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中部地震
1983年日本海中部地震是指1983年5月26日发生于当地时间在上午11点59分57秒(日本标准时间,UTC+9)的地震,地震震级Mj7.7。地震震中位在日本秋田县能代市以西100千米左右的日本海上。本次地震导致104人罹难,其中有100人死于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巨大海啸袭击的主要区域包括青森县、秋田县和能登半岛东岸。巨大海啸袭击了轮岛市一个渔村的镜头被纪录下来并且通过电视进行了转播。其中有部分地区巨大海啸登陆的时候高度超过了为10米。巨大海啸袭击的地区还包括了奥尻岛,该处在10年之后的北海道南西冲地震中遭受到了更大的伤亡。
日期 | 1983年5月26日 |
---|---|
震级 | 7.8 Mw[1] |
震源深度 | 24千米(14.9英里) |
震中 | 40°27′43″N 139°06′07″E / 40.462°N 139.102°E |
影响地区 | 日本青森县和秋田县等地 |
海啸 | 14.9米 |
伤亡 | 104人罹难或著是失踪 324人受伤[2] |
地质构造
编辑日本本州西北部处在日本海东南边缘,这一区域主要是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期间海底扩张产生的海洋地壳,而这一伸展构造过程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伸展断层和沉积盆地。然而,目前这一区域在收缩构造的作用下正在发生反演,形成背斜结构[3]。有研究认为本州西北岸正在形成早期的隐没带,但是这一理论并没有被广泛接受[1]。
地震过程
编辑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在上午11点59分57秒,这场地震持续了大约60秒。震源机制解显示断层属于为逆断层,余震的分布符合以30°向东下沉的断层平面所发生了移动的推论。2处单独的断层也发生了破裂,位于北侧的断层走向为NNW-SSE,位于南侧的断层走向为SSW-NNE。破裂开始属于南侧的断层,10秒钟之后北侧的断层也发生了破裂[4]。气象厅观测最大烈度5[2]。各地烈度如下[5]:
烈度 | 地区 |
---|---|
5 | 秋田市 深浦町 陆奥市 |
4 | 青森市 盛冈市 八户市 酒田市 江差町 森町 |
3 | 函馆市 山形市 大船渡市 室兰市 新潟市 仙台市 福岛市 高田市 轮岛市 带广市 俱知安町 合川町 |
2 | 寿都町 札幌市 浦河町 白河市 磐城市 前桥市 留萌市 苫小牧市 小樽市 |
1 | 长野市 旭川市 金泽市 水户市 横浜市 馆山市 三岛市 敦贺市 米子市 |
海啸
编辑地震发生12分钟后,首波巨大海啸袭击了海岸,高度为14.9米,在男鹿半岛录得[6]。最初的地震模型无法解释地震和海啸袭击之间极短的间隔。可能的解释包括断层向西倾斜让得巨大海啸源向海岸方向移动,但是这解释与地震数据不符。另一种解释是南侧的断层在地震之前发就生了无震滑动,造成了巨大海啸[4]。巨大海啸带来的海啸沉积在陆地上和日本海中都有发现[7]。在韩国郁陵岛观测到1.26米的海啸、江原道墨湖地区也观测到2米的海啸。[8]
损失
编辑地震带来的损失主要是由于土壤液化却导致了让房屋倒塌、造成一系列交通事故和铁路事故。这场地震后土壤液化的程度是1964年新潟地震以来最高的,其中又以地下有松散的全新世风积沙和冲积沙的区域为最[9]。有4人直接死于这场地震[2]。
总共有100人死于引发的巨大海啸。地震之后14分钟海啸警报发布,但是在震中附近的地区已经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遭受到巨大海啸袭击[6]。很多人在首波的巨大海啸袭击时仍在海岸线上或者正在海上作业。巨大海啸还对海岸附近的防风工事造成了很大损失。地震之后约一个多小时,海啸就抵达了韩国海岸,造成了有3人罹难[6]。其中罹难有1人, 失踪2人, 受伤2人 ,房屋损毁 : 坍塌 1栋, 损坏 22栋, 水淹19间, 船舶毁损 : 损毁 47艘, 破损 34艘。[8]朝鲜遭受到的影响不详。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Kanamori, H.; Astiz L. The 1983 Atika-Oki Earthquake (Mw=7.8)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ystematics of Subduction Earthquakes (PD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Tokyo, Japan: Terra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3: 305–317 [2012-06-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11) (英语).
- ^ 2.0 2.1 2.2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Comments for the Significant Earthquake.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英语).
- ^ Sato, H.; Yoshida T., Takaya I., Sato T., Ikeda Y. & Umino N. Late Cenozoic tectonic development of the back arc region of central northern Honshu, Japan, revealed by recent deep seismic profiling.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Petroleum Technology. 2004, 69 (2): 145–154 [2012-06-26]. ISSN 0370-98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英语).
- ^ 4.0 4.1 Shuto, N.; Chida K. & Imamura F.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first wave of the Nihonkai-Chubu earthquake tsunami. Tsuchiya Y. & Shuto N. (编). Tsunami: Progress in Predi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Warning. Advances in Natural and Technological Hazards Research 4. Springer. 1995: 37–53 [2012-06-26]. ISBN 97807923348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5) (英语).
- ^ 震央と震度分布図.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1) (日语).
- ^ 6.0 6.1 6.2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Comments for the Tsunami Event.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英语).
- ^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Tsunami Event associated with Tsunami Deposits.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5) (英语).
- ^ 8.0 8.1 백운섭. 동해안 지진해일보고. 한국중앙기상대 관측국. 1983: 44-45 (韩语).
- ^ Tohno, I.; Shamoto Y. Liquefaction damage to the ground during the Nihonkai-Chubu (Japan Sea) earthquake in Aomori Prefecture, Tohoku, Japan (PDF). Natural Disaster Science (Japan Society for Natural Disaster Science). 1986, 8 (1): 85–116 [2012-06-26] (英语). [永久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
编辑- 青森県防災ページ “地震総覧 日本海中部地震”(日语)
- 秋田県の被害状況 (日语)
- 日本海東縁海域の活構造およびその地震との関係PDF(独) 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地質調査総合センター(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