324.
- Furet, Francois, and Mona Ozouf, eds.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989) pp 343–50
- 西蒙·沙玛. 公民:法国革命编年史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