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必利尔湖

加拿大湖泊

苏必利尔湖(英语:Lake Superior;法语:Lac Supérieur),又称上湖,湖名源于法国探险家命名的Supérieur,意为“上湖”。它是北美洲五大湖中最大的一座,被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所环绕。它属于断层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水体体积而言,是世界上第4大的湖泊。

苏必利尔湖
苏必利尔湖及五大湖相对位置图
坐标47°7′N 87°5′W / 47.117°N 87.083°W / 47.117; -87.083
类型裂谷湖
属于加拿大 加拿大
美国 美国
主要流入尼皮贡河(Nipigon)
圣路易斯河(St. Louis)
鸽子河(Pigeon)
皮克河(Pic)
白河(White)
米契皮科坦河(Michipicoten)
卡米尼斯蒂奎亚河(Kaministiquia)
主要流出圣玛莉河(St. Mary's)
最大长度563 km (350 mi)
最大宽度257 km (160 mi)
表面积82,414 km² (31,820 mi²)[1]
加拿大 加拿大部分:28,700 km² (11,080 mi²)
平均深度147 m (482 ft)
最大深度406 m (1333 ft)[1]
水体体积12,100 km³ (2900 mi³)
滞留时间191年
岸长14385 km (2725 mi)
表面海拔183 m (600 ft)[1]
岛屿罗亚尔岛(Isle Royale)
阿波斯尔群岛(Apostle Islands)
定居点杜鲁斯
苏必利尔
桑德贝
马凯特
苏圣玛丽
苏圣玛丽
位置
地图
1岸长衡量标准不定。

名称

编辑

阿尼希纳贝语(Anishinaabe)中,称苏必利尔湖为“Gichigami”,意为“巨大的水域”。在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海额娃撒之歌》(The Song of Hiawatha)中,则称苏必利尔湖为“Gitche Gumee”。戈登·莱特福特(Gordon Lightfoot)的《埃德蒙德·费兹杰罗号船难》(The Wreck of the Edmund Fitzgerald)也称这座湖泊为“Gitche Gumee”。

至于“苏必利尔”一名,来自于法国探险家于17世纪造访时,将此湖称为“Supérieur”音译:索菲莉尔,意为“上湖”,因为它坐落于休伦湖的北方。法国-印第安人战争后,英国人拿下五大湖周边地区的控制权,于是将此名英语化,改名为“Superior”。

水文

编辑

苏必利尔湖的面积为82,414平方公里(31,820平方英里)[1],比捷克共和国还大。最大长度是563公里,最大宽度为257公里。平均深度是147米,最大深度则是406米[1] ,湖岸线4,835公里(含岛屿)。苏必利尔湖的蓄水量是12,100立方公里,以蓄水量而言,是世界上第4大的湖泊[2],也是世界第3大的淡水湖,俄罗斯贝加尔湖则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非洲坦干依喀湖排名第2(虽然里海在面积与蓄水量都远超过苏必利尔湖,位居世界第一,不过它是咸水湖,这是因为虽然里海现在是封闭的,不过它曾经与黑海马摩拉海相连接)。苏必利尔湖的蓄水量可以以 30 厘米的厚度,将北美洲南美洲完全覆盖。苏必利尔湖海拔183米[1]。美国湖沼学家克伦普(J. Val Klump)在1985年6月30日为了科学探险而抵达苏必利尔湖最深处,是历史上第一位抵达此处的人。

每年的暴风雨会造成苏必利尔湖波浪高度经常超过6米(20英尺)[3],曾经有9米(30英尺)高的波浪的纪录[4]的纪录。苏必利尔湖的水位、包括从哈德森湾分水岭的支流都是由国际苏必利尔湖控制委员会(International Lake Superior Board of Control)所管理,它是由国际联合委员会(International Joint Commission)于1914年所创立的。

包括圣路易斯河(St. Louis)、尼皮贡河(Nipigon)、鸽子河 (Pigeon)、皮克河 (Pic)、 白河 (White)、米契皮科坦河 (Michipicoten)及卡米尼斯蒂奎亚河(Kaministiquia)在内,总共有超过200条河流流入苏必利尔湖。苏必利尔湖借着圣玛莉河(St.Mary's)与休伦湖相连。因为河流坡度大,所以需要大湖航道(Great Lakes Waterway)中的苏水闸(Soo Locks)运河来帮助船只从苏必利尔湖移动到海拔相差7.6米(25英尺)的休伦湖。

地理

编辑

罗亚尔岛(Isle Royale)是苏必利尔湖中最大的岛,位于密歇根州。其他著名的岛屿还包括位于威斯康星州境内的玛德琳岛( Madeline Island)。在苏必利尔湖四周较大的城市有2对港口:杜鲁斯苏必利尔(Superior)及桑德贝(Thunder Bay)、马凯特(Marquette);与2座都称为苏圣玛丽的城市:位于密歇根州的苏圣玛丽与位于安大略省的苏圣玛丽

 
苏必利尔湖的冬天,于2004年12月从杜鲁斯所摄

在苏必利尔湖周围的风景区有阿波斯尔群岛国家湖滨区(Apostle Islands National Lakeshore)、皇家岛国家公园(Isle Royale National Park)、普卡斯克瓦国家公园(Pukaskwa National Park)、苏必利尔湖省立公园(Lake Superior Provincial Park)、大岛国家休闲区(Grand Island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沉睡巨人省立公园(Sleeping Giant)与彩岩国家湖滨区(Pictured Rocks National Lakeshore)。

气候

编辑

因为苏必利尔湖的大小,所以附近为局部的海洋性气候,更典型的例子可以在新斯科舍见到[5]。湖面对于温度的改变产生缓慢的反应,在1970年左右温度的季节变化位于0-13 °C之间[6],帮助舒缓夏季与冬季时附近的空气温度,而且在比较寒冷的月分会产生湖泊效应降雪(Lake-effect snow)。苏必利尔湖附近的山丘与山脉保持湿气与雾气,特别是在秋季。湖面的温度从1979年来暖化了2.5 °C,肇因于全球暖化[7]

地质

编辑
 
北美洲坚稳地块与地下的岩层,显示苏必利尔湖也是北美中大陆张裂的组成之一

苏必利尔湖北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代。在地质年代的早期,岩浆涌出地表而形成由花岗岩组成的加拿大地盾(Canadian Shield)。这些古老的花岗岩现在还可以在湖的北岸观察到。这个时期的佩尼奥克(Penokean orogeny)造山运动使得许多贵重金属沉积在这里,苏必利尔湖的北岸已经被证实拥有丰富的矿物,包括都是最常被开采的目标。例如靠近马拉松(Marathon)的Hemlo金矿、Mamainse岬的铜、银屿(Silver Islet)的银与Theano岬的

山脉不断的遭到侵蚀,这些沉积物更为紧实,而变成了卡卡贝卡瀑布 (Kakabeka Falls)的石灰岩白云灰岩(dolostone)、铁燧岩(Taconite)与页岩

后来美洲大陆裂开,形成了世界最深的裂缝。苏必利尔湖位在这个中元古代裂谷的上方,北美中大陆张裂(Mid-Continent Rift)则是造成大裂缝的原因。岩浆注入沉积层之间,形成了辉绿岩岩床。这个坚硬的辉绿岩岩床使得沉积层下降,形成了桑德贝地区的平坦台地。紫水晶在一些由北美中大陆张裂所造成的洞穴中形成,所以在桑德贝地区有几个紫水晶矿区[8]

熔岩从裂口中喷发出来,形成米契皮科坦岛(Michipicoten Island)、黑湾半岛(Black Bay)与圣伊格纳斯岛(St. Ignace Island)的黑玄武岩

冰川时期时,厚达2公里的冰覆盖这个区域。现在所看到的陆地的轮廓是被移动或后退的冰棚切割出来的。冰棚后退后留下了砾石、沙、泥土与卵石的沉积物。冰棚融化后的水在苏必利尔盆地形成了Minong湖,这是苏必利尔湖的前身[9]。冰棚消失之后,陆地于是弹回,在苏圣玛丽形成了水道,也就是现在的圣玛丽河

历史

编辑
 
安大略省苏必利尔湖省立公园中的象形文字

第一批来到苏必利尔湖地区的人类大约是在10,000年前,在冰川时代末期的冰川消失后。他们使用石茅去猎杀Minong湖西北边的北美驯鹿,被称为布兰诺(Plano)。

下一批可以考据的人类是“Shield Archaic”,大约生活在前5000至前500之间,目前在苏必利尔湖属于加拿大境内的西边与东边末端发现该文化的证据。他们使用碗、箭、独木舟来狩猎与捕鱼,为了制作武器与工具而开采铜矿,并且建立贸易网络。他们也被认为是奥吉布瓦族库利族的直接祖先[10]

另一个文化是末期林地印地安人(900年-1650年),他们是阿尔冈昆人的一支,以打猎、捕鱼及采集食物为生。他们使用雪鞋、桦树皮的独木舟与圆锥形或半球形的房屋。在米契皮科坦河口发现了9层营地。大部分的帕卡斯夸坑(Pukaskwa Pits)似乎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10]

阿尼什纳比人(Anishinaabe,也称为奥吉布瓦人)已经在苏必利尔湖地区居住超过5000年了,早于拉科塔人梅诺米尼人(Menominee)、福斯人、格罗斯文特人(Gros Ventres)与尼皮贡人。这些美洲原住民称苏必利尔湖为“Anishnaabe Chi Gaming”或“奥吉布瓦之海”。在欧洲人抵达之后,奥吉布瓦人扮演法国毛皮商人与其他原住民的中间人角色。他们很快变成这个原住民区域的主宰,而且驱逐了苏族与福斯族,并在1662年于苏圣玛丽赢得对抗易洛魁联盟的战争。奥吉布瓦人在1700年中期占据了苏必利尔湖的四周[11]

这个区域的毛皮贸易随着哈德森湾公司实质上的垄断,于170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然而在1783年,新成立的西北公司与哈德森湾公司来相互竞争。西北公司在大波蒂奇(Grand Portage)、尼皮贡、皮克河、米契皮科坦河与苏圣玛丽来成立据点。但是在1821年,因为竞争导致巨大的损失,所以西北公司被并入哈德森湾公司。

苏比略湖周围的许多城镇是采矿区、加工区或是航运据点。苏比略湖崎岖的湖岸与荒野吸引观光客与冒险家,所以旅游业是苏比略湖附近人口稀少的城镇的重要产业。

 
杜鲁斯港中的轮船

航运

编辑

苏必利尔湖是大湖航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提供角岩、其他矿物与制造业原物料的交通运输路线,这些货物是经由货轮来运输。

船难

编辑

直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发生在苏必利尔湖的重大船难是1975年的埃德蒙德·费兹杰罗号(SS Edmund Fitzgerald)事件。细菌一般是以沉入湖中的尸体中滋长,使得体内产生气体,于是在几天后就会浮出水面。然而苏必利尔湖是太过寒冷,细菌无法生存,所以尸体沉入湖中就不会再浮出水面[12]。苏必利尔湖的水温在1970年附近估计平均是低于2摄氏度[6]

在2007年8月,矿砂运输船塞浦路斯号的残骸被发现。塞浦路斯号遭遇到暴风雨,然后沉没在苏必利尔湖深度460英尺的水中。这是它第2趟航行,运送铁矿从苏必利尔布法罗。塞浦路斯号是在1907年8月17日下水[13]

生态环境

编辑

虽然同属于五大湖的一部分,不过每个大湖并不相同。苏必利尔湖是五大湖中蓄水量最大的,也是最深与最寒冷的一个。苏必利尔湖可以涵盖其他4个大湖,而且是伊利湖的3倍大。因为苏必利尔湖的体积,湖水的停留时间为191年。

苏必利尔湖水位在2007年9月时暂时达到一个新低点,比1926年创下的旧纪录稍微低一些[14]。不过水位很快在几天之后就恢复过来[15]

根据明尼苏达州大学-杜鲁斯分校教授的研究显示,苏必利尔湖暖化的速度可能比四周的气候还快[7]。夏季的湖面温度从1979年以来上升了2.5 °C,而周围的平均气温只上升1.5 °C。湖面温度的增加可能与冰覆盖的面积下降有关。冬季时冰覆盖的面积减少造成更多太阳辐射线穿透苏必利尔湖,暖化湖水。目前湖面每20年会完全结冰,不过如果这趋势持续下去的话,直到2040年之前,湖面将会经常不结冰[16]。温度上升会造成湖泊沿岸的湖泊效应雪带降下更多的雪,尤其是位于密歇根州密歇根上半岛

超过60种鱼类栖息在苏必利尔湖中,其中包括郝氏白鲑(bloater)、美洲红点鲑(brood trout)、银鲑(coho salmon)、褐鳟(brown trout)、湖鳟(Lake trout)、湖鲱(lake herring)、湖鲟(Lake sturgeon)、石鲈(rock bass)、玻璃梭鲈(Walleye)、虹鳟虹香鱼(rainbow smelt)、圆白鲑(round whitefish)、梅花鲈(ruffe)、白斑狗鱼(Northern pike)、小嘴鲈(Smallmouth bass)、白亚口鱼(White sucker)、真亚口鱼(Longnose sucker)、北美大梭鱼(muskellunge)、驼背太阳鱼(pumpkinseed)、黄鲈(Yellow perch)、淡水石首鱼(freshwater drum)、契努克鲑(Chinook salmon)、黑口新虾虎鱼(round goby)与驼背鲑鱼(Pink salmon)等[17]

与其他大湖比起来,相对于苏必利尔湖的大小,湖中拥有较少溶解的养分,所以鱼类的数量是比较稀少的。这是因为苏必利尔湖流域较小,导致提供的养分并不充足[18]。然而硝酸盐的浓度已经持续上升超过一个世纪。

它们仍然是远低于被认为会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但是这种稳定而长期的增加是不寻常的纪录硝酸盐。它可能是与人为对于氮循环的交换有关,但是研究人员仍然不确定湖泊环境改变的原因[19]。就像其他大湖,鱼类的数量也受到外来种的冲击,例如海八目鳗梅花鲈。外来种一部分是由于大湖间的航运跨越了自然的障碍。过度的捕捞也是造成鱼类数量下降的原因[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John W. Wright (编). The New York Times Almanac. Editors and reporters of The New York Times 2007. New York City, NY: Penguin Books. 2006: 64. ISBN 0-14-303820-6. 
  2. ^ 2.0 2.1 Superior Pursuit: Facts About the Greatest Great Lake - Minnesota Sea Gra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Retrieved on 2007-08-09.
  3. ^ "The fall storm seas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bsit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Retrieved on 2007-09-25
  4. ^ Chisholm, B. & Gutsche, A., Superior: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Gods, Lynx Images, 1998, p. xiii
  5. ^ Highway 17: A Scenic Route along the northern Lake Superior shore. [200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6. ^ 6.0 6.1 Derecki, J. A. (July 1980.) "NOAA Technical Memorandum ERL GLERL-29: Evaporation from Lake Superior."[永久失效链接] Great Lak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aboratory, 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page 37. Retrieved on 2007-09-25.
  7. ^ 7.0 7.1 Marshall, Jessica. (2007-05-30.) "Global warming is shrinking the Great Lak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ew Scientist, via newscientist.com. Retrieved on 2007-09-25.
  8. ^ Ontario Amethyst: Ontario's Mineral Emblem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8-12. Ontario Ministry of Northern Development and Mines. Retrieved on 2007-08-04.
  9. ^ Chisholm & Gutsche, ibid, p. xv
  10. ^ 10.0 10.1 Chisholm & Gutsche, ibid, p. xvi
  11. ^ Chisholm & Gutsche, ibid, p. xvii
  12. ^ Chisholm & Gutsche, ibid, p. xxxiv
  13. ^ MSNBC, Century-old shipwreck discovered. [200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4). 
  14. ^ Associated Press. (2007-10-01.) "Lake Superior hits record low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Globe and Mail, via globeandmail.com. Retrieved on 2007-10-06.
  15. ^ Current Great Lakes Water Level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reat Lakes Information Network. Retrieved on October 23, 2007.
  16. ^ Associated Press. (2007-06-04.) "Lake Superior warming faster than surrounding clima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Globe and Mail, via globeandmail.com (fee required). Retrieved on 2007-09-25.
  17. ^ The Fish of Lake Superi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ea Grant Institute. Retrieved on 2007-08-03.
  18. ^ "Lake Superi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bsite.) Minnesota Sea Gran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Retrieved on 2007-08-09.
  19. ^ Sterner, R.W. et al. 2007.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4: L10406.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